场所感视角下的文化元素在泰安市梳洗河景观构建中的体现

2012-08-15 00:50□张
关键词:泰山景观历史

□张 帅 李 雄

场所感视角下的文化元素在泰安市梳洗河景观构建中的体现

□张 帅 李 雄

场所感是景观设计的灵魂,分析场所感时间性、地域性和异质性等特点,针对泰安市梳洗河南段滨水带状公园的基址条件提出场景再现、要素提炼和延续再建三个设计理念,使梳洗河南段滨水带状公园设计在景观功能设置和文化体现方面得以重点体现和实施。

场所感;园林景观;景观文化;文化元素

一、尊重现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场所感的塑造

场所感,是场所本身具有的一系列特征的集中表现,这些特征为某些场所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或个性。场所感是实体景观的物化本源,场所感是景观营造的本质所在。所谓景观营造,与其说是在营造一种有形的景观,不如说是在处理一种人与景观之间一种无形的关系——即建立场所感。

场所感的解释有两方面含义,即场所精神和场所依附。场所精神是指人与景观关系的情感因素,包括对文化(历史)环境的精神依托和对以往经历的怀旧;场所依托指的是在场所精神基础之上的景观物化。

(一)以历史文化元素为依托塑造场所感

首先,场所感是某个地方景观文化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积淀。这种积淀需要有历史记载或民间的传承,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创建主体文化或者创造突出文化的不同年代所留下的印记,是建立场所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同一种形态文化的长久留存,诸如中国的皇家文化,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长江流域的长江文化等,在长时期的传承中形成独立的文化现象,体现在景观中同样也是景观场所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某个地域内的景观场所感往往要交织历史和文化现象于一体。如:泰安市背依泰山,其城市景观文化与泰山文化相互交融。泰山文化中的主体由道家文化、帝王文化和传统的山岳景观文化组成。在这三种交织于一体的文化中,宋代所推崇的道教文化在里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存的泰山人文景观中,宋代景观遗存占有很大比重,诸如山下的岱庙,山顶的碧霞元君祠,泰山西麓的灵岩寺等历史文化景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泰安城市景观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与这些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泰安城市景观注定要有泰安历史和文化的相关印记。

(二)以自然、人文为依托塑造场所感

场所感是要依托一定的地域自然景观存在的,场所感的地域性反应了依托实体景观存在的地域性特点,自然景观的地域性塑造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独特的景观文化。场所感的地域性主要有如下几个影响因素:一是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大气等自然环境因子;二是经济状况、社会生产等社会因子;三是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等文化因子。因此,对于三种因素的分析、利用和传承成为景观塑造的必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分析各因素中的环境因子可利用要素、社会因子的景观形成条件以及文化传承的优秀部分,利用环境因子中的有利因素,激发社会因子中的景观形成条件,选择文化中可物化的传承部分,从而形成地域性特点鲜明的景观。

泰安市城区地处鲁中,四周平原,唯有所依托的泰山突兀挺拔,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塑造了独特的景观气质,在这种独特气质的引领下,泰安的城市景观开创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景观符号,譬如以泰山石为主要造景材料的松石组合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三)以民俗风情为依托塑造场所感

场所感不同于具体的景观实体,是非物质性的,它依托景观实体而存在,若实体景观为骨,则场所感为魂。然而场所感不仅仅是依托某个单体景观而存在,在单位区域内具有普遍性,它是地方文化对久居人群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因历史的原因得以广泛传播从而形成对更广大范围内人群的影响。这些文化包括历史的、民俗的等多方面。如泰山老奶奶的生日是阴历的3月15日,这是泰安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这时拜山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泰城的人更是几乎每家必去。东岳庙会:东岳大帝的诞辰是3月28日,自宋朝起,每年此时立泰山庙会,以祭东岳大帝。除祭祈活动外,后世逐渐增加了商贸、娱乐活动等内容,服务于来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在这种文化氛围的长期影响下,人们会对这种氛围或者存在于该环境的某个或某些实体产生依赖,由此而产生场所感。

二、梳洗河文化的历史溯源

关于梳洗河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山海经》,称之为环水,又名中溪,源于泰山中天门下,河流沿山势而下,经经石峪,三潭叠瀑,醉心石,虎山水库、王母池、吕祖洞,过八仙桥流出泰山,南流入泮汶河。梳洗河路经王母池,相传是王母娘娘梳洗沐浴过的地方,故称谓梳洗河。

梳洗河纵穿泰安市老城区中心,城区内长度约有3000米。久远的历史记载赋予了河流厚重的历史感,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对梳洗河的相关记载,无疑是其历史感的最佳缔造者;泰山作为梳洗河的源头,其相关历史文化传说和现存的历史文化景观,对于塑造河流的文化品位和塑造其文化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泰安市的名称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其历史可谓久远,自公元前200年,西汉初年在此设泰山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历史,梳洗河纵穿其老城区,见证了泰安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亲历了历经两千年的城市历史与文化,这些文化包括历代发生于此的神话故事传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街区、民俗民风等诸多方面,这些杂糅在一起的历史文化共同塑造了其场所感。即所谓历史、文化与民生活动所共同构建的、能引起人的感情共鸣的场所氛围。在梳洗河的景观设计中,对于这种氛围的挖掘和体现就是构建梳洗河景观场所感的过程。其场所感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历史的特点、地域的特点和体现民生众生相的特点。

三、梳洗河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塑造

本设计地段为梳洗河穿过泰安城区的南部河段,北起灵山大街,南至铁路桥,总长度约900米。景观场所感的体现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分别是:场景再现、提炼要素和延续再建。

(一)梳洗河的场景再现

对于以往场景的再现,在设计中用到如下几个方面:

1.梳洗河的历史名称的还原

梳洗河源于泰山并纵穿泰城,其景观联系着泰山景观和城市景观,而泰山的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泰城景观。同时,作为海内外驰名的文化名山,泰山的各名胜皆有地标性意义,把泰山相关的地名恰当的用于景观是给予泰山附属景观历史感的回归,同时也是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的有效方式。梳洗河在《山海经》的记载中为“环水”,这是一最能体现其历史价值的记载,然而这一记载只为少数人所知,为了召回其历史感,在有关历史学家的建议下设计中将横跨河上的一座桥,定名为“环水桥”,以期让史书记载和现实接轨。

2.传承梳洗河的传统文化

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泰山的诗词枚不胜举,将泰山诗词中跟梳洗河有关的诗词付诸于景观,在体现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提升景观品位。本设计中,将十余首关于梳洗河的诗词以刻石的形式形成景观,与驰名中外的泰山刻石景观相呼应并形成一种场所延续的景观。

3.梳洗河的传统街区的恢复

泰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城,市内的传统街区众多,沿梳洗河分布的著名街区有赵家胡同、柴家胡同、范家胡同等,三条胡同分别以姓氏命名,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三个姓氏家族为当地望族,三条胡同背景下所发生的故事和传说是代表了某一个时期城市生活的缩影,同时也是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利用这三条胡同的人或事作为景观的历史文化背景,更有利于回归城市历史感和体现民生归宿感。本设计中,将三街区中人和事以浮雕小品的形式在景观中做成一个延伸型的设计,使传统街区的景象和人物断断续续出现在景观中,一来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叙述几段并不连续的历史,二来可以延长景观序列,有利于游人体验历史。

(二)梳洗河场所感的文化要素提炼

景观设计中组成一般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文化条件进行选取的,梳洗河南段景观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要素提取,分别是:材质、景观形式和文化。

第一,梳洗河中场所感塑造所用的材质。材质主要指各种硬质景观建材和植物景观用材。硬质景观材料方面主要考虑的是材质的质地、抗性和色泽。景观设计中用到了大量置石,全部选用当地石材。泰安当地石材丰富,选用当地石材有利于增强景观的环境亲和性,体现地方特色。铺装材料,选用深灰色铺地砖和浅灰色机耕花岗岩,这些材质的选用,强化了场地使用功能,可延长其使用期限,同时通过色泽的调配营造一种朴实的整体环境氛围。植物材料多选用当地乡土树种,通过合理搭配,使其季相变化明显,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其观赏周期。

第二,梳洗河中场所感塑造的形式。景观形式主要指建筑的形式和景观小品构筑物的形式,泰山及泰城多有古建留存,建筑年代分布较多,宋元明清时都有。本设计区域范围内有少量建筑,具有管理用房和景观建筑双重功能,兼做管理用房和茶室用。建筑形式采用清代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形式,墙面白灰嵌缝,整体色调仿照北方传统园林建筑,小巧玲珑、古香古色。

第三,梳洗河中塑造场所感的文化主题。对文化要素的提取,对于梳洗河来说并非易事,一来因为梳洗河景观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更是泰山景观的附属,在文化体现方面一定要定位准确,不能出现文化定位的篡越;二来场地面积有限,怎样在有限的场地内表现得体的文化是本设计中的一个难点。签于此,本设计中坚持几个原则:一是景观文化带有泰山景观文化印记;二是景观文化紧密结合场地功能;三是景观文化体现要适合当地居民审美,因为当地景观的最大消费群体和最终消费群体就是当地居民,深入人心的文化才能被接受、才能得以爱戴和传承。在这几个原则的定位下,本景观设计中将“平安”、“如意”、“祥瑞”纳入主题文化体现理念,攫取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一角,与民生紧密结合,重点体现一种平和、朴实的市民景观文化。

(三)梳洗河生态文化的延续再建

延续性再建一方面是指场所感的回归和在此基础上的再发展,另一方面是从生态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选择植物,丰富植物种类、丰富种植层次和打造多个植物组团,使之形成一个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环境延续方面,场地的绿色环境是场地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是场地活力和氛围的主要营造者,利用生态可持续原理进行植物搭配,使之在形成生态环境的同时,能成为一个有序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在场地活力延续方面,场地的活力延续指的是场地的功能设置要符合游人或居民的常规活动需要,使场地的功能得到全面发挥。场地的活动内容要和日常大众行为相联系,场地文化符合大众审美,在场地发挥其功能的同时应结合文化的体现、发扬和传承。

四、结语

梳洗河园林景观设计是泰山和泰城景观的组成部分,在景观设计中秉承体现场所感的原则,对基质条件进行详尽分析,对相关地方特色文化和素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使之成为一个能被广大市民所接受的、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绿地景观带。

[1]唐文跃.南京夫子庙游憩者地方感特征及其规划意义[J].资源科学,2011,(7) :6-8.

[2]黄大田.基于场所感与归属感营造的住区规划设计探讨——以南宁某住区为例[J].规划师,2009,(9) :65-68.

[3]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2-3.

[4]周剑.从人地作用到景观文化——浅析景观文化的含义[J].安徽建筑,2006,(11) :17-18.

[5]谭景玉.宋元时期泰山灵岩寺佛教发展状况初探[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齐焕美.泰安地名文化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7]卢成轩.东岳庙会的成因探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TU-05

A

1008-8091(2012)01-0110-04

2011-11-06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张 帅(1987- ),男,山东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设计;

李 雄(1964- ),男,山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猜你喜欢
泰山景观历史
景观别墅
泰山之行
火山塑造景观
泰山日出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