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12-08-15 00:50曹峰春李妍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1期
关键词:农民社区农村

□文/曹峰春 李妍蓉

(中共咸阳市委党校 陕西·咸阳)

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村社会管理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着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关系着农业、农村、农民的长远发展大计。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是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目前,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文化建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何构建新的社区管理架构,都是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但是,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发展缓慢,相对滞后,这一切都制约着农村社区建设的纵深发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健全文化体制,探索文化发展模式,以此来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一)观念滞后,生活方式松散。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包产到户,土地分块耕作,这样的耕作模式在释放了农民的耕作热情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相对松散的社会生产方式,加之农民的居住地又相对比较零散,造成了一种松散、封闭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保守、落后。

(二)法制观念比较单薄。传统农村基本上依赖于儒家的礼治模式,礼法是维系农村治理模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不断地冲击瓦解着这种模式,这就要求在传统的以义取利的基础上讲求民主、讲求法治。尽管在普法上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农民依靠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一些旧的不合时宜的规矩难以破除,比如彩礼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而且助长了不文明的婚礼习俗的延续。

(三)农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不高。

在人民公社时期,在那样一个理想与激情的年代,农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热情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包产到户之后这种热情锐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金钱意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这对正在起步发展的农村的公共事务无异于雪上加霜。宗族观念、家族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的民主化进程,农村中党员的发展、村支书的选举、村中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都受到了影响;新建的广场、花圃、健身器材、照明设施等一些公用设施均由于维护意识不到位也遭到一些不同程度的破坏。

(四)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不到位。由于我们把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上,在文化投入方面资金极为有限,资金筹措的来源比较单一。大部分依靠财政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虽然村中都有文化活动场所,配备了相应的办公用品、电脑、书籍等,但由于疏于管理,成为人们游戏的场所,而不是用来为大家传递信息、扩展视野、提高个人素质的场所。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村上看管维护这些文化设施的人力、物力的资金也一时难以筹措,导致这些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很低。一些传统的民间艺人、工艺品,由于不受市场的青睐,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一些剧种如秦腔等愈来愈边缘化,一些小腔小调等随着这些艺人的逝去而消逝。

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滞后原因探索

(一)基层政府、干部及农民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够。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还不富裕,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首先追求的是极大的物质利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奋进中的人们形成了一种重物质轻文化的倾向,致使农村中唯金钱论的思想深入人心,对文化不够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及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文化职能上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基层干部中的各级领导班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

(二)基层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大部分基层政府对于文化工作的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行政拨款,缺乏长效投入机制。近年来,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不足,财政为农村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失现象。农民大多数的精力在发展主导的经济类产业,比如种植、养殖等,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对公共文化建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力。农村社区基层文化单位缺乏担纲人才,在当地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对农村社区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开展文化工作业务难熟悉,能力难提高,工作难应付;民间文化资源家底还未完全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发掘、保护不到位;传统民间艺术逐渐消匿。农村社区文化事业人才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其平稳和长期地发展。

(四)考核评估机制缺失。目前,政府在对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中,缺少甚至缺乏文化工作的“硬指标”;对公共文化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没有衡量的指标和评估标准。文化建设考核往往被经济建设所代替现象依然很普遍。对基层党政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以经济建设的指标来衡量,对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考核,导致文化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

三、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一)积极转变观念,落实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活跃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要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区域性的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政策调控职能,逐步完善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农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逐步制定并执行加快文化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

完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加快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步伐,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力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二)创新文化建设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原有的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必须一方面建立、完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创新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模式,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

良好的机制是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保障。要建立共建机制,激发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吸引和吸收民办非公企业、公益慈善类组织与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共建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各种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包括制度保障、机构保障、经费保障等,使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推动农村社区文化事业长足发展。把文化建设作为考核农村社区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指标,使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保证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规划落到实处。逐步形成全社会、多角度、全方位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方式的多元化,鼓励企业、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三)建立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发展和培养农村社区中会干事、能干事的带头人,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并培养成为基层党建的中坚力量,以此增强农村社区文化的创新能力,使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的催生力。

大学生村官应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当中,为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的举措已经在咸阳的彬县、旬邑两县都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村级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管理,并在积极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照看照料农村社区留守老人、孩子等方面起了带头示范作用。

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自愿有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促进农村社区的管理最终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康庄大道。

(四)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扩大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社区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网络、电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不断推进村村通工程,实现电视网络的基本全覆盖。创新农村社区文化发展模式,需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如,积极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文化网络建设;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设立农村社区文化事业专项资金。鼓励专业文艺演出团体赴农村社区文艺演出、电影公司组织放映队赴乡村放映。

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强调人的因素、文化的因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文化建设将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素质,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文化建设这个“软实力”发展好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也就提高了,广大农民才能真正分享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

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他们将随着时代一起融入新的现代化的社会当中,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动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1]崔谷.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J].发展,2009.7.

[2]徐碧英.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以四川地区为例[J].黑龙江史志,2008.16.

[3]姚思琴.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5.

猜你喜欢
农民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