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阮大铖时事诗看其功名观

2012-08-15 00:43陈成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功名诗歌

陈成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阮大铖(1587-1646)①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出身科举世家,因伯父阮以鼎无子,乃过继,成为长门之子,兼祧两门。他的一生涉足官场时间不长,却“四起四落”,是渴望功名、追求功名、得到功名、终于功名的生动写照。

一、“功名”及“功名观”

“功”,《说文解字》云:“功,以劳定国也,从力从工亦声”[1]292,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名”,《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1]31功名:一指功绩和名声,二指次第、科别、等第。

功名观是中国古代文人人生价值的核心,对功名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他的人生志向、作品内容和创作风格。

中国古代文人的功名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漫长的进程中表现出两种价值取向,一是提倡功名。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立德、立功、立言”,《吕氏春秋·劝学》的“显荣,人子之臣所甚愿也”,汉代的扬名声、建功业,唐代岑参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等。宋代欧阳修也以“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自豪。这些人都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热情,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重大社会、政治题材,愿意为追求功名付出不懈的努力,目的都是为国效力,扬名立功。二是选择隐居。中国古代文人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或仕途不如意,大都就选择隐居之路。所谓“贤者处世,天下有道则至,无道则隐。”(萧统《陶渊明传》)归隐在封建文人的心中,是一种清高不混的道路,只有才高德重的人才避世于隐,这也是一种“贤名”。也正是这种贤名的作用,使在官场上受到排挤之人多选择此路。

在封建社会中,那些胸怀大志的出身于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在其政治生涯中几乎都是靠自己的文化知识获得功名,利用求得的官位和最高统治者赋予的权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他们的作品中的“功名”似乎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阮大铖正是封建士大夫大家庭中追逐功名的杰出代表。

二、以诗会友,广交豪杰

阮大铖特别喜好以诗会友,而其友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发人深思。据考证,潘次鲁、琚山甫、钱文蔚、白暇仲、周公穆、方文、胡士美、钱秉镫、方大方、吴幼玉、刘长秀、邝露、杜退思、潘木公、潘江如父子等都是他的门人或追随者。从其诗集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他们在一起聚会吟诗的作品,而他们的精神领袖就是阮大铖,这充分表现出阮大铖在他们中的影响和地位。从《小春海门社集得中字》《群社初集共用群字》《兹园同社再集盛唐楼得山字呈从祖樵川公》《秋登十三叔中江楼》等诗歌内容看,多是社团之间、社内成员之间的交游唱和。可见,阮大铖组织诗社一方面为了结交诗友,另一方面可能还带有一定的政治意图,为实现其功名打下基础,扩大自己在诗坛和政坛中的影响。

最能体现功名追求的是与达官显宦的唱和。兹举两例:

一是与史可法的交游。从《还江上草堂柬史使君道邻》《将下石城别史皋使道邻》《寄史中丞道邻》等诗中的“淝水漫推车骑略,漳河重咏史公才”“赖有熊羆饶远略,遂令鸿雁起归音”“重起酂侯通转运,居然汾国制戎韬”句,可以发现阮大铖十分赞赏驻军安庆的史可法,而史可法是左光斗的门生,阮大铖对左光斗恨得咬牙切齿,却对其门生如此赏识实属罕见。这说明阮大铖对史可法的“功名官位”非常羡慕,希望自己能像史可法一样“有官有荣又有名”。

二是与吴伟业交游。先看其诗:

高帆别路绕菰蒲,酒尽秋山翠可呼。刻日帝屏登姓字,如云祖帐满生徒。

谁能遍地销戎马,何处违山无蟪蛄。此际苍生思转迫,楸枰莫恋谢公娱。

秋花篱落昼长关,高驾遥来问小山。正是绛纱勤设教,欣闻玉笋近还班。

收将朴棫桢王室,说到疮痍动圣颜。衮职夔龙无寸阙,野心农圃赖君闲。[2]96

阮大铖写这两首诗时,吴伟业才三十刚出头,却已中进士十年,因知道后者对崇祯皇帝有知遇之恩,所以,阮大铖想尽一切办法去结交吴伟业,用诗歌阐释自己的仰慕之情,敬佩之意,赞誉他“正是绛纱勤设教”“说到疮痍动圣颜”,以期得到吴伟业的“另眼相看”。这一方面说明阮大铖喜欢以诗会友,善于结交文坛名流;另一方面,可能有通过吴伟业让崇祯帝了解自己、起用自己的以实现自己功名追求。

不仅如此,从《送青山相国再起还朝》《旅怀呈青山相国》《柬范质公大司马》《柬鹿庵相国》《寿周相国挹斋五十》《送周相国挹斋入京》《仲冬相国书招谢桥结夏》等诗中可以看出,他直接与冯铨、周延儒、范景文这些职位很高的官员交游,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提携,实现自己的功名。尤其在写给周延儒的诗中,表现最为明显:“期公洗荆榛劫,剩得青山与向禽”“车笠平生约未违,螢光亦近太阳飞”“遥知东阁簧裾会,应念岑牟老布衣”。从中可以看出,他想通过周延儒提携自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南明时期,阮大铖真的东山再起,手握重权,而提携相助他的人正是曾与他交游唱和的周延儒。

三、针砭时弊,怀才不遇

阮大铖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体现了他杰出的诗歌创作才能。然而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可谓不幸,除其挚友和门人为其作序时予以评论外,清代文人几乎无人问津,“直至辛亥革命不久,才有王伯沆、陈散原、胡先骕、柳诒徵、章太炎等克服了传统偏见,发现其诗歌的艺术价值。”[2]118改革开放后,学界冲破禁区,出现了不少研究阮大铖戏曲作品的论文,不过对其诗歌创作进行的研究仍然不多。

阮大铖有两部诗集传世,一是《和箫集》,一是《咏怀堂诗集》。据学者考证,前集卷首有袁道生和魏之瑮小引,卷末有王之朝题辞,有诗歌七十多首,大多数为山水田园、应酬唱的诗歌,从《出门行》《赋得明月自来还自去》《赋得新妇恋别袁四》《梅川道中即事二首》《食无鱼四章,章六句为老翟生赋》《懊恼词》《秋思》《同社中诸子集劲之宅兼为人行甫先生寿得天字》《长歌答汪暗夫走书相讯》等诗歌题目可以看出,《和箫集》主要记载阮大铖青年时代的活动和思想。

阮大铖所作时事诗为数不多,仅几十首,但却是阮大铖诗歌创作宗旨转变的一个标志,他开始从“以情治情”的创作观转变为“传情志时”的创作追求,自此以后,其感时伤怀诗的数量也比以前有所增多。此时,还依然处于所谓的“隐居”期间,隐居期间写出的诗歌如此关注时政,确实让人怀疑他隐居的目的不是真正的隐居,而是一种无奈与“终南捷径”。如以《柬郭侍御云机》一首为例:

淮肥烽火照连营,方召伊谁效请缨。藉有柏台绸户牖,遂令榆社建干城。

平阳讼狱啼乌绕,司隶风裁市虎惊。曲徙镐京推第一,何人不羡郭乔卿。[2]145

可见,阮大铖对国内农民起义的关注,表现出他虽人在隐居,心却在朝廷。他想为朝廷效力,羡慕那些为朝廷效力的官员,却苦于自己“求官”没有出路的尴尬处境。

其时事诗的主要内容就是表达这种对国家“内忧”“边患”的关注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

一是对“内忧”的关注。从其《石言》十二首、《柬郭侍御云机》《哭和州侍御马讷斋》《空城雀》等诗内容,可以看出,他一方面为了表达自己对农民起义的厌恶和仇恨,另一方面,为了赞扬抵抗农民起义有功的官员,对坚守城池的官员表达了同情与哀伤。这都充分表现出一个封建士人的阶级立场,他认为农民军是乌合之众,是“流贼”,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这一途径去获得高官权位是痴心妄想,肯定没有好下场。当然,这是他认识问题的局限性,也表明了他对获取“功名”途径的看法。

二是对“边患”的担忧。从其所作的《园中种菊闻云中虏警》《感辽事四首》《闻关门警》《秦中初度口占》《刘赤存以闻虏警诗见寄用韵赋答》六首、《闻关门警》三首等诗歌内容看,都表现了阮大铖对东北边塞战事的担忧,希望朝廷能够重用自己,而自己必定为国效力,有所作为。写下了作为明朝臣民,想一展边才的强烈期望,也表现了他对朝内文武只知道空谈而无实干能力的不满。此时的阮大铖还是有“忠君”思想的,他还想着为朝廷出力,当然这一方面与其求官求荣的追求相关,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此朝廷“内忧边患”环境下作出的正常反应。

三是对“怀才不遇”的不满。从《丘中闻时事》《秋雨卧病感事诗四章》等诗歌所描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主要是为了表现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懑,其出发点明显是由于自己不能跻身于明朝官场,“求官求荣”不成,因而表示对朝廷的不满。

可见,阮大铖写的有感于时事的诗歌虽然不多,但从对农民起义仇恨到对边事的关心,再到对朝廷的愤懑和个人的不遇,都明显表现出他关心时事,积极用世的思想,虽然这些诗歌多是在其隐居期间所作,但却反映出阮大铖的隐居实际上是为其获取功名提供支持。

四、结论

阮大铖的一生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政治上“求官”心切,“忧边忧民”,又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二是文学创作上笔耕不缀。如果说“无子一身轻,有官万事足”是其政治仕途上的不懈追求,那么诗歌中则表现出对政事关注的“忧边忧民”和 “怀才不遇”的文人情怀,这里既有“求官求荣”的不懈追求,又有隐居乡里的“终南捷径”,是其内心世界的矛盾表现:一方面是求官心切,为求官不惜出卖人格,将功名看成是获取一切的魔杖;另一方面,又有传统士大夫“进而为儒,退而为道”的思想。

注释:

① 咏怀堂·乙亥元旦雨中试笔》之二,有“庸思四十九年非,眼底青山兴不违”诗句。按:乙亥为明崇祯八年(1635年),由此上推四十九年,即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年)为阮大铖生年.

[1]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胡金望.人生喜剧与喜剧人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功名诗歌
诗歌不除外
明在“知不足”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在不断增量中提高效益扩大影响——《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一书发行体会
剪纸大师齐秀芳
吟诗误功名的孟浩然
病后弃政从文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