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与李清照文化品格探析

2012-08-15 00:45赵红卫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齐鲁李清照文化

赵红卫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文学创作深受文人创作活动所在地的区域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不同自然景观、山川特色,也往往赋予文学作品不同的风格面貌。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即以地域相划分,刘勰《文心雕龙》亦言:“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之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而人文因素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更影响着文人的创作心理及风格特色,这一点尤以作者所生活于其中的故乡人文影响力为最。王水照先生指出∶“环境对于学术文化、文学创作的影响,乃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构成环境的人文的、自然的或两种交融的诸要素中,区域的人文性文化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常是最直接、最显著的。”[1]

齐鲁多名山名川,多贤人圣哲,辉煌千年的文化不仅孕育了丰厚的人文,也滋养着齐鲁文人的创作源泉。齐鲁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丰美秀丽的山水风光赋予李清照许多优异特出的文化品格,诸如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豪侠气质、博闻广识的文化品格、心念家国的儒者情怀等等,这些文化品格成就了李清照杰出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其在中华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一、齐鲁山川风物与李清照清丽秀雅的文化品格

人们的活动空间往往是在特定的区域性自然环境中展开,尤其对于封建时代聚族而居的家族来说,更是长期而稳定的生活于特定区域,并深受其中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虽为客观存在,但却对人类文化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会孕育不同气质类型的文化现象,地理环境规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给人们不同的生活体验,“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2]从而使产生于其中的文化带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如《管子》所言:“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也。……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也正是看到了地理环境对于区域性文化形成的影响。李清照家乡章丘山清水秀,“当山水盘踞之乡,负齐鲁文学之誉。”[3]张起岩《章邱县创建鼓楼记》云∶“章丘以户额贡赋为山东上县,而其山水明秀,土壤沃衍,又他邑所不及。邑城在女郎山之阳,西距济南府治一百十里。龙山、顿丘、长白诸山环列左右;锦川、绣江、明水百脉诸泉滢回前后。田肥土坚,桑畦水澄,山光林影,烟柳溪桥,远近映带,若在图画。”大观元年(1107年),李清照二十四岁时,随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乡里十余年,后又随着丈夫出任旅居莱州多年。青州、莱州等地,也同样是山水兼胜,又至若齐鲁大地,其间胜境则更是不可胜数。李清照身为封建时代的女性,或许不能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到处游历,但李清照居于齐鲁,亦深得齐鲁山水滋养、人文润泽。北宋词人欧阳修晚年知青州,即曾深为青州山水之奇美而折服。熙宁二年(1069)欧阳修在青州知州任上作《春晴书事》一诗曰:“莫笑青州太守顽,三齐人物旧安闲。晴明风日家家柳,高下楼台处处山。嘉客但当倾美酒,青春终不换颓颜。”[4]诗风格调明快,诗意闲适,表达了欧阳修对青州风物的欣赏和生活于其间舒适安闲的心境。李清照南渡以前的早期诗歌也以清丽闲雅的词笔表达了她在故乡山水之间诗意的栖居。李清照虽为大家闺秀,但足迹又不仅限于闺阁,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5]词人与水光山色之间充满了“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的亲切感,词风旖旎,深情婉转。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沉醉酣玩于莲花丛中的纵情恣意,感知“绿肥红瘦”的细腻缠绵,都可见齐鲁山水风光对李清照清丽秀雅词风的影响。又如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之句更是被陈廷焯认为“真不食人间烟火者”。[6]梁绍壬则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7]正是这寻常不经意语所体现出的清雅脱俗,可以见出李清照深受齐鲁山水滋养、人文浸润的影响。南渡之后,李清照仍然难忘故土,曾经沉醉于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带给她无尽的相思,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下片:“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对故园风光的留恋与回忆在凄苦词境中流露出一丝暖意。

二、齐鲁文化的革新精神与李清照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文学创作是个性化极强的精神活动,文学创作的创新意识是李清照文学创作活动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李清照生活于其中的齐地自古在创新性上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史记》言齐人“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汉书》则言“齐楚多辩知”。宽缓阔达言齐人之从容宽厚,豁达多智,而其中的好议论、多辩知即言齐地人善于争锋、不随流俗的文化特质,而怯于众斗、勇于持刺,也无不是言齐地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自战国时期,齐地据有半岛的优越地理条件,工农商兵无不发达,如《战国策·齐策》所言,齐都“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齐地的工农商渔各行各业的发达,各种精英人才的辐凑,及综合国力的强盛与富庶,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时代也形成了齐人敢为人先、勇于革新、善于融会贯通的文化气质。齐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始终是齐文化的一大特点。自先秦时期,春秋齐桓公、管仲建立春秋霸业,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号称七雄之首,无不源于改革创新的政治策略。在齐国古老的土地上酝酿形成的齐文化,充满了勇于改革创新的气息。齐地的科技、兵学、天文学、地理学、文学无不建立在这种浓郁的创新精神上而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地域文化的因素自然而然的也会渗透、浸润于齐文化之中。李清照文学创作中的创新意识与齐地文化中的改革创新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她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表现出了敢为人先的独立精神,不论是她的诗词创作还是文学理论,都体现着独立不羁的创新意识。

一些常见的词诗题材,在李清照的笔下也往往因词人独特的文化品格而具有了新意。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词前,李清照有小序曰:“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世人下笔便俗的咏梅词,在李清照的笔下却展放了异彩。李清照不仅不因为咏梅词不易作而回避这一题材,反而有多首咏梅佳作传世,由此亦可见词人的自信和不落流俗的高格。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咏物诗最难工,而梅尤不易。……李易安词:‘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皆得此花之神。若朱雍之《梅词》、黄晞颜之《梅苑》、李龚之《梅花衲》、释明本之《梅花百咏》,诗愈多而神愈远矣。”[8]高度评价了李清照的咏梅词。而李清照咏梅词能得花之神者,正与李清照清雅脱俗、真诚爽利的品格密切相关。另一首咏梅词《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此花不与群花比”的傲然独立的姿态正是李清照在文学创作中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精神写照。又如古典诗词的另一熟烂题材咏节序,张炎《词源》曾提及李清照《永遇乐·元宵》(落日熔金)一首咏节序词曰∶“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附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所谓清明‘拆桐花烂漫’、端午‘梅霖初歇’、七夕‘炎光谢’,若律以词家调度,则皆未然。……至如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9]

李清照词不仅能在常见题材中自出新意,在创作技法上也往往是敢为人先,卓异特出。张端义评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曰:“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10]罗大经《鹤林玉露》曰:“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11]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曰:“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12]沈雄曰:“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又‘梧桐又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词家所谓,以易为险,以故为新者,易安先得之矣。”[13]李清照词用字用词常有出新出奇之处,深为历代批评家所称赏。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曰:“‘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14]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曰:“‘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15]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四曰:“‘宠柳娇花’,又是易安奇句。后人窃其影,似犹惊目。”[16]《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曰:“前辈尝称易安‘绿肥红瘦’为佳句。余谓此篇‘宠柳娇花’之句,亦甚奇峻,前此未有能道之者。”[17]李清照以其卓异的才华和独立不苟的文化品格使自己的词风格独具,尖新奇丽。

李清照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还表现在她以女性词人的身份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词学专论《词论》。李清照以史家的眼界通览词坛,评析历代词人词作,得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18]的论断。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曰:“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讼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19]胡仔所言李清照词对词坛诸公的指摘有“未公”之处,自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当时词这一文体向被视为“小道”、“末技”的时代背景下,李清照以不随流俗的独立精神,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论点,为词区别于诗,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学体裁,崭然而立于诗文赋等传统文学体裁之列,可以说是在理论高度推尊词体的第一声响亮而有影响力的呐喊。《章邱县志》评李清照《咏史》一诗曰:“意见声调,绝响一代。”[20]而李清照的这一篇词论也堪称此论。

三、齐鲁文化的质实豪放与李清照富于豪侠气质的文化品格

相对于南方文化文学的婉约特质,北方文化文学往往更显质朴豪放,颜之推提及南北人情性之别,曰:“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钱行,下泣言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21]一则情思婉约细腻,一则情性质实粗豪。在长期历史文化淘洗中形成的人文环境深刻影响着生长于其中的文人气质及其文学创作风貌。李清照虽为女性,但也同样深受北方人文特质的浸润,性格爽直,好胜喜博,文风婉约中不失豪荡,彰显了她富于豪侠气质的文化品格。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评价自己的性格“余性不耐”,又记建炎己酉(1129)春送丈夫赴建康,因分别在即,政局动荡而“余意甚恶”,谓自己情绪激动。李清照性急又好胜,非常喜欢打赌比赛一类的游戏。她在《金石录后序》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22]又据宋周煇《清波杂志》记李清照夫妇轶事曰:“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23]李清照对打赌游戏的喜好又不仅仅限于日常言行的游戏之中,而且精研许多当时流行的博戏,耽溺其中并精于其道,如她在《打马图序》言:“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南渡流离迁徙中,李清照亦未尝忘却博戏之乐,如《古今女史》所记:“朱赤玉曰:‘颠沛中犹不忘,是其精妙于博者’。”[24]在逃亡避难中李清照写有《打马图序》、《打马赋》、《打马图经》等与博戏相关的文章,可见李清照之沉溺。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千金一掷,百万十都”的豪侠之气。但李清照显然又不仅仅是耽于博戏,她在《打马赋》中一方面表达了对纵情豪赌的历史人物的向往和倾慕,一方面又借抒写打马博戏而抒心中郁结,其辞曰:“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徒。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国破家亡之恨、渴盼复兴之愿,真挚炽烈,老而弥笃,充满了刚毅凛然的积极人生态度。李清照喜赌博的豪侠之气,与其关心国事、力图复国的凛然正气是相通的。《乌江》一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偏安一隅、不思恢复的怯懦君臣大胆指斥,充满了浩然正气。而这种尚节操、重义气的精神追求,正是齐鲁文化品格的重要特征之一。齐鲁先哲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以仁仪忠信为核心的浩然正气,滋养了许多重仁义、轻生死的豪侠之士,诸如倜傥侠义的鲁仲连,重义轻利的管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齐鲁大地的深厚人文意蕴,滋养了李清照文化品格的豪侠之气。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则因其人格力量、经世之念而形成了一种刚健豪放之风。如其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清梁令娴《艺蘅馆词选》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25]词中的豪情截然不同于人们所看到的其词风婉转清丽的一面。沈曾植亦言“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26]李调元更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27]

不只词有豪荡之风,诗文亦莫不如是。明陈宏绪言:“李易安诗余,除炙千秋,当在《金奎》、《兰畹》之上。古文如《金石录后序》自是大家举止,绝不作闺阁妮妮语。《打马图序》亦复磊落不凡。独其诗歌无传。仅见《和张文潜语溪中兴碑》二篇……二诗奇气横溢,尝鼎一窝,已知为驼峰、麟脯矣。”[28]《词论》一篇更是气势充沛,直令斐畅慨叹:“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29]其中虽对李清照批评诸家的魄力颇有微词,但又从另一方面证实了李清照文化品格中深入骨髓的豪侠之气。

四、齐鲁文化的渊综广博与李清照博闻广识的文化品格

李清照博闻广识,也是深受齐鲁文化、时代文化、家族文化的影响。《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曰:“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故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30]《北史·儒林传》言:“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人深芜,究其杖叶。”都说明了南北学问可谓各有特色,各有长短,而北人独重精深综达,尚博学的文化特点。除地域之别,北宋与其他朝代相比,又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明徐有贞早曰∶“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31]王国维也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32]正是在宋代高度发达的文化影响下,宋代士大夫也往往是精通多门学科知识,集种种文化素养于一身。李清照不仅生于齐鲁渊综广博之地,而且适逢宋代这一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高峰期,且李清照出身的家族也是当时非常有名望的文化世家,父亲李格非入《宋史》文苑传,据《宋史》所记,李格非“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南宋韩淲《涧泉日记》卷下转引尹少稷之言评价说:“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33]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亦善文”[34]。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宋代有名的金石学家,著有《金石录》。在这样的家世背景下,李清照集地利人合于一身,具备了博闻广识的文化品格。胡应麟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曰:“李氏夫妇雅尚,具见篇中。始余以明诚所癖,金石而已。读此,乃知其于书无弗聚,而亦地无弗读也。亡轶之余,尚存万卷,则当其盛时,又何如耶!李于文稍愧雅驯,第其好而能专,专而能博,博而能读,殆有过于欧、苏两公所谓者。因颇采摭其语,著于篇。”[35]《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36]文学方面,在传统的文学体裁诗词散文之外,李清照又精通辞赋,工书法,善绘画。宋谢汲《四六谈麈》记李清照“《祭赵湖州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妇人四六之工者。”[37]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申集记云∶“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38]又《清河书画舫》巳集引《画系》曰∶“周文矩画《苏若兰话别会合图卷》,后有李易安小楷《织锦回文》诗,并则文《璇玑图记》,书画皆精,藏于陈湖陆氏。”[39]又明陈继儒《妮古录》记∶“莫廷韩云∶‘曾买易安墨竹一幅。’”[40]可知李清照精于四六、书法、绘画等。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达也推动了各种娱乐技艺的发达,如前所述,李清照喜好博弈,精通“打马”,其《打马图序》记:“且长行、叶子、博塞、弹棋,世无传者。打揭、大小、猪窝、族鬼、胡画、数仓、赌快之类,皆鄙俚,不经见。藏酒、摴蒲、双蹙融,近渐废绝。选仙、加减、插关火,质鲁任命,无所施人智巧。大小象戏、弈棋,又惟可容二人。采选、打马,特为闺房雅戏。尝恨采选丛繁,劳于检阅,故能通者少,难遇劲敌;打马简要,而苦无文采。”李清照不仅熟悉各种博弈之戏,且恨“通之者少,难遇劲敌”,其于“打马”之戏可谓博而专者。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共同搜集整理的金石碑帖,协助丈夫撰成《金石录》一书,此书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由此,李清照又堪称金石学专家。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提及赵明诚在“冒大暑”赴建康途中病倒,李清照闻信,“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由此可知李清照又通于医学。地域文化、家族文化加之宋代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化共同促成了李清照博闻广识的文化品格。

五、李清照心念家国的儒者情怀

齐鲁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齐鲁文化具有浓厚的儒学色彩,《庄子·天下》言“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纵观山左文学,历代不乏体味民生、济世爱民题材的作品出现,其可贵者,往往是因为它所体现的儒者之文学的现实精神。清代魏象枢分析文学创作的不同类型言:“世之为文有二,有儒者之文,有文人之文。文人之文,俪花偶叶,雕虫绣帨,如好鸟之娱乐,时花之悦目。其文无关于世道,无轻重于人心,存之以为游艺之一助可也。儒者之文,扶名教,正人心,著经权,约旁者以正,迪幽者以明。盖将与日星河岳,同其久远,仅仅语言文字乎哉!”[41]行坐之间,儒家经国济世的思想浸润着李清照的文学创作思想。明宋祖法言∶“历下山川清秀,李家一女郎,犹能驾秦轶黄,而况稼轩老子哉!蒐渔废簏,附于诗文之后,亦以见历人负有奇情,即乐府小通,亦足擅绝宇内云。”[42]宋祖法指出了李清照、辛弃疾与齐鲁文化的渊源关联,他们的又一相同情感是对于沦亡故土的热爱。李清照最具代表性的词作大多完成于南渡之后,这一部分诗词表达了她深挚的爱国情怀和关注现实、针砭时弊的积极入世精神,当然也饱含她对故土的无尽思念之情,这一部分文学作品体现了李清照深沉的儒者情怀。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朝廷派签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慰问被囚于北方的徽宗、钦宗二帝,李清照作《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诗前有小序曰:“绍兴癸丑五月,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使虏,通两宫也。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落。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采诗者云。”诗中言:“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逐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坏土。”诗歌以乡关、鲁灵光殿、齐鲁、稷下、东山等一系列的意象,表达了自已对故土的关切怀念和强烈的收复失地的愿望。“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爱国激情,迸发而出,令人惊叹:“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43]李清照虽为巾帼,尤胜须眉,她的许多诗歌诸如“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咏史》)、“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佚句》),痛斥朝廷只知割地求和,屈膝侍敌,而少有王导、刘琨这样的英雄人物出现。《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诗则更是慷慨陈词,借唐代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讽喻当时北宋末年朝廷党争激烈,无心过问国事的现状,劝诫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表达了李清照对国运国势的深切担忧。南宋周辉曰:“语溪《中兴颂碑》,自唐至今,题咏实繁。零陵近虽刊行,止荟萃已入石者,曾未暇广搜而博访也。赵明诚待制妻易安李夫人尝和张文潜长篇二。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44]没有仁民爱物的深湛思想内蕴,确实难以成就感情如此深挚的诗歌。

李清照秉承齐鲁山水之灵性,以其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豪放的侠义气质,博闻广识的文化品格,心念家国的儒者情怀,卓然独立于中国文学史的百花园中,正可谓“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1]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J].文学遗产,1994,(3).

[2]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20]董复亨,纂.万历章丘县志.卷二十八[M].明万历刊本.

[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5]李清照.李清照集校注[M].王仲闻,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下文所引李清照诗词文作品均出自本版本。)

[6]陈廷焯.云韶集.卷十[M].清稿本.

[7]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M].民国七年石印本.

[8]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9]张炎.词源.卷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0]张端义.贵耳集[M].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1985.

[11]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M].民国七年石印本.

[13]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4][16]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M].明崇祯刻本.

[15]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M].四部备要本.

[17]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十[M].明万历四年(1576)刻本.

[18]李清照.词论[M]//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9]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M].四部备要本.

[21]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篇[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李清照.金石录后序[M]//赵明诚.金石录.清光绪刻本.

[23]周煇.清波杂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24]赵世杰.古今女史.卷三[M].明崇祯刻本.

[25]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M].北京中华书局,1936.

[26]沈曾植.菌阁琐谈[M].民国二十三年(1934).

[27]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M].民国二十三年(1934).

[28]陈宏绪.寒夜录.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9]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0]刘义庆.世说新语[M]//文学第四.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

[31]徐有贞.重建文正书院记[M]//范文正公集.补编四卷.明万历37 年(1609)刻本.

[32]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M]//王国维遗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

[33][34]韩淲.涧泉日记.卷下[M].清乾隆刻本.

[35]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甲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36]瑞桂堂暇录.说郛.第四十六卷引[M].上海:上海商务印馆,民国十九年(1930).

[37]谢汲.四六谈麈[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8][39]张丑.清河书画舫[M].申集,徐德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0]陈继儒.妮古录.卷三[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1]魏象枢.止斋文集序[M]//寒松堂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

[42]宋祖法,修.崇祯历城县志.卷十六[M].明崇祯十三年刻本.

[44]周煇.清波杂志.卷八[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猜你喜欢
齐鲁李清照文化
齐鲁声音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年味里的“虎文化”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齐鲁声音
谁远谁近?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