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庄园艺术解析

2012-08-15 00:51孙位刘柿良郭丽
山西建筑 2012年27期
关键词:丁氏客家人庄园

孙位 刘柿良 郭丽*

(1.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2.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四川成都 611130)

0 引言

庄园是古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综合了集居住、读书、娱乐、防御等多种功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川庄园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且在空间形象和建筑形式上也各具特点。因此四川庄园的研究也呈现出丰富性,这不乏有明代建成的以山水花园著称的宜宾江安夕佳山庄[1],融合川西风格和西方哥特式建筑特色的大邑刘氏庄园[2],以及具有客家防御意识的丁氏庄园。还有宜宾屏山龙氏山庄,乐山井研雷畅故居等[1]。其中,丁氏庄园是客家民居在四川庄园中的典型代表,是客家文化艺术和四川民俗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又由于特定历史时期,又具有自身历史艺术价值。在前人的研究中,很多已经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丁氏庄园的现状情况,建筑特色和文化传统等。为了进一步探索客家民居的形态特征和客家文化艺术,反映客家庄园在四川环境中的结合特点,为客家文化艺术的传承发扬和新时期民居的建设提供参考。

1 庄园的相关概况

丁氏庄园位于四川仪陇县马鞍镇,是清末民初当地首富客家后裔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四兄弟主持修建的一座豪华庄园。庄园总占地面积6 800 m2,土木结构的走马转角楼构成其主体建筑,总房屋108间,场地形态呈“四水归堂”状[3],还有其他构筑物如石拱门和木门。庄园整体格局呈“天井式”,具有典型的客家后期建筑风格[4],是客家民居的重要代表。

2 庄园的场地要素

2.1 庄园的场地布局

庄园总体坐北朝南,场地地势前低后高。庄园背后是靠山,前面是用条石筑成的4米多高的堡坎,坎下是类似“护城河”的水塘,长60多米,宽10多米,深3 m,这样就形成了前后的庄园保护屏障[4]。庄园只在左边有路,左前方是人工挖出来的荷花塘。整个庄园由一大两小的四合院和三个天井和东边的碉楼组成,整体排列呈东西方向“一”字形。其中碉楼三层楼高,建在小院子的北边,庄园的通道都在碉楼的监视之下[5]。

在庄园内部,以厅堂为中心,中为天井,整体上是对称组合的基本形制。有简单的上下堂,采光主要靠天井。庄园的门前有荷塘,屋后是茂密的林地,四周土墙高筑,整体屋舍的布置在中心处以大体量利于聚拢向心,创造出空间的内向聚合,以中轴对称形成的中心,把屋的内聚性和防御性软硬两方面都结合得很好[5]。堂屋是整个大宅的中心,丁氏庄园的正堂屋也是祠堂的所在,承担祭祀祖先的功能。还有餐厅,客厅,以方便丁家人祭祀团拜,叙情聚餐。庄园内部楼与楼之间有走廊与门相连,楼上楼下等交通路线组织有序而合理,形成了一个十分宜人的居住环境[4]。

2.2 庄园的建筑要素

丁氏庄园建筑主体采用抬梁式木结构,部分混合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大小四合院的各自四面屋檐相连,屋檐出檐较深,可将四面屋顶的雨水汇集流向天井池中[6]。为保护土墙不受雨水的侵蚀,除屋檐远挑外,还采用了石砌墙和在土墙周围筑阳沟的方法,而在靠墙脚处地面要做一定的坡度,以免墙基被雨水软化而导致墙体的坍塌。建筑的形态特征都充分反映出在隔热、防潮、通风等问题上的考虑,都与四川气候环境紧密关联。庄园内主要建筑采用石、木、土三种原料。四合院内的柱、檁、枋、椽等均采用琳琅山上的楠木和柏木。庄园的础石大都选用质地坚硬、细密的青灰色石材。整个庄园的建筑构接没有一钉一铆,全部靠斗拱、大梁、立柱支撑,连接完整而坚固。庄园的墙体是特制的3.6 m厚的宽墙板,选用的材料是本地的红粘土[7],在外墙采用土,泥等蓄热系数较大的材料,以增加室内的热稳定性。室内使用木板壁或竹编泥墙,增加透气性,达到改善室内换气效果的作用。

2.3 庄园的园林景观要素

庄园的建筑因其“可居性”,园林景观的营造不可或缺,但在规模和意境上弱化了许多[8]。丁氏庄园的整体植物景观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庭院、天井和假山处。屋后紧依山势处是茂密的竹林,竹木高大、浓密,在美化、装点庄园环境的同时为庄园也提供了保护屏障。在庄园的入口处,是一个大型的植物花台,台内植物采用高大的松柏类大灌木配以枝叶繁密的小叶女贞镶边,形成入口处天然的植物屏障,遮掩了其上方碉楼,但碉楼对下面的状况却一览无遗。在内部的天井处,两棵二层楼阁高的桂花树成为院子的主景,台阶两侧是承托在两个小台矶上的山石小品,这些为数不多的景观小品却恰到好处地融合在庄园的建筑中,足见园主人高雅的品味和逸致的生活情趣。丁氏庄园的左前方是一个荷花塘,在屋前的院坝外有宽5 m,长40多米的护院河,这也是庄园的最大水景区,在发挥防旱、防火等主要防御功能的同时形成了视觉上的景观效果。在庄园内,两个小四合院内设有长方形的大水槽,庄内还挖有深水井,可以解决必要的生活用水。

3 文化与艺术分析

3.1 客家风水堪舆

丁氏庄园是传统客家民居的优秀代表,传统民居的选址常常遵循“背山面水”的居住模式[8]。靠山即“龙脉”所在,即玄武。中间有平地为“明堂”,在明堂之前有蜿蜒之流水为朱雀。这种由山势围合形成的空间有利于藏风纳气,是一个有山,有水,有田,有土的自然景观良好的富贵之地[9]。丁氏庄园地理位置的选择极为讲究。庄园依靠琳琅山,门前挖有水塘,象征了客家人招财纳福,吉祥如意的愿望,这也反映出客家人“门前有水,财源茂盛”“塘之蓄水,足以萌地脉,养真气”[10]的传统思想。屋前建有一半月状“护城河”,代表了驱邪祈福的生存观念[11]。由此可见,丁氏庄园的风水运作,充分反映了客家人朴素的人居环境观和中国传统儒学“天人合一”[12]的哲学思想。

3.2 客家装饰文化与艺术

丁氏庄园的石雕、砖雕、木雕装饰在庄园的每个角落,颇显客家丰富的文化艺术。庄园内大小窗户70多个,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等多种几何图样。还有内堂的雕花的窗格,半月拱形的雕有花鸟的石门,以及设计奇特的斗拱、照壁、础石、石鼓、房檐、吻兽等。在正中的大堂屋处,一座镂空雕花神龛尤为醒目,堂屋两边的横屋墙壁上,悬挂着刻有“凤栖鹤松”“屋身并润”金龙的大匾[13]。丁氏庄园的文化意蕴颇丰,这些都充分体现在庄园的雕刻艺术和对联上。如庄园正门的石刻对联“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14]。中堂门石刻对联“美德积三分,皇天赐我七分福;良善作一世,丹籍注尔五世享”,都深刻表现出客家人“发家以课子为先”“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还有,各石门额上雕刻的“喜鹊闹梅”“鸳鸯藕荷”“富贵牡丹”等花纹图饰,充满了浓厚的客家文化色彩和诗礼育人的传统思想。这些承载着客家人的丰富文化和精神,是客家人民俗风情的最好见证。

4 结语

丁氏庄园是四川境内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在它身上集中了客家人的建筑特点,装饰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又集中体现出当地气候、材料、工艺、做法对中原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丁氏庄园是客家人在川北聚集地的缩影,客家人聚族而居与宗法伦理维护关系的客家观念都深刻的表现在庄园建造设计上,反映出其独特的客家庄园特色。庄园的修建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动乱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形式环境,使得庄园在发挥耕作传家作用的同时,还担当起防御保护的功能,暗含了客家人迁徙在外对防御保护作用的看重,对庄园使用功能的重视。

如今,庄园已作为古民居的典型形态加以保护,作为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丁氏庄园有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富有风水堪舆的场地布局形式,以及简约严谨的景观要素都对现代民居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成为新时期民居建设的良好范本。这些都展现出丁氏庄园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参考作用。

[1] 王 梅.四川庄园建筑[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0:7-8.

[2] 赵 楷,唐孝祥.试论大邑刘氏庄园的建筑文化特征[J].小城镇建设,2008(6):1.

[3] 刘显成.川北丁氏庄园——简析客家建筑奇葩[J].中外文化交流,2008(6):86-87.

[4] 黄秋鸳,蒋晓春,王兴堂.四川仪陇客家建筑奇葩——丁氏庄园初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8):2.

[5] 黄秋鸳,蒋晓春,王兴堂.四川仪陇丁氏庄园的建筑特色、价值与开发构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4):36.

[6] 余 英.客家建筑文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7 (1):3-4.

[7] 周彦吕.从钟家大瓦房看入川客家人住宅特点[J].山西建筑,2001,27(22):20.

[8] 张莉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20.

[9] 房学嘉.客家源远探奥[M].台北:武陵出版社,1996.

[10] 李黛嵐.客家风水民俗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2.

[11] 张卫东.客家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12] 孙晓芬.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3] 亢 亮,亢 羽.风水与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4] 四川土木建筑协会.四川民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5] 刘义章,邹一清.四川客家民俗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丁氏客家人庄园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慢屋·青麦庄园
穿井得人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草莓庄园
丁甘仁医案研究进展*
地质学家丁文江逝世
动物庄园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穿井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