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与维修

2012-08-15 00:51李广民
山西建筑 2012年5期
关键词:青砖古建筑墙体

李广民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民族文化,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以其独特的营造方式及其独特的结构,形成了一整套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如何保护中国的传统古建筑,弘扬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并将这一国粹发扬光大,是我们建筑工程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件极其复杂的综合学科。它包含建筑学、美学、风水学以及物理、化学、金属工艺学等学科的知识。它涵盖了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道德伦理文化等诸多文化观念,因此,要做好这件工作并非易事,以我从事古典建筑工作的经历,浅谈古典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及其特性。

1 古建筑的分类

中国古建筑在分类上大致分为宫廷建筑:如北京故宫、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沈阳的末代皇宫,薄仪的末代皇宫我们是针对学术研究而言。寺院建筑:如西安大慈恩寺、荐福寺、长安的兴教寺、洛阳的白马寺、杭州的灵隐寺、浙江岱山的极乐寺等。祭祀建筑:如乾县的乾陵建筑、北京的十三陵建筑等。园林建筑:苏州的网师园、留园、蠡园、拙政园等。民居:韩城的党家村,西安老城区的督军府,山西省晋中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几类。

中国古建筑在规制上,宋代的《营造法式》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如何划分这种规模等级,在这两部历史文献中都没有作出明确交代,但是严格的封建礼制却体现在古建筑的风格上。

中国古建筑以其庄重、雄伟、磅礴大气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日本东京的药师寺,韩国、朝鲜、美国等只要有华人的地方,无不留下中国古建筑的雄姿。

几千年文明历史,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在岳阳楼重建落成时诗人王勃即兴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诗圣杜甫也在登上岳阳楼时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时感慨的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中国数千年来,虽然有二十余朝代帝王的更替;在政治上,有匈奴五胡的威胁,辽金元清的统治,有历史战火的破坏,有外国列强的破坏;在文化上先有佛教的输入,后有耶稣教之东来,中国的文化却是更续的。中国的建筑,在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各个的特征,但基本的营造方式和原则却是始终如一的。数千年来的工匠们,遵循着他们的原则,在他们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在欧洲中世纪的工匠们一样,始终是循规蹈矩不可轻易逾越。15世纪初,那是个张扬的年代,意大利文学、绘画、雕刻,在复兴运动中已有了百年历史。文学雕绘界,已产生名师,如Dante,pisano,Boccacio等;他们的作品,左右了时代潮流。那时建筑界的复兴运动,均是以罗马古式为蓝本。

中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匠师们设计及制作的意念完全取决于官方的意志,匠师们没有自己的创作意图。因为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而这里的劳心者普遍泛指上层,而非这些从事建筑业的匠师们。

朝廷追求的是四平八稳,歌舞升平。所以当时的宫廷建筑也以其庄重、雄伟、威风八面,而毫无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张扬而言。那些祭祀建筑,则是为朝廷的皇室及其臣子而形成的陵墓建筑营造相同,可谓生住其屋,死居其所而已。只是历朝历代大同小异,异曲同工罢了。军师建筑中的敌楼,也是风格雷同,只是历代在斗拱、彩绘及屋面略有不同罢了。民居则是以受皇室影响在规制上稍有不同罢了,也无其他的新意。

清代下半叶,八国联军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满清政府的退让,使得许多地方变成了通商口岸,以及外国的“租借”。外国人可以自由的出入,营造房屋。一批欧洲建筑师的进入,他们在通商口岸及租界建起一些欧洲建筑,将欧洲的建筑艺术带入中国。然而他们在中国又发现这个地大物博、神秘的国度里,也有欧洲没有的东西,于是一些欧洲同中国的建筑相融合的胎儿就产生了。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吸取了罗丹、米开朗基罗等欧洲艺术家的精华,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有风格,以国画大师齐白石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及古建筑大师梁思成老前辈,他们都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精粹,而欧洲文艺复兴的狂潮其后四百年而不衰。

2 古建筑的保护之我见

古建筑的保护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又繁琐的事情,古建筑一般都是砖石结构或砖木结构,且年代又都久远,主体所用的砖石,经过天长日久的风化,而其木构件又经过长时间的炭化,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腐朽。有的则因白蚁作祟,使许多木结构已失去应有的功能。完好的则因长久干燥,防火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2001年的一场大火,将一座唐代古建筑烧之殆尽,使这本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院建筑,失去应有的价值。

时隔几年道教圣地又遭遇了一场大火,烧毁古建筑千余平方。古建筑被毁,它的经济价值可以估算,然而它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无可计算的。诚然古建筑保护需要许多财力、物力是一件只投资没有收益的事情。但是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去保护,去抢救。确实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作为我们陕西又是文物大省。曾有十三个朝代在西安建都,留下大量古建筑,需要大量资金去保护,资金缺乏,是否我们也可试行中外合资。即同外国研究机构合作,让国外人投入部分资金来保护古建筑,是否可行,有待领导们的决定,也许可办,也许根本就不行,只是本人自己的想法而已。防治白蚁是切实可行的,只要定期给古建筑木构件喷洒些药水,发现虫害,得彻底根治,未发现的加以防治,防患于未然,使古建筑得以安康长久。再就是古建筑防火,古建筑防火是一个大问题。首先古建筑大都处于深山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优雅的环境,如诗的建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困难,水资源较缺,有的极缺。加之古建筑过去都没有防火设施,不像现在建筑有消防栓,有喷淋、有烟感报警装置。然而它们的要害又是怕火,一旦发生火灾极难扑救。所以古建筑防火是当务之急。我们是否可以给古建筑适当安装监控装置,把所有部位纳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一旦发生险情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才不致于发生大的损失。

3 古建筑修复,修旧如旧

古建筑的修复同现代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建筑要求越新越好,而古建筑则要求修旧如旧。一个古建筑当你将它重新修复后,让人一看它就是古代建筑,并不是说一看其造型是古建筑,而是不但要从其造型上看是古建筑,还必须从材料上看,它就是年代久远。古建筑修复中,尽量是用原材料,在原材料实在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必须调换时,必须选择同原材料相同,材质色泽一致,尽量选择无节疤或少节疤的材料。所处位置的图案雕刻须与原来的一模一样,油漆也要刷成看似很旧的样子。

我在过去的工程施工中还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那是我们施工西宁市马铺臣纪念馆,该项目是异地重建,原建筑系砖木结构,当我们将原建筑实测完毕,拆除进行完后,异地将主体建成,到装修时遇到了难题,因为原建筑槛墙以下是青砖磨砖对缝墙,而在重建时按照文物部门的要求给±0.000增加了一道基础梁,而就是这一道基础梁使得磨砖对缝墙无法砌筑到底。因为基础梁距磨砖对缝墙的边沿只有4 mm,墙砖是无论如何也砌筑不上的。正当我一愁莫展时,有人提出是否可用色泽一致的面砖来镶贴,这一建议甚至得到了文物部门的同意,为了不留下缺憾我还是否决了这一建议。想了许多方案,最后我采取了将原来的青砖磨好,然后将它再切成2.5 mm的条砖,用高标号水泥粘贴,经过5 d的常温养护,再用1∶5白水泥石膏浆修缝,这样效果和原来的磨砖对缝墙的效果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要论证的修旧如旧。

4 古建筑维修中的“透风”环节

古建筑使用的青砖都是手工制作,强度较低,空隙比较大,加之年代久远,酸雨侵蚀,许多古建筑墙体青砖表面严重腐蚀,砖体疏松,用手一捻即成粉状。轻则影响美观,重则影响古建筑安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建筑工程师及文物工作者研讨的课题。

我曾应邀参加西安天主教南堂维修研讨会。该建筑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式古建筑,距今有近二百年历史。

4.1 该古建筑现状

该建筑正立面砖雕严重残缺,圆柱接口外表起皮剥落。外墙青砖严重侵蚀,大约有10%青砖粉化。屋面板瓦、筒瓦残损约有15%,六兽缺头少臂。正脊缺损约30%,垂脊缺损20%,屋面大面积漏雨。室内墙裙板空鼓霉变,壁画大面积空鼓,局部剥落。藻井因漏雨严重变形翘曲。椽子大约10%断裂,望板约30%破损。

4.2 问题分析

1)外墙体较高(大约有6 m),如此高的墙体出檐却很短,出檐只有300 mm,出檐用青砖封闭出挑。每皮砖出挑60 mm,出挑六皮。因出檐很短,又是青砖冰盘檐。下雨时,雨水顺墙面流下,加之手工青砖空隙比较大,吸水量大,导致墙体一直潮湿。

2)原墙体可能为夹心墙,即内外墙面为砖砌体,中间夹土坯,墙体厚度较大,当时这样做一是为了节约材料,二是为了保温。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解决了保温问题,但是也埋下了隐患。当下雨时,雨水境外墙砌体渗透到中间土坯,顺墙体流下的雨水渗入墙基。原墙基根本没有做防潮处理,或防潮处理做的很差。而室内地面又是用全瓷地砖铺设,墙面下部做有木墙裙,上部大面积用有机颜料做成壁画。天晴后墙体外表很快晒干,而渗入地基中的水分沿墙体上升,外部气温较高,形成高压气流。渗入墙体的水分在高压循环气流作用下,水分不能散发出去,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所以墙体总是潮湿的。周而复始湿气不断上升形成外墙砖侵蚀内墙空鼓。

4.3 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和判断,我给出的方案可以概括为“一堵二疏,疏堵结合”,具体方案如下:

1)沿外墙基向外开挖1 m宽,深度为原基础2/3约1.5 m,用3∶7灰土夯实,上铺300 mm~400 mm方青砖。为确保建筑结构稳定性不受影响,施工时采用小段开挖,每次开挖长度约2 m,随开挖即回填。搭接留踏步差,留置长度为2/3振动夯底面,搭接夯实。2)在铺地面方砖时,沿墙体用防水胶水灌缝,使雨水不能沿墙体进入墙基。3)外墙做两排气孔,直径为100 mm。第一排在墙基石以上,第二排比第一排高0.5 m,并与室内相同,孔间距为3 m,上下排错开,即第二排孔在第一排间隔1/2处,打好孔之后设防鼠网,用透雕青砖进行装饰。4)沿内墙向内开挖0.5 m宽,深度为原基础1/3,约1 m深,用3∶7灰土夯实,至距现地面0.3 m,即开挖即回填。再给墙上开通风孔,孔径100 mm,与外墙打通,通风口用砖砌成与墙面平做防鼠网。然后再回填3∶7灰土,上铺青砖,并两边砌120 mm墙,墙高0.25 m,留通风口,上面用透雕石材铺平,形成室内循环通风道,使墙内湿气随空气而蒸发。第二排通风口比第一排高0.5 m,做法依前,然后用木纹铝塑板做墙裙,墙裙在通风孔位置留艺术小孔,达到既美观又通风的效果。这就是我们要论证古建筑的“透风”环节。古建筑维修是一个比较繁杂的工程,维修手法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叙述。

[1]营造法式.宋代李诫修编中国书店[Z].

[2]日本前野直杉,石川中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M].杨松涛,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

[3]梁思成.清代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田永复.中国园林建筑构件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青砖古建筑墙体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古建筑青砖墙体修复施工技术研究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墙体保温技术分析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烈马
青砖茶 良心做——湖南伟仁永巨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承重型3D板墙体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中国古建筑
秸秆砖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