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文化建设提升供销社核心竞争力

2012-08-15 00:50吴恒跃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1期
关键词:供销社供销农民

□文/吴恒跃

(衡水盈海棉业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衡水)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就供销社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要通过开展文化建设,以文促商,以文统商,以文为魂,让文化的元素渗透到商业运营中,在文化建设中提升供销社队伍的素质,提升供销社的综合竞争实力,从而推动供销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文化是供销社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核心竞争力是供销社经济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那么,具体到一个供销社来讲,其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呢?张维迎教授曾提出著名的核心竞争力的“五不”特点:“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符合“五不”特点就是合作社文化,或叫做知识资本。它作为能够为企业创造无穷价值的知识体系来说,深藏在企业员工的心中,蕴含在企业精英的才智里,散发在企业精神的诸多方面,覆盖在企业产品的每一个零部件上,它渗透在企业与客户的交往中……知识资本确实像是企业里神奇的“精灵”,它无踪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它用之不竭,却是无价之宝。因此,合作社文化是不用放进保险柜里,是任何人都“偷不去”的;它虽然是商品,但在商店里花多少钱也“买不来”;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拆不开”的;合作社文化在企业里一旦形成,不论是谁都是“带不走”的;合作社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短时间内是“溜不掉”的。因此,供销社核心竞争力是供销社的软实力,是供销社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核心竞争力是合作社文化的外化,供销合作社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合作社文化。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打造供销社文化。

二、供销社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供销社“文化软实力”,重塑供销合作社新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既有优势,又存在诸多不足。

(一)主要优势

1、传统优势:供销合作经济作为一种非国有的劳动者集体经济,具有广泛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是中国供销合作经济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经历了战火考验,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五十年代初获得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发展的新阶段,亿万农民与供销合作社的利益纽带早已形成。尽管后来经过了“文化革命”这场浩劫,但在亿万农民心目中,供销社在“发展经济,供给保障”中的历史作用是其他任何经济组织都无法取代的。目前,我国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农村市场工业品供应仍然是由供销社唱主角,因而供销合作社是地理上、心理上、利益联系上最接近农民的流通组织。

2、政治优势:供销社是在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指导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的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是我党领导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党发挥执政党作用的重要依靠力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并形成了供销社的政治优势。一是党的领导。长期以来,我党始终坚持和完善对供销合作社的政治领导,重视加强在供销合作社的党建工作。党对供销合作社的政治领导,保障了供销社工作的先进性,使它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始终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坚持为农民社员服务的办社宗旨,使供销合作社成为党实践其最高宗旨的重要依靠力量;二是密切联系农民。这是供销社最大的政治优势。我国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2年间,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基层社,长期奋斗在为农服务第一线,与广大农民群众建立了难以割断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经济关系。作为经济组织,供销社联系农民的方法不是靠行政命令,也不是单纯靠鼓动宣传,而是靠经济的方法,也就是靠与农民做买卖、为农民服务的方式来把广大农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发展农村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广大农民是欢迎的;三是先进的文化传统。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具有将近160年的发展史,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合作社具有自己独立的原则、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供销合作社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优良传统和“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等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精神财富鼓舞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合作社人,成为供销合作社战胜一切困难,成就一切事业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好供销合作社的政治优势,既是办好供销合作社的需要,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坚决反对各种不正当竞争的有效手段;四是政府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多次以中央1号文件的形式提出支持供销社发展的措施,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将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加快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大力发展物流配送,建设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加大测土配方推广力度,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减少流通环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植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一村一品”工程。

3、组织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供销合作社是我国农村覆盖面最广的流通组织,截至目前,全系统发展各类经营服务网点65万个,覆盖全国1/3以上的行政村。全系统开展连锁经营、配送业务的企业达到4,300多家,连锁、配送网点56万个,呈现连年增长的态势,60%以上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建立起日用消费品和农资连锁店。同时,全系统组织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5万多个,入社农户1,100万户。领办各类行业、专业协会2万多个。我国还没有任何一个经济组织,能够拥有供销合作社这样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它一头连着各级政府,一头连着广大农民,农民的愿望和呼声可能通过这个体系反映给党和政府;党和政府的号召、指示、政策也可以通过这个体系传达到每个农民社员。各级供销社完全能有效地发挥整合资源的优势,发挥党、政、工、青、妇等组织的优势,承担起密切政府与农民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功能。

4、网络优势:供销社作为中国最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着自上而下、完整的组织、经营体系,从省、市、县一直到基层乡镇,有着完整的行政指挥、协调系统和经营体系。供销社有着遍布全国农村各地的经营网点和一大批熟悉农村流通的骨干力量。供销社系统保存了一批优质资产。近年来,供销合作社按照抓大活小的发展思路,对社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对棉花、农资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骨干盈利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对其他企业采取租赁、出售、兼并、承包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明晰了产权,置换了职工身份,盘活、重组了一批存量资产,为供销社企业产权合作、联合发展创造了条件。供销社与农民消费者有着天然的联系。供销社是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县以下城镇和农村有着广泛的影响,与农民血脉相连,几十年来形成了良好的商誉,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以供销社品牌在农村开展连锁经营,是拓展农村市场的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

5、品牌优势:近年来,供销社通过整合全系统的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实施统一区域或行业品牌战略,对供销社品牌进行重新包装,赋予时代内涵,运用供销社的英文简写字母COOP自行设计新标志,把网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挥了宣传效应、形象效应和规模效应,企业竞争力会得到极大提高,使“供销社”品牌逐渐深入民心,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二)主要不足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首先,管理者认识不足。个别单位领导对供销社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职能理解不深,重视不够。往往将文化建设理解为一个口号、几条标语或个别文体活动,较难体现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其次,在投入上只看重供销社内部的具体管理和重点项目,而在“文化软实力”投入上认为可有可无。

二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全系统有学历、有技术、管理水平高的人才非常缺乏,在企业的形象、品牌战略推广、文化建设方面的专才则更少。由于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和文化背景参差不齐,以及零售行业员工流动性大,部分员工在对企业文化战略的认同仅限于形式上的接受,而非精神上的认可,直接阻碍了供销社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供销社成立时间较长,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文化方面仍欠缺特色,没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理念。部分员工,尤其是新员工,对供销社的历史沿革,包括体制、性质、宗旨、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等不甚了解。

三、强化文化建设,提升供销社核心竞争力

(一)强化合作社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合作社文化作为供销合作社的灵魂,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和更新优化功能。作为供销合作社的导向标,合作社文化可以使全体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共同的价值理念,引导利益相关者自觉遵循企业共同价值观,使自己的行为和意愿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形成一股企业发展的合力。作为供销合作社的凝聚器,合作社文化可以用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精神信念使企业全体利益相关者同心同德,凝聚在一起,大大加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关系,提高供销社企业的凝聚力。作为供销合作社的激励者,合作社文化能激发企业利益相关者服务企业的创造力和热情,以致于推动企业形成强有力的文化价值氛围,产生巨大的企业凝聚力和集体智慧,并使每个企业利益相关者都乐意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较大贡献。作为供销合作社的约束者,合作社文化一经形成,就形成一种文化定式,使其利益相关者自然而然地按照既成的模式思维和行动,而超出模式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受到群众舆论和内在思想情感压力的无形约束。作为供销合作社的辐射器,合作社文化不仅能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而且辐射到整个企业界和社会。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活动,进一步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良性影响,进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作为供销合作社的更新优化器,合作社文化可以以新型的企业价值观念引导潮流的同时,对传统落后的企业文化逐步否定,加快企业文化的更新优化步伐。因此,对合作社文化建设要从主要管理者做起,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文化建设作为供销社经营管理的首要必修课,使全体员工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将对促进供销社的发展,大力提升供销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大合作社文化运作力度。首先,加大主要管理者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论“同仁堂”、“海尔”,还是美国的通用电气、日本的松下电器,古今中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初创者或主要管理者的开一代风气,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给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确保了企业的长足发展;其次,加大合作社文化建设的投入,不仅在物力上同时要在人力上加大投入,按照企业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单位各自的业务特点、文化背景等,结合其发展目标、企业愿景等制定出符合组织自身特点的文化发展规划,使供销合作社在经济振兴的同时实现其社会责任的进步;第三,制定并落实好对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绩效考核。“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对社员以服务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在职能上具有按照政府授权对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经营进行组织、协调、管理;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积极承担和保质保量完成国家委托的经营业务和社会服务任务;作为党和政府与农民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积极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综合性、系列化的经济技术服务,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等多项职能。因此,对各级供销合作社的绩效考核就主要从其职能完成情况入手,在兼顾其经济效益的同时,把考核重点转移到其职能的完善情况上来,以促进供销合作社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

(三)处理好“四大关系”,全面推进合作社文化建设

一要处理好整合与特色的关系。在操作层面上讲,合作社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它既包括精神层面的建设,又涉及到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把手”工程。同时,由于供销合作社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具体到不同的单位和系统又有各自的历史背景、业务特色、组织特点等,因此,在合作社文化建设中,既要整合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又要突出自身特点,才能造就出繁荣的供销合作社文化。

二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精神形态的合作社文化,作为合作社员工群体心理的主导意识,是合作社经营与服务宗旨、价值准则、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合作社文化的最高层面。继承合作社文化就是要大力倡导“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社原则,培养人们的互助互利精神和民主管理意识,倡导联合与合作;就是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尽职尽责的创业精神,充分挖掘供销社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内涵,学习先进人物开拓创新干事业的优良品质,在广大员工中倡导新时期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就是要积极践行“诚实、公平、情义、服务”的职业道德,坚持把“亲农惠农”作为一个文化价值鲜明地提出来,加强对员工的宗旨观念教育,坚持文明经商、依法经营、以诚取信、以信取利,通过推广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打造经营与服务品牌等塑造社会形象。在继承的同时,以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精益化管理、股权制改革等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特色的成果运用到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中,促进供销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合作社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供销合作社建设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又具体到业务体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因此,合作社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供销合作社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按照文化建设的规律制定长、中期及当前的文化发展规划,抓住主要关节点,结合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廉政建设、网络建设、创先争优、项目推进、扶贫济困等活动,体现供销合作社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企业制度、文化结构、企业使命等,使合作社文化在组织整体推进中得以深化。

四要处理好制度建设与教育宣传的关系。

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有形的制度是无形文化的有效推进手段,在合作社文化建设过程中,供销社的制度建设要在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要素,突出民主管理、合作社原则、法人规范治理等特点,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的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学习活动、公开栏、公示栏等有效载体,使文化因素走进机关、走进企业,辐射到社会。■

猜你喜欢
供销社供销农民
温存记忆的供销社
供销社里攫取黑金的蛀虫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库存化肥51万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我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供销合作社:精准施策发力“十三五”
统计信息
统计信息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