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性角度看《西厢记》中典故的翻译

2012-08-15 00:4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潘安西厢记互文性

路 燕

(安阳工学院 外语系,河南 安阳 455000)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典故性词语作为语言中被凝固下来的词语,承载着的是语言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因此,典故也就深深地烙上了不同民族的色彩。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语言不通或对彼此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等没有深入和全面的认知了解的话,就会产生交际的困难。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典故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只有注意英汉典故字面意义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其形象的比喻、丰富的联想、生动的修辞效果以及特有的民族风格。因此,典故的翻译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典故翻译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与互文性相结合的却不多。

一、典故的定义与特点

《汉英双解新华字典》中“典故”的中文解释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英语解释为“allusion,stories,words or sentences quoted from classic books in one's articles or poems”。其他词典专家们也多倾向于将“典故”释为英语中的“allusion”(如梁实秋主编的《最新实用汉英词典》、林语堂主编的《当代汉英词典》等);而在英汉词典中,allusion英语解释为“are about person,event,story,etc.in which the person,event,story,etc.is not mentioned specifically or in detail but is only indirectly referred to”,中文解释为“间接提到;暗示;典故”。(《柯林斯英汉双解词典》)。

典故形式简洁、意义深刻。但是典故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些典故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与原来意义一致的方向发展,但另一些典故朝与原意义相反的方向发展。

典故具有如下特点:一、每个典故都有隐含的意义,典故不仅仅描述了一个历史故事或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们通过表面意义表达出它们隐含的意思。二、典故的意思有文化的限制。尽管典故的形式简洁,但它们有丰富的文化隐含。典故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沉淀,因此,翻译典故要考虑它们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二、互文性与翻译

互文性翻译理论的引入给翻译理论新的启发。互文性使译者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方面审视翻译。另外,互文性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创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1.翻译作品中的对话和多元性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两个以上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作用。因此,有必要辨认出在整个过程中的各个角色间的相互作用。巴赫金认为翻译就是一种复调的对话[1]101。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作出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这些不同的角色相互对话和相互协作的结果。第一个层次的对话是译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作为读者的身份根据他(她)的知识、背景和对源语语言的熟练掌握解读文本。第二个层次的对话是译者与源语文本着之间的对话。因为译者的选择是由一些源语文本的读者如赞助商和主流诗学(poetics)决定的。第三个层次是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对话,一旦译文形成文字,它将经历另一轮的解读。

2.翻译作品的共时性与历时性

共时性和历时性由互文性方面的理论家克里斯多娃·巴赫金提出。文本的历时性为经典著作翻译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文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因此,阐释和重新编写一篇文章都受到历史背景的限制。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的共时性表明文本在同一时期被相互引用。在文学翻译中,著名的翻译文本如果在翻译界被认可,那么就会被不同地方的译本所引用。例如: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用于表达某人做事犹豫不决。在中国,当译者翻译中文的文本中表示某人做事犹豫不决时,就会使用此举,不仅达意,而且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接受。

3.翻译中的创作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根据不同的背景重新改写着文本。因为任何人的存在都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历时性,其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会蕴含自身所处时代氛围与历史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在改写过程中,译者有必要去创造一个表达去满足读者的需求。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另一个文本吸收和改编另一个文本而来的。然而这个过程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引用、粘贴和模仿的过程,这个过程把当前的文本放置于一个更大的与社会、历史背景不可分割的背景当中[2]56。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文本的内容会改变,因此,译者必须对词义的改变较敏感,采用不同翻译版本以区分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从互文性角度看《西厢记》中典故的翻译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主题。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笔者认为《西厢记》中运用了多种典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笔者从互文性的角度对比了熊式一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1.与爱情相关的典故

例:拂墙花又低,

迎风户半拴,

偷香手段今番按。

你怕墙高怎把龙门跳?[3]226

Xu’s version:If you attempt to steal a lady sweet,

You should have nimble hands and feet.[3]227

Xiong’s version:The attempt to steal the scented lady must now be made by you!If you are afraid of the height of the wall,how will you be able to jump over the Dragon’s Gate[4]137

“偷香”出自《晋书》,据《晋书》记载,西晋权臣贾充手下的一个幕僚叫韩寿。韩寿办事能力强,人又长得英俊,因此深受贾充器重。贾充在家里宴请宾客,韩寿总在被邀请之列。贾充的小女儿名叫贾午,当时正值春心萌动的年龄,暗恋上了父亲的这个幕僚,常躲在内室偷偷地注视韩寿。终于有一天她耐不住思念之情,遣一丫环暗通韩寿,让韩寿半夜跳墙进入自己的闺阁私会偷情。痴心的贾午姑娘食髓知味,云雨数番后把晋武帝御赐给老爸的西域异香也偷出来赠送给韩小伙。后来贾充的僚属报称,韩寿身上奇香扑鼻,经月不歇。贾充大惊,深知这种异香武帝只赐给过自己和大司马陈骞。又联想小女儿近来“悦畅异于常人”,明白是女儿偷汉,便也顺坡下驴,把贾午嫁予韩寿为妻。这就是“偷香”的由来[5],指男女之间的不为人知的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文本意义的历时性特征,到如今,“偷香”的意义发生了改变,“incense”现在指的是年轻的女子;并且,此典故有贬义。王实甫引用此典故展现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恋,并无贬义。两位译者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典故的意思。但是熊先生翻译为“a scented lady”(有香味的女子)和原文的意思有出入。原文指的是漂亮的年轻女子。许先生翻译为“a lady sweet”贴近原文的意思。

又如:恰新婚才燕尔,

名来此。[3]386

Xu:I had just won her hand.

And came here to fame.[3]387

Xiong:Before we parted I was as happy as a newly married man;

But now I have arrived in search of literary honour.[4]238

“新婚燕尔”常用来表示对刚结婚夫妇的一种祝福,此典故出自乐书(Book of Songs),它的意思为抛弃某人的妻子去寻找新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此典故的意思完全与其本意相反,这是一个典型的文本历时性的例子。因此,译者应该根据上下文理解典故的意思。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改变了“新婚燕尔”最初的意思,来描写崔莺莺与张生这对新婚夫妇的关系。许先生与熊先生在翻译上都正确译出了典故的意思,但两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许先生采用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to win one’s hand”常用于表示一对夫妇结婚了,因此,目的语读者较易理解词句。熊先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充分地表达出此典故的意思,但译文较长,用于译《西厢记》不太适宜。

2.描写中国古代学者的典故

例:暗想小生萤窗案雪,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未知何日得遂大志。[3]6

Xu:Having studied hard in summer as in winter,I have acquired a deep knowledge of literature,but I am still a wander here and there and do not yet know when I can realize my noble aspiration.[3]7

Xiong:I thought to myself that though I had studied by the light of the fore-fly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snow in order to acquire a deep knowledge of literature,I am still a wanderer by lake and see,and do not yet know when I shall be able to fulfill my great ambition.[4]6

“萤窗案雪”是王实甫先生把“萤火”和“映雪读书”两个典故合二为一的。“萤火”出自《晋书》,晋代时期,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在夏夜他见室外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萤火虫吊在书本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同朝的孙康因为家贫,雪夜里借着窗外映来的雪光进行读书。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典故来用来描述某人学习勤奋。熊先生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在译文中保留了萤火虫和雪这两个意象,但是并没有反映出源语的隐含义,并且会让目的语读者由于缺少此方面的知识而迷惑为什么要这样做。而许先生的译文没有出现萤火虫和雪,却用夏天和冬天来替代,并把典故隐含的勤奋学习的意义也翻译出来了,做到了达意并保留了典故的意象。

3.描写人物外貌的典故

例如:今日为头看

看你个离魂倩女,

怎生得掷果潘安![3]226

Xu:How can a metamorphosed lady fair

Attract her handsome lover with a lovely pear.[3]227

Xiong:From to-day on I will keep a watch on you,my bewitching young beauty,

And see what steps you take to attract your handsome lover.[4]137

典故“潘安貌”源于《语林》。在晋代有一位男子叫潘岳(247-300),字安仁,后人常称其为潘安,是西晋文学家。潘安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人长得貌美帅气,年轻时常常挟带弹弓从洛阳道上出发游猎。所以不仅年轻女子仰慕他,就连中老年妇女也很爱慕他。这些人在路上看见潘安,手牵手把他的“轿车”围起来,往上面丢瓜果以示爱慕,以至于潘安常常满载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掷果潘安”、“掷果潘郎”等典故的由来。“掷果”也作“掷菓”,也就常用来表示妇女对美男子表示爱慕,或美男子受到妇女爱慕了。由此,此典故用来比喻男子英俊的相貌。王实甫把此典故改变为掷果潘安,此种改变不仅保留了潘安的名字而且加上了“掷果”更能引起读者对潘安美貌的联想。熊先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翻译出典故的隐含义但是具有很强的互文性的意象“潘安”却没有保留,许先生的译文用“with a pear”部分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而且也翻译出隐含义。

4.反映中国历史事件的典故

例如:今日莺莺与君瑞为夫妇,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3]434

Xu:Now Yingying will be married to Master Zhang.How shamefaced I would be to go back to my house![3]435

Xiong:To-day Ying-ying and Chun-jui will become husband and wife.With what face can I return to see my own people[4]265

典故“何颜见江东父老”典出《史记·项羽本纪》。秦末楚汉相争之时,楚霸王项羽被汉王刘邦的大军围困在垓下。夜里,他听到四面楚歌,知道大势已去。天亮后,项羽带领着残部突围到了乌江。乌江亭长撑了一条船等在江边,他对项王说:“江东虽小,方圆也有千里,民众也有十万,还是足够在此称王,干一番事业。请大王赶紧上船渡江吧,江上只有我这一条船,即使汉军追到江边,也对您无可奈何了。”项王不愿上船逃跑,他笑着对乌江亭长说:“老天要让我灭亡,我又何必渡江呢?况且我曾与江东子弟8000人一同渡江西进,如今他们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可怜我,尊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呢?”于是,项王命令部下全部下马步行,与追上来的汉军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仅仅项王一人就杀死汉军数百人,他身上也有多处负伤。混战中,项王被汉军中一个过去的熟人认出,告诉了周围的人。项王说:“我知道刘邦用千金和土地悬赏拿到我头颅的人,我就让你得这个便宜吧。”说完,他便拔出剑来自刎而死。后人用“何颜见江东父老”的典故形容深感惭愧,没脸见人。

熊先生采用了意译法,并保留原文的意思。“江东父老”就是项羽所带领的士兵同时也是他的同乡,所以,“my people”较大程度地益处了项羽与江东父老的关系;而许先生的 翻 译 “go back to my house”若 能 把 “house”改 为“home”更能体现出对家人和乡亲的惭愧之情。但是,鉴于此典故在汉语中也是具有极强互文性符号,若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加注释能更好的把此典故介绍给目的语读者。

总之,典故的翻译不仅要传递它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要传递它的隐含义,因此,对于不同典故的翻译,根据互文性理论,要考虑翻译时译者所处的时代,正确的翻译出典故在当时的意义,译者在翻译时也可以根据当时的综合因素进行创造。

[1]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01.

[2]Kristeva,Julia.Desire in Language:A Seman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56.

[3]Xu Yuanchong.Romance of the Werstern Chamber.trans.Changsha:Hunan People’s Pres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3:6,7,226,227,386,387,434,435.

[4]S.I.Hsiung.The Romance of Western Chamber.trans.London:Methuen & Co.ltd,1935:6,137,238,265.

[5]周苓仲,何泽人.典故100:汉英对照[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23.

猜你喜欢
潘安西厢记互文性
《夏天》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女工宿舍里的潘安
歌手潘安邦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