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某研发及中试基地项目修建性规划设计

2012-08-15 00:51
山西建筑 2012年33期
关键词:办公建筑太原市太原

张 琨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3)

1 城市背景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山西省省会城市,地处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黄河的重要支流汾河,横贯太原全市,流经境内约100 km。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海拔约800 m,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 km,南北纵约107 km,总面积6 956 km2,总人口约350万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500多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十万年之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又告诉我们,在七八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考古学家曾在太原许坦村一带,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址,定名“许坦型文化”。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晋阳古城在战国初期,曾做过赵国的都城。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速发展,其矿业、商业、手工业,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有“晋商执全国牛耳”之誉。

如今,太原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信息中心,也是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工业为主体,轻纺、电子、食品、医药、电力和建材工业具相当规模,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城市。

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只要来过太原的人,都会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苏州、开封、洛阳在内,毫不逊色。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历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2 区域规划背景

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根据山西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太原市要率先发展的要求,确定了“南移西进,北展东扩”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汾河为轴心,沿河开发,跨河发展,高起点,大手笔推进“改造提升老区,启动建设新区”的城市化进程。

清华炉(非熔渣—熔渣分级气化技术)研发及中试基地项目位于太原市高新区南部,正处在太原“西进南移,北展东扩”的整体发展规划框架内。北临晋阳街,东、西、南侧均有市政道路,规划总用地面积3.9 hm2。

清华炉研发及中试基地项目距太原市市中心8.0 km,距火车站7.5 km,距武宿机场约7.1 km,距城南商业副中心约2.3 km。地理位置优越,区域优势明显,外部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3 基地概括

3.1 区域位置

清华炉研发及中试基地项目用地位于太原市高新区南部,北临晋阳街,东、西、南侧均有15 m宽市政道路。目前北面为城市到达基地的主要方向。

3.2 场地条件

1)基地呈矩形,基地东西向长边约为212 m,南北向长边约为175 m。总用地面积为45 914 m2。

2)基地内地势平坦,地块内无现存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3)基地内部地势大部分标高在778左右。

3.3 配套现状及周边关系

在该区域的整体规划中,项目周边规划有大型商业设施,城市公园、居住区公园、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等。随着该区域发展,其周边配套将不断成熟,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可判断需历时3年~5年。

4 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46号令)。3)《关于晋阳街以南用地的规划条件函》并规高函(2010)第3号。4)GBJ 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5)《太原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年11月批准)。6)《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2年9月批准)。7)《太原市中心城区XD-03(小马、殷家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8)规划区1∶2 000地形图。

5 工程概况

项目用地面积为45 914 m2,拟建高层研发楼相关的配套服务等设施。总建筑面积190 024 m2。

6 规划设计

6.1 设计目标

1)尊重自然,使项目规划与基地现有地貌特征及周边环境取得融洽共存关系;2)注重整体环境品质,通过整体景观的打造提升用地价值,形成极具现代研发办公特色的空间环境体系;3)结合周边道路设置社区出入口,合理组织区内交通,成为独立完善的管理区;4)注重整体建筑外观表现形象,通过与周边建筑不同的材质运用,强调该规划区的独立性与档次,使新建办公区融于且高于周边环境,形成浓郁的现代办公建筑特色。

6.2 规划设计理念

设计注重现代办公建筑的城市情节,用“街坊式”的模式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与完善的配套服务。依据“城市—街坊”的设计理念导则,结合地形特征针对不同的位置分别以点式楼和板式楼两种形式,围合形成一个院落,作为规划中具体单体,通过“街坊”的概念组织,形成一个具有明确区域边界与富有领域感与归属感的办公建筑新地标。通过对具有城市味道的序列空间体系强调,构筑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现代办公建筑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办公群落。

6.3 规划布局

规划中按照中国传统中轴对称的方式沿地块东西两侧整体规划,形成了灵活的交通与环境体系,并且又可以独立划分,加强了各建筑单体的领域感与安定感。同时为获取优良的办公环境品质,方案基于对项目用地的分析与利用,形成院落式的办公群落,并根据整体规划地块的地形特征和外部条件,分别采用点式与板式两类产品以不同的方式布置组合。各建筑单体均沿基地周边布置,既能构成明确的边界特征,同时又在基地内部空出大量的景观绿化区域,更形成一种传统的院落感觉,可满足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愿望,体现现代办公的协作模式。内院的形成不仅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安宁稳定的休闲区域,同时提升了自身的环境与建筑品质。

6.4 景观层级

规划按照街区—院落的空间次序逻辑关系,街区的户外空间环境也分为公共—半公共的层次关系设置。设计中以建筑为图,空间为底,建筑与外部环境关系则形成一种明确有机的图底关系。入口广场、单体周边绿地等点状景观通过带状中心景观轴连接为一个完整的景观体系,全方位提高用地内各个部位的景观价值。

首先,基地周边都具备市政道路,为小区的交通条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北侧的主要出入口作为基地与外部联系的主要展示节点,其形象与形式反映出建筑的品位特征,作为硬性景观赋予环境情节,以体现高端办公街区高尚文化方面的资讯,同时又是人们使用频繁和富有趣味的地方。

其次,各建筑单体周边的点状与带状景观则构成这个整体办公区的公共层次场所。主景观轴由北至南贯穿,次景观轴由西向东贯通,便于各个区域联系与到达,环境设置以不同主题设施的建造强调人的参与和互动,为办公人员提供休息活动的主要场所,成为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间。

6.5 交通及停车设计

对于具有一定品位象征的研发基地,道路设置除了满足其必要的功能性与安全性要求外,设计中更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受。

基地主要步行出入口设置于晋阳街一侧,步行路线通过入口广场、林荫道、中心景观各空间节点的营造,依照街区——院落的逻辑关系产生视线与环境的联系,使步行系统具备更多的景观与生活意义。

车行道路以简洁便利为原则,车行入口按照周边交通条件,每个沿街面均布置有出入口,机动车进入基地后,通过基地内部的中心环道联系,可快捷到达基地的各个单体。也可通过东西两侧布置的地下车库出入口直接停放至各个单体的地下车库,直接联系各建筑单体。

基地停车主要采用地下车库和地面停车方式停放。按照0.6辆/100 m2的标准设置,总车位1 100辆。

6.6 竖向设计

用地内场地平整充分结合现状地形与原始地形综合考虑,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设计:

1)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符合景观、视线要求;2)在保证结构合理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土方开挖,取得理想的土方平衡方案。地表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方式,通过暗管排放,集中收集排入城市雨水干管。

7 建筑单体、造型及立面设计

7.1 建筑单体

规划中,建筑单体设有点式与板式两种主要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办公建筑设计,力求体现实用、舒适,同时追求创新,使各建筑设计都具有特色,意在增加产品的独特性与附加值。

7.2 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本社区建筑构成是一个处于城市街区与自然环境间的建筑群体,是按照基地本身特定的自然条件所形成。项目设计采用一种现代风格处理,表达内敛方正,质朴典雅的气质,同时又以积极向上的乐观气质及其亲切近人的尺度营造一种现代办公快捷高效又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气息。

基地的各单体结合地形特征有机的布置在场地内,使整个基地形成丰富的建筑轮廓线,再加上周边环境的衬托和融汇,整个构图已经显示了基地的特征和个性,空间承接关系使基地内部亲和宁静。设计中结合其组合方式设计出几种立面进行搭配,构成丰富的街景立面表情,营造出浓烈现代办公建筑特征。

本次立面设计材质运用与色彩搭配强调建筑块面的光影效果,建筑语汇密切结合建筑采光通风及使用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外墙、门窗、檐口、雨篷等部件的设计来获取具有浓郁的现代办公建筑气息的整体表情,立面材料使用石材、玻璃幕墙、金属,通过材料的疏松和致密,粗糙和光滑,色调的冷和暖,形成丰富而和谐的对比,使建筑在造价可控的范围内达到比较引人注目的效果,体现高尚办公建筑所应有的尊贵与品质。

8 节能

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本工程所有建筑均进行节能设计,满足公建节能50%的要求。

太原地区属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9℃~10℃,全年气温变化以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年较差在30℃左右,年降水量450 mm~500 mm,属于半干旱类型。太原地区全年风向以偏北风到西北风的频率最大。太原市建筑气候分区属于寒冷地区A区,全年采暖度日数(HDD18)为3 160,空调度日数(CDD26)为11,全年采暖期为127 d,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1.1℃。

本工程所在位置现状生态环境良好,无不利地质灾害。在总平面布置和设计时,建筑主体采用了沿周边布置,建筑以低密度,高层建筑为主,这样有利于争取冬季日照和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各建筑单体体形系数控制在0.3左右,窗墙比控制在0.3~0.5之间,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保温材料选用岩棉板(屋面),岩棉板(外墙,燃烧性能A级);外门窗选用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门窗。本工程在景观规划时尽量在建筑周围种植树木和植被,这样可以有效遮挡风沙,净化空气,同时起到遮阳、降噪的效果。同时也在适当位置设置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渗水地面等,改善环境温湿度,提高建筑物的室内舒适度。

本工程规划中将利用和推广太阳能利用技术,公共场所的照明(路灯,广场灯,草坪灯等)优先考虑光伏发电技术。

本工程中各单体主体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填充墙为3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本工程的卫生间、坐便器选用两档冲洗水箱,给水配件选用延时自闭水龙头和红外线感应控制水龙头及冲洗装置。基地采用变频调速泵组供水,直接由泵将贮水池内的水送至用户,取消了水箱,减少了发生二次污染的几率,再辅以管道设置减压阀,避免了给水配件的超压出流,防止了“隐形”水量浪费。

本工程中采暖系统为全空调系统,满足节能标准要求。

本工程中变电所设置靠近负荷中心,选用高效低损耗、低噪声、难燃变压器;基地道路照明采用光控和时控,并选用高效节能灯具。楼梯间照明采用声光控制开关等节能措施。

[1]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S].

[3]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4]JGJ 67-2006,J 556-200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S].

[5]JGJ 100-9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S].

[6]GB 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S].

[7]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S].

[8]GB 50098-98,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S].

猜你喜欢
办公建筑太原市太原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长沙地区办公建筑空调冷热源方案比较分析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疫情之下:现代办公建筑与办公空间设计及发展趋势之探讨
除夜太原寒甚
办公建筑的节能设计分析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