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2-08-15 00:4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设置

孙 燃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以来,大学扩招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每年都有60到70万左右的人数增长。大学的无限制扩招必然带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内的专业设置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变动,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就业需要之间的差距,也引起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早已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困难早已成为我国当今一系列就业问题中的一道不可忽视的难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高校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等几个方面,就高等学校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高校扩招速度迅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大学扩招30万,2009年大学招生规模首次突破600万”。大学教育这块“蛋糕”是越做越大,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日趋严峻。自1999年以来,我国只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大学入学率就提高20倍,仅仅通过几次大规模的大学扩招就完成了其他国家需要几十年的过渡期。高等学校扩招速度增长过快,必然会产生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另外,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的资源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还是比较落后,这也严重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二)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的结构上,存在着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高等学校大量开办热门专业造成人才拥挤,供求失衡;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相对冷门的专业没有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招生人数及改革课程内容。[1]

高等学校内部学科设置严重雷同,缺乏自己的办学特色,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各个大学相互模仿,甚至有些新兴大学照搬“百年老校”的专业设置,必然造成各大高校专业设置的严重雷同,特色不明显。而严重趋同的高等教育就必然造成大学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千篇一律”,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就业竞争激烈,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2]

(三)学校缺乏对毕业生的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许多高校对大学毕业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强调职业规划重要性、国家就业政策的宣讲、求职技巧和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出现心理问题的干预和辅导”等方面,这些措施对提高大学生了解自我方面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对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导就明显不足。就业指导不够全面系统,就业指导重理论轻实践 。

三、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积极进行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合理设置专业。并且根据社会经济的需要及时对所设专业进行调整,对于顺应社会经济变化的专业可以相应增加师资配备,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也可以衍生出相关专业,使所学内容更细化,以便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脚步,更好的就业。另外,高校还应积极寻找自己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设置适应社会经济变化需要,并且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专业,不要“人云亦云”,造成某些专业的人才拥挤,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影响。总之,高校应对教育中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做法进行改革,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这样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改变就业困难的困境。

(二)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实践

师范类培养的人才大多数是面向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在各个中小学担任各科教师。为了让自己的毕业生在教师招聘市场上脱颖而出,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岗位,毕业生自己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对中小学生及中小学课堂有一定的了解,这只能在实际的教学岗位上亲身经历,获得第一手资料。因而高校要改革现在的注重理论和讲授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现在新型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各大高校根据实际办出了富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4+2”教师培养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3+3”教师培养模式、聊城大学的“2.5+0.5+1”教师培养模式以及“订单式”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顶岗实习这种实习方式被各大高校纳入自己学校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在实习的过程中,大学生亲自走到中小学的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4]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也是高校探寻出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产学研一体化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校企联合办学,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斯坦福大学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造就了今天美国硅谷的辉煌。

产学研一休化教学模式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最完美的结合方式。企业需要开发新的产品,可以委托给学校,学校接受了企业的委托,把项目交给学生去研究,学生在参与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也得到了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样企业缩短了新产品研发的周期,节约了成本,学生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得到实践的机会、得到锻炼。“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能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性人才。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零距离的去接触企业,参与到企业项目的研发中,为未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做好准备。

(三)高校应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各大高校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部门,应该针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加以指导,为大学生的就业做好服务工作。就业指导中心不应该只是一个行政管理部门,而是要担负起指导学生就业的重任,应该让有经验的专门的老师或专家来担任就业指导工作。在指导学生怎样就业、择业的过程中要系统化,有分别的进行。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对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而言,主要开设一些关于职业规划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进行心理辅导,提高未来就业的信心。而对于大四学生,指导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国家关于就业政策的讲解、举办模拟面试,在模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就业面试不再那么陌生,到了真正到工作单位面试的时候不至于由于对面试的陌生而手足无措。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大学四年,应循序渐进,不应该到了毕业季才有所指导。[3]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做出调整,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有些家长与学生认为,读了大学之后就可以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体面的高薪水工作,导致他们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不愿到农村去,不愿到西部去,都挤在东部的城市里,耽误了就业。大学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勇敢面对挑战。要秉承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原则,有工作的机会就要抓住,在工作中慢慢的积累经验、积累创业的原始资本,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1]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8).

[2]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3]李会欣.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5(3).

[4]靳希斌.教师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设置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