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作用探讨*

2012-08-15 00:43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灌输社会化成员

刘 涛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作用探讨*

刘 涛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对社会成员采取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而政治社会化既是社会个体获取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培养政治情感等的过程,又是特定社会培养、训练社会成员政治规范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并增长其政治参与知识,提高其政治技能,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政治社会化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政治社会化作用时也有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教育对象上要注意突出教育对象的选择性,青年人和社会流动人口需要倍加注意;并且也要注意新的社会环境新生变量如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作用发挥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政治技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对其社会成员进行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它既是思想教育,也是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对于施行教育的阶级、政党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这些教育的施动主体进行意识形态灌输,论证其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激发社会成员的政治热情及提高政治技能等。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作用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具有一致性

作为一种现象,政治社会化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学问进行专门研究,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率先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接着1959年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心理的研究》,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研究正式开始。所谓政治社会化,从个体角度看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必要的学习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培养政治情感,并形成政治价值判断的过程,是社会成员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变的过程;从社会角度看是指“社会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拥护现实的政治制度,承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过程”[1](P279)。

20世纪80年代,政治社会化理论传到我国,立刻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同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多方探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二者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社会成员形成政治认知,提高政治技能。郑航生先生就持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社会化”[2](P101)。这和美国对于“政治社会化”的主要观点基本相同。美国教育部国际研究学院院长曾指出,“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学生政治社会化技术,或者叫公民技术,中国叫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叫公民教育,或政治社会化。”[3]二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手段。如马振清先生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指政治体系中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机构或个人向社会成员灌输政治信息的过程和社会成员逐步学习和接受特定政治信念和规范等的过程的统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定的政治体系对其社会成员实施的教育活动,“政治教育同政治学习、政治参与等一样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4](P227)。

三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如王沪宁先生认为,“政治化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政治教育,即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通过教育和传媒,分配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从而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5](P518)

毋庸置疑,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如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注重诸如正式教育机构和个人等正规途径,而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则可以无所不包,既有正规的教育和推行,也有非正规的耳濡目染方式等,但它们二者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致性。

从概念内涵上看,第一,二者的主导推动者是一致的。政治社会化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是社会政治机构的推动,二是社会成员自己的习得,既有主动灌输的一面,又有被动潜移默化的一面,但二者的主导力量仍然是社会的相关机构,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教化。尽管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并且政治文化有主导型政治文化、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分类,政治社会化必须兼顾这两种政治文化,是其综合反映的结果,但反映统治阶级立场和意志的主导型政治文化必然在政治社会化中更加突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量直接就是社会的统治阶级。第二,二者都需要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官方机构和人员,客体是社会成员个体。尽管该教育过程具有更多的思想灌输意味,但没有客体对主体教育活动的回应、互动,该教育过程将无法实现,因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其意识活动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容的实践践履”[6](P370)。并且,教育客体的回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新一轮教育灌输活动的起点。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拥护现实的政治制度,承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而个体则成为客体”。[1](P279)个体能否主动、积极回应、接受主体发出的政治信息将直接影响到政治社会化的效果。第三,二者的内容和目的具有一致性。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政治社会化,其实践活动的内容就是使得社会成员掌握必要的政治信息,获得充分的政治认知,形成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并以其规范其自身的政治行为,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对统治阶级的政治认同,培养其所需要的社会服务者,实现社会成员由“自然人”经由“社会人”向“政治人”的转变。

另外,从二者的特征上看,它们都具有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政治教育,又是思想教育。作为政治教育,它具有政治倾向性,必然会反映出阶级性。作为思想教育,它要向社会成员灌输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必然要打上统治阶级的烙印。而政治社会化传播的是社会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作为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定倾向与价值取向,必然要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1](P268),体现阶级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具有一致性,因此二者在功能上可以交叉重叠。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具有政治社会化功能。这种社会化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解决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问题。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但是,政治稳定只有在社会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以及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具有普遍政治认同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所谓政治认同,是一定社会的成员根据自己的政治认知,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和目标确定自己的政治身份归属,并自觉根据这种认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特定政治体系或政治组织需要。从作用上看,政治认同既是维系政治体系稳定的前提,又是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个体进行互动的中介。L·派伊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问题时认为,新兴国家政治体在建立之初缺乏必要的政治整合,民众对部落、村落、宗教、语言团体等保持着认同与忠诚,存在严重的政治认同危机,继而出现国家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危机,导致部分发展中国家长久陷入政治动荡。可以说,没有政治认同,就不可能有长久的政治稳定。“任何社会,为了能存在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成员的脑子里”。[7](P31)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思想灌输,在培育社会成员政治认同感,进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积极宣传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表达其政治立场、宣传其社会政策等,在社会成员形成政治认知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进而培养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情感,形成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和维护现有政治体系稳定的政治价值判断;它通过系统论证统治阶级的政治奋斗目标、宣扬其政治理想信念等,对社会成员发挥着政治导向作用。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P317),因此,“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旗帜,这就是全部哲学的意义。”[9](P169)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丰富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知识,提高其政治参与技能。在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中,稳定是前提,发展是关键。没有政治稳定,就无法有政治发展的基础,但没有政治发展,政治领域很多问题将无从解决。一个社会既需要政治稳定,也需要政治发展。政治社会化除了具有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功能外,还有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实现政治发展,既需要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高屋建瓴,顺应时势,更需要社会成员广泛、积极地进行政治参与。所谓政治参与,“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遵循特定程序,采取各种合法的方式对国家的政治体系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制定、实施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10]。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既有利于提高其对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认同,从而促进政治体系、制度的稳定,又有助于促进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推动政治发展。但政治参与需要条件,它既需要社会成员在进行政治参与之前清楚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他们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具备充分的政治认知,又需要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积极的参与态度,愿意为诸如政治决策等活动建言献策,更需要掌握必要的政治参与技能,保证他们在实际的政治参与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效、有序。这些参与条件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那里得到支撑。一则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思想教育,又是政治教育,它将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以及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纲领等政治信息以思想理论的方式灌输给社会成员,发挥其育人功能,积累他们的政治知识,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为社会培育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德才兼备的“政治人”,同时发挥其开发功能,培育社会成员的政治兴趣爱好,调动他们的政治积极性、主动性,并发掘他们的政治潜能。二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实践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够使得受教育的社会成员在此过程中实现政治理论知识与政治参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他们政治参与技能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功能作用为社会成员的实际政治参与提供了支撑,从而促进了社会政治发展,推动政治社会化。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着力解决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问题促进社会政治稳定,通过丰富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知识和提高其政治参与技能促进社会政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应该是普遍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接受这种教育,这是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所要面对的大事,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选择教育对象时也该注意倾向性,突出部分需要着力教育的人群。并且,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过程,一些新的社会环境变量需要在此过程中给予足够重视。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需要着力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做好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帮助社会成员获取必要的政治认知、培养政治情感等,尤其需要注意这种政治社会化在青年人中间的落实。在青年当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对于一个社会个体来讲,青年阶段是其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对于一个社会来讲,青年是该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是社会政治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毛泽东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11](P565),因此,“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12](P385)。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更加注意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问题,他多次讲,“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13](P110),“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13](P191)。但是,对青年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进行简单的政治说教,告诉他们“这样做好”、“那样做不好”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相反可能触发他们的逆反情绪,导致政治教育反弹。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问题,需要认真考察他们的个性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提高针对性。在任何社会中,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来讲,青年人热情奔放,敢说敢做,注意追求自我,并且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定型,并趋于稳定和系统化。因此,一方面需要发挥真理的力量,让青年人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依靠他们已有的政治认知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做出判断;另一方面需要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彼此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使青年人主动认为教育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第二,要做好社会流动人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不能仅追求这种教育的形式和过程,关键是看其政治社会化效果。对于一个特定社会来讲,出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要面对的,不应在这个问题上留下教育盲区和死角,存在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特殊群体。对此,鉴于社会现实,我们应该对社会流动人口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给予必要关注。所谓社会流动人口,是指在户籍没有变更的情况下出于明确目的而离开户籍所在地超过三天以上的人口。古今中外各个不同的社会中可能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时下我国存在的大量流动人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户籍管理的松动推动了这一社会群体的迅速膨胀。他们的流动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官方机构和人员面对相对稳定的特定人群开展的事实存在明显的矛盾,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少困难,也阻碍了这种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发挥。对此,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目标着眼,我们应该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思路,根据社会流动人口的特点,探索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应从宏观上认识到我们社会需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14](P41),为此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4](P35),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比如子女的入学问题等,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帮助他们融入到其所生活的环境中去,从而增进他们对现有社会政治体系的认同,促进社会稳定。尽管这种方式并不存在事实上的面对面教育,但它却收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应有效果。另一方面,鉴于这些流动人口最终都要生活于特定社区的事实,可以强化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具体教育内容上选择更加贴近生活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教育,重点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总之,社会流动人口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一个难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探讨。

第三,处理好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发挥的影响。当前,计算机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15],网络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来讲,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信息性、超时空性等特点,它可以实现网民之间的资源共享,开阔其视野,方便其交流,可以说,网络环境开辟了我们生活的新时代。网络环境极大促进了政治社会化,主导型政治文化、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甚至反主导型政治文化都可以利用网络拓展自己的空间。但是,对致力于宣传主导型政治文化,推动其政治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讲,网络环境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它丰富了教育资源,拓展了教育空间,但另一方面它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挑战。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填鸭式”灌输方式受到质疑,其教育效率和效果也很难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渗透相比。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经过了太多的取舍和加工,受教育者在选择教育内容上受到较大限制,远没有网络提供的信息丰富、鲜活。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方式、内容进行必要调整。第一,调整思想灌输方式。灌输很有必要,但绝不是强灌硬输,而应是交流式灌输、引导式灌输。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正确灌输社会主流思想,还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态度灌输。第三,加强网络监管。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监管体系,意识到净化网络环境、防止信息污染不仅是主流教育部门的事情,而且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实践过程,它与政治社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明显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一方面它通过推动社会成员形成政治认同而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另一方面它通过灌输政治知识和培育政治技能来提升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水平,从而有助于社会政治的发展。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就应该在教育对象选择上有所侧重,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注意青年人和社会流动人员的思想政治问题,同时也要关注网络环境对其的影响。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郑永廷.美国学校的政治观及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0(5).

[4]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王沪宁.政治的逻辑(第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8]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李德刚.民主政治视野下的农民工政治参与失范问题论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中国新闻网.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微博用户数量增长迅猛[EB/OL].2011-07-19.http://www.chinanews.com.

A Probe into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Tao
(School of Humanity,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carried out by the ruling class and political party in a particular society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political goal.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s the process in which individuals gain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develop political attitudes.It is also the process of instilling political standard into social members in a specific social culture.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aims to cultivate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 members,increase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e their political skills.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However,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while serving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should deal with some specific aspects.One is the object of political education.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youth and the migrant population.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paid to the new social environment and new variables such as network,which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political socialization;net works

D64

A

1009-1734(2012)04-0042-05

2012-04-28

刘涛,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思想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杨 敏]

猜你喜欢
灌输社会化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