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教学引入“通专教育”模式的思考

2012-08-15 00:43范春珍闫生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学科

范春珍,闫生方

(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通才”与“专才”两种教育模式一直是高等教育争论的热点之一,不同历史时期偏重于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观的一端。冯友兰先生曾指出,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定论。[1]318-319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越来越细化,就业难度逐步增加,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而理工科专业与文科专业相比阈限性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地理、文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提高心智具有重要作用。

一、“通专教育”教育模式引入理工科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改进当前学生管理模式的弊端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片面专业化的现象较为突出,以专业院系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模式,专业划分细,导致理工科学生知识面窄,知识体系单一,人文知识匮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综合性需求,也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二)提升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人文知识具有重要作用,能调和感情,培养理工科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陶冶人的情操,促进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对理工科学生能深入了解各专业内涵,理性地进行专业课学习和选择个人发展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素质。

(三)丰富理工科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

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在教学中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对养成客观分析外界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大有裨益。

二、“通专教育”模式在理工科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一)精简原则

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其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仍为主体,人文知识的贯穿不必面面俱到,应选择最能代表学科核心内容的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该学科主体精神,把握该学科的基本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广泛求知的兴趣、态度和习惯。

(二)案例原则

在教学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讲学,不但能够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也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听课质量和效果。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对牛顿、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研究背景的介绍,能够引导学生从当时所处的研究环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再如,在课程中引入经济学的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理论等,或者采用经济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比较的一些幽默笑话等进行学科间的比较分析,达到增强教学质量,提高听课效果的目的。

(三)独立原则

“通专教育”模式的内容与课程,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理工科学生要通过人文知识的引入,避免课堂教学一味迎合社会暂时的需要,以及功利的价值观,主张学生的教育发展要遵循学科的自身逻辑,把追求真理作为最高理想,充分体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为将来的人生职业规划埋下好的伏笔。

(四)互动原则

“通专教育”模式不只是在“书内”,也要积极营造文理工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学校校园人文环境,包括学科间的交融,耳濡目染等。

三、建构适合“通专教育”的理工科教学模式

如何将“通专教育”模式贯穿到理工科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合格的理工科技术人才,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教材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割裂,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前沿性的现状,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是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缺乏个性、知识结构不合理。因此,为实现“通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确定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课程建设方面,要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把“通专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贴近应用实际,贴近时代前沿,进而达到充分提高理工科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能迎接社会挑战的适用性人才。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能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提高讲课质量。例如: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合理的物理表象,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规律,有利于创设物理情景。[2]113-115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现象及本质的理解与掌握,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运用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提高授课效果

在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翻阅大量的文献,综合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积极备课,提高课堂授课效果的可观赏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营造适合“通专教育”模式的校园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多年历史积淀的结果。因此,营造融合、向上的人文环境不只对理工科学生,而是对全体学生的成长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大学“通专教育”的隐性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内容充实的人文与科学讲座,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和阅读,丰富自身的人文与科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自身的兴趣和科学追求精神,做到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五)建立起客观科学的“通专教育”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理工科课堂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标准之一。要改革目前的教学管理制度,改变目前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完善学分制,使得双学位制、主辅制度、跨系选修制度在完善理工科学生课堂教育体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形成比较有效、合理、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改革原有的考试内容与方法,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为主转变为注重对其综合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为主。同时,建立对踊跃参与“通专教育”隐性课程的学生的有效评价体系,实现对教学效果更为准确的评价,综合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通专教育”模式应是大学理工科学生教学的主要途径,对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归属感、成就感具有重要作用。[3]113-115当然,创造和改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既需要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也需要授课教师大胆探索,积极进行教研改革,创造新的方式方法。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2]刘宗金.深化教研改革,提高物理教学质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10(5).

[3]江民红,陈国华,唐艳平,陈旭,刘心宇.材料物理性能实验的教学现状分析与教改思路[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4(2).

猜你喜欢
理工科人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超学科”来啦
人文绍兴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