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价值分析

2012-08-15 00:48胡建华
关键词:特色科学理论

胡建华

(1.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2.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8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盛,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引发了关于“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奇迹”及“北京共识”等的讨论[1],这不仅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范围内获得的广泛肯定与认可。作为一种现代政党制政治主导型文明[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种积极的探索,为世界其他广大贫穷落后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提供了借鉴[3]。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认为,“中国模式”和经验不仅属于中国历史,而且属于世界历史;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意义尤其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使中国模式成为有别于西方的新的发展模式[4]。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制度形态的创新,其国际化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深入地研究其国际化的价值,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建设和发展,而且有利于为世界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发展产生示范榜样效应,同时也为整个世界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制度发展理念和经验的借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发展及至最终形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促使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发展的实践相结合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延续,而且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不仅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谱写了新篇章,而且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理论支撑。具体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和思想基础来自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起源和理论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5],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和如何实现的历史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的同时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建设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社会制度,它继承和超越了资本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基本原则,在经济和政治上彻底解放劳动者,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物质文化基础薄弱,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设想不同,在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个历史性的新课题与难题,这就有了在中国特殊现实历史条件和国情基础上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但不能成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现成方案,于此,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理论。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和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也不可能偏离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成功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新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拓宽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空间和前景。

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以后,几代国家领导人都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思考与探索,最终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建国后继续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探索,其起步和方向都是正确的,由于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未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于对世界发展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邓小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在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十六大以来逐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念,不断解决社会主义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进一步地发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使其国际化的生命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其意义非常重大,一是构建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的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高了对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认识水平。二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再度蓬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增强了生机与活力。三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各国的实际情况;各国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在遵循社会主义本质和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其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多样性;在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定要能体现出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地促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全面发展和最广大利益的实现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措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执政党的建设协调发展,休戚相关,始终保持执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核心推动力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其探索的成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首先,在理论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筑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基本、最核心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法治论,社会主义和谐论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论等理论体系。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民族、宗教、军事、外交、国家统一等宽领域的微观理论原理与原则,这些理论与原则在体现“中国特色”性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和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在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实践路径和发展道路。一是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集中力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二是坚持社会发展奋斗目标的阶段性和明确性。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现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国情分析和判断,并据此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贴近国情,贴近民众,具有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革命斗志。三是坚持本国与世界的同步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开放的的世界环境中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求同存异,比较借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的一个重要经验。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奖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紧密相连。这在世界范围内为经济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样本,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优越性的显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发展制度形态,其在中国产生发展的过程体现出了具有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征,因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普适性奠定了有力的价值基础。具体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系统的看法和理论的邓小平思想理论体系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其产生和传承的品质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实事求是”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为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及发展过程中实现其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结合奠定了现实可能性基础,在此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都是以正确掌握与应用“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作为其思想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与目标是全面系统的有机统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内涵和目标都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阐述。早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需要,围绕中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思考中国国际地位与前途命运发展的关键时机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理想和目标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概念、范畴及体系不断地出现在党的理论、路线及方针政策中,这些主要概念、范畴及体系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与目标的有机联系与统一,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四项基本原则”、“三个文明”等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目标问题上的有机统一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与评价体系具有科学的操作性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与评价体系,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为此在关于经济发展政策评价标准问题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6]又如在关于思想文化卫生教育工作发展评价标准问题上,邓小平认为:“都要以社会效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7]145从根本上说,“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兴旺发达。”[7]451992年南方谈话后,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著名论述,可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根本价值标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面对各项工作和任务的可操作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文化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与党的性质、宗旨、先进性及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继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与评价体系理论范畴基础上增强了其可操作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立足于人民利益的至高性

作为一种制度的价值理论体系,其真理性虽具有客观标准,但其价值性具有主体性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判断标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价值观及根本立足点是坚持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至上性。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思想观点都遵从人民利益至上这一价值观,其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就是始终坚持、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社会主义价值观取向仍然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至上性,理解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取向关键在于完整准确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三句话的科学内涵,认真理解好这一点有利于在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主体意识”中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主体”在把握好与“客体”的关系中处理好公仆与人民、党与群众的相互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主体”在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利于“主体”在稳定的立场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用真理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验证了其具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性

真理性与价值性原则是对一种制度理论体系进行评判时须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真理性原则主要是评判一种制度理论体系认识世界的准确性问题,价值性原则主要是评判一种制度理论体系改造世界的有效性问题。这两个基本原则在运用的过程中虽然各有所偏重,但是作为一种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图求得两者的统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践过程来看,验证了其具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效的定性分析来看,其重要指导思想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始终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116他也谈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要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7]117继而指出“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是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说过去,说过来,就是一句话,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7]117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中国的改革实践中实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对执政党及其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及方针的评判中坚持和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原则的统一。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与实践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其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观点、方法的运用与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发展基础与社会发展方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观点、方法的运用与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或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运用与阐发[8]。与此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作为各项工作和措施实效的评判标准[9],这有力地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具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性特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国际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发展,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而且为发展中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示范效应及发展理念及建设经验[5],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奠定了国际化的实践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国际空间的拓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概括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其积极的国际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争取与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与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新中国伊始,毛泽东宣告中国实行和平的外交路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对世界形势科学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坚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这些重要的理论观点与实践经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角度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二,有利于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与中国相似的国际环境与国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成功无疑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样本,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国际化也确实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改革应循序渐进;注重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的有机统一;强调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改革的正效应对负效应的冲抵作用等[10],这些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普遍的国际化意义,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第三,有利于推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横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横向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和国际化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些理论可以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横向发展提供极强的国际化借鉴:一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二是所有制与分配制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理论;四是国家发展战略理论;五是改革的指导思想;六是改革战略与策略的选择与实施;七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八是对外开放理论。

第四,有利于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成功有助于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纵深发展,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萌芽并不断地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激发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促进低潮时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纵深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辩证地对待当今世界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既能客观地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的本质对立与冲突,又能正确对待两种制度之间长期共生共存合作发展的可能性,并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实事求是、立意高远的发展战略,这无疑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持久而成功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国际化制度发展理念与谋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符合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论述认为社会主义在发展的基础上能够替代资本主义,根本原因是它能够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在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的基础上能比资本主义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执掌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对于中国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要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实际条件探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和模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也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自然规律的一个基本判断。但是前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在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未能很好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新中国照搬苏联经验,导致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中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历史过程。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动力恢复到社会生产力上,调整被扭曲了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究其本源,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一条能够最迅速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道路,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为此中国共产党要完成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来看,也印证了这个道理,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奠定了科学的发展指导思想基础,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符合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是一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的科学的社会发展道路选择。

[1]叶志坚.人类社会发展的有益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3):32.

[2]许锦云.文明类型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探索,2011(1):9.

[3]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09-01.

[4]国内外十学者纵论中国道路[N].中国科学报,2009-07-01.

[5]秦 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1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冷 溶.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N].北京:光明日报,2003-06-24.

[9]金正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之证明[J].延边党校学报,2005(4):14.

[10]江传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国际影响[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5):81.

猜你喜欢
特色科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