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院系楼馆建筑的空间及构成分析

2012-08-15 00:51
山西建筑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庭楼梯空间

刘 婵

1 科教建筑空间环境的塑造

在21世纪,有许多大学都是以自由开放为规划指导思想的,其校园或是因崇尚自然而隐于山清水秀之间,或是因走入社会而与社区、城市融为一体,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研究中心、芬兰莱普德大学、新加坡TEMASEK理工学院等都是临水而建,日本东北造型大学、东京造型大学等建于山地,有的校园还建在公园、城郊、社区、市区等处,这些校园的决策者和设计者们相信,大自然或社会的熏陶有助于学术成就的取得,事实上,外部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最佳的交流场所,并且往往可以弥补建筑设计的不足。

除了少数新建的大学外,当代科教建筑都是在老校园或科技园区内建设的,无论是新建、扩建,还是改建,它们都处于特定的环境下,面临自身的定位与塑造外部新环境的双重任务,每所大学,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学都有自己校园的传统和特色,新建建筑的选址往往取决于已有的规划格局。在欧美非常传统的校园中,建筑或者位于校园的轴线上,或者和已有建筑围合成院落,或者建筑本身就是院落式的。例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其门罗馆和商业管理研究生院都依照校园的规划传统,分别与已有建筑围合成四合院,并形成边界感极强的室外空间环境。类似的例子还有美国瓦萨学院弗兰西斯·雷曼洛伯艺术中心,图伦大学法学院、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伍兹沃斯学院等。

有些建筑综合体还将院落作为设计的重点,美国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建筑学院,在院落中又布置了图书馆、评图室、行政楼等公共设施,它们都有不同的几何形状,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

荷兰UTRECHT工科大学经济与管理系楼设计了禅院、丛林院和水院三个不同特色的院落,不同的设计决定了周围空间不同的气氛。“禅院”取自日本园林,使用了两种碎石铺地,墙面用木板和木格栅饰面,制造出静谧的气氛,与此相反,“水院”始终是流光四溢,水面反射天光,墙面满布遮阳百叶,随气候不同而变,最大的“林院”,也是唯一可以进入的院落,则是充满了生机,钢制的步行桥与竹林穿插交错。墙面上的铁格栅与木板饰面形成对比,制造出生动的氛围。

设计者认为,系馆不仅仅是个教育设施,更重要的是它应为师生提供非正式聚会的机会。人们可以在这里一起吃、喝、学习、休息。因此,追求轻松的气氛和灵活的布局成为设计的中心,在系馆中,设计了各层之间的坡道连接,并在走廊的交汇处放大空间,提供交往场所。在大讲堂之间有高度不同的许多平台,可供人们聚会或等候,自由开放的交通空间,随处布置的聚会场所以及不拘一格的装修材料,都是这种设计思想的反映。

2 科教建筑的功能空间和非功能空间

现代建筑“形式追随功能”将功能的实用性确定为首要目标,功能空间凌驾于形式之上,功能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永恒的,用静止的空间否定未来根本无法预测的变化:其含义就是对非功能空间的直接否定,非功能等同于无效和浪费,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情感需求。人不是机器,人是一个生命体,建筑因人而存在,非功能空间之对于功能空间就像闲暇之对于工作,叶之对于果实一样重要,两者有差异,而没有地位上的差别,不是对立,而是并置,不是从属,而是对等。

早期非功能空间最直接而明确的引入者可能算是黑川纪章了,他从“生命的原理”出发,首先研究了空间的不确定性,并认为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是生命的本质。他著名的“灰”空间就不是白,也不是黑的模糊性而生成建筑空间的活力。

“功能本身也已被发生在其中的事件冲击的七零八落”(屈米)。从某一种层面上讲,非功能空间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功能空间,甚至是更具活力的功能空间。所以我在设计中也努力和尝试赋予了非功能空间和功能空间同等的权力与地位。

非功能空间除了功能的不确定性之外,诗意的本质还同时来自于形态的不确定性。由于原本没有特定功能的要求,形态的自由便从约束中解放出来,自由、随意、轻松。空间感受不稳定,意义虚幻而模糊。

非功能空间的不确定形态还使整体建筑形态的不可能性成为可能: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空间的不确定性就是建立在对现代建筑空间功能与形式的终结确定性批判的基础之上的。所谓解构对于我们不再陌生。但并不是什么都可以解构的。功能空间作为一种比较固定的空间形态是不宜解构的,而非功能空间作为中介的介入使整体的离散和不确定成为可能。

查尔斯·摩尔设计的克雷斯格学院,建筑的各个单体大小形状各异,但也都是规整的几何空间以适应功能的需要。独到之处正是这些单体之间的组合方式随机而自由。于是在形体的交接之处和围合之间形成了无数的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非功能性空间,建筑群体之间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期的情趣和事件的可能。

另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盖里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无论是外形还是内部空间可谓不确定到了“混乱”的程度。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的主要功能空间还是理智而完整。盖里的高明之处也是在于对非功能空间的深刻理解和高超运用。

两种空间的并置,试图引发一种新奇的空间体验而已。非功能空间的强调其实是对交往空间的强调,是对新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培养方式的积极倡导,是对传统教室内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的一种反叛,功能空间和非功能空间角色互换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再反思。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交往能力,将教师办公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并置也是想缩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鼓励平等的讨论,增加交往的机会。

3 几个特殊的非功能空间的意义

3.1 楼梯

楼梯是伴随着建筑由单层向多层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原始功能是将人从一层空间“运送”到另一层空间。现代建筑的楼梯大多都是按节约化原则,宽度按人流疏散的需要计算,住宅2.6 m,一般公建3.6 m~4 m。楼梯始终身处一种极度歧视之中,只要能少能小,决不纵容。

在这里我对楼梯的解释是:它不只是由一层空间向另一层空间运送人流的载体,楼梯和电梯有着本质的不同。加宽的楼梯重新开发了其新的意义领域。它是一层空间向另一层空间转换的“过渡空间”。它既承担着两层空间之间的连接,又承担着两层空间的转换。楼梯就是两层空间之间唯一对话的中介,它就是一个空间,有转折、有高差、有台阶,是一个完全应该充满活力的空间。听说屈米就发现建筑系的学生就爱在楼梯上讨论问题,这可能就是建筑系学生对空间本能的敏感力。

一旦成为空间,就有故事发生的可能。随着楼梯的加宽,其空间形态也自由丰富起来。平台上出现绿化,侧壁上出现展板。楼梯不再只是墙壁之中的封闭体,而是开敞的,在阳光之下、绿荫之中。这种开敞的“坡地空间”更是直接事件的诱导者和发生处。人们可以在此相遇、交谈、学习、休息,抑或追忆往昔,抑或留下追忆。如果你碰巧在此偶遇故人,尽可放心长谈,以至拾级而坐,既不会影响人流交通,也不再会有桶状空间的单调。加宽的楼梯、直上的坡道,层与层之间的隔绝被融解了。人们似乎随时共处在同一层面上,事件在上下层之间不再是中断的,而是连续的。这也算是一种“对话”吧。

3.2 走道

按照机器美学的效率和节约化取向,第一是走道应该尽量地窄,只要能满足疏散就可以了;第二是人们应该尽快通过到达所需到达的目的地以节约时间。这是走道的原始功能,也是现代建筑功能第一原则的评价标准。走道越短越好,越少越好,越直接越好。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可谓是将走道简约到了极限——没有走道,功能空间和走道合二为一。人们只是从一个空间走向另外一个空间而已。但它却同时也否定了必要的功能空间和心理需求的围合性要求。

空间的放大还不时出现在功能空间的交接处或数层空间的转换处,有时就是对某段走道的加宽、放大。走道作为非功能空间原本是没有意义的,或只是单一意义的,经过这种处理,意义的多价性就显现出来了。由于都是单面走道,充足的光线使其成为同学们交流和施展才华的自由天地。自行设计制作或绘制的作品将走道变成展览廊。鼓励一种自我认同,鼓励一种自由竞争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随意扩充之作为展台、座椅和绿化提供着各种可能,这些都是事件可能发生之处,很多同学干脆就在此自修学习。一种蓬勃的生机弥漫于建筑的各个角落。这里的走道不只是一个功能空间通向另一个功能空间的过程,这里的过程也是目的。

另外通过两幢体量的走道又有新的人本主义的意义,从走道的一端到另一端如同经过一座桥一样,这种“桥”往往使人体验一种城市中的经历,对人来说,是一种启示和对以往某些经历的回忆。走道很小,但建筑在这里被放大了。

3.3 中庭

在学校里最能触动我们灵魂回忆的往往是那阳光下的草坪与树木,灯光下的台阶与水池,三五一群席地而谈,或是独自握卷树下思考。所有这些景象汇到一起就成了我理想中的中庭。

在中庭透明与部分透明的网架下,阳光、绿化、水池、台阶叙说着对昔日情结或追忆。同学们可以在这里演讲、座谈、交流、休息、学习以至展示、表演;这里是他们自由的天堂,是能让人留下回忆的地方。相比之下,教室似乎被降格成了辅助空间,需要特别解释的是这里的中庭和波特曼的共享空间在根本上不是一回事。波特曼的共享空间基本是近乎一种交通枢纽:如很多旅游饭店或写字楼的大堂,人们在这个空间中行色匆匆,透明的电梯和自动扶梯高速运转,强调的是一种效率和速度,强调的是一种“人看人”的热闹气氛。和波特曼的共享空间相比,中庭是静态的,意欲创造的也不是那种热闹繁忙的商业气氛,而是安详而宁静的学习环境,是一种学生学习生活的体验。

3.4 庭院

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庭院是没有盖子的中庭,它不能是建筑之外的东西。建筑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庭院的作用不仅仅是通风,采光等等。在建筑的空间和意境的创造上,庭院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可以达到点亮建筑本身,提升文化氛围,改善人的心理感受。对于经常使用庭院的人来说,庭院构成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和楼梯,走道,中庭,房间的作用相同,并且它是开敞的,阳光,空气,雨水,风雪,所有的自然要素都加入人的生活体验,建筑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在这类建筑的空间环境的个性塑造上,非功能空间和功能空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处理的好,空间环境的个性塑造就有可能成功。要强调的是,非功能空间并不是无功能空间,而是对功能的不确定性和人的非理性的积极回应。它明确地存在于作品本身的意义与要求之中,非功能空间的意义是我对校园生活的理解和总结,希望它能反过来影响并重新组织一种新的校园文化与校园生活。

[1]河 清.现代与后现代[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143.

[2]赵宪章.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47.

[3]陈穗茵.某校图书馆设计方案比选[J].山西建筑,2011,37(9):18-19.

猜你喜欢
中庭楼梯空间
十五夜①望月
中庭形式及天窗面积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分析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逃跑的楼梯
扫楼梯
上下楼梯时要注意什么 ?
回廊式中庭建筑烟气控制方法研究
商业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探讨
原来楼梯还可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