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安徽卷)

2012-08-28 06:06
中学语文 2012年32期
关键词:梯子细节危险

洪 峻

2012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安徽卷)

洪 峻

危险是只披着羊皮的狼

一考生

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可见这只披着羊皮的狼隐蔽得有多深。

——题记

桃花深处把其藏

天高云淡,辽阔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几只长颈鹿、斑马,还有一些山羊们,欢快地在草原上嬉戏、玩耍,一切都很祥和。可是又有几多人真正知道这祥和的背后所隐藏的巨大危机?那些凶悍的掠食者——狮子们就埋伏在它们附近的某个角落,默默地注视着一切,寻求着某种适宜的时机来撕破这种快乐的场面,好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叫做“捕食”的游戏……美丽的外表只是你看到的假象,而危险在一步步逼近。这正如我们在观赏桃花的美丽时,切不可忘乎所以而掉进了路旁的小溪中。

拨开浓雾把其寻

只有发现危险,我们才谈得上预防危险。在生活中,像非洲大草原上一样,歌舞升平的背后常常有可能潜伏着一只只等待猎食的狮子。这类安全隐患总像迷雾一样,销蚀着人们的防范心理,让人们掉以轻心。这就像车间里放置的一架梯子一样,几年过去了,梯子也未倒下伤人。没有出事只是假象,没有出事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永远安全的,因为站立的梯子仍然有倒下的可能。一旦梯子倒下,这所谓的安全就会被危险吞噬殆尽。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众多的安全之中,找到这只披着羊皮的“狼”。

全副武装把其防

既然我们找到了这只披着羊皮的狼,我们就要时刻警惕着危险出现,防止这只“狼”再去攻击羊群。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灾难大片《超强台风》,即使台风“蓝鲸”都已经从城市边缘擦肩而过了,但许市长与女气象学家仍然全副武装地对其防范着,最终成功预测到“蓝鲸”会改变路线,卷土重来,将损失减到最低点。正是这种坚持,正是这种警惕,才没有让危险将整个城市吞噬。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它就像身边隐藏的狮子一样,会在你麻痹大意的一刹那跳出,张开血盆大口……

金戈铁马把其斩

披着羊皮的狼竟然都已经被找了出来,为什么不一刀将其结果了呢?防着多累啊!我们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去时时防着它的。天天喊“注意安全”行吗?那只会使羊圈里的羊越丢越少。所以,一旦找到了危险,就不能心慈手软,要毫不留情地举起斩杀的利剑,这样方可高枕无忧。站立在车间的梯子也是一样,站立着毕竟是危险的,如果将其横着放,我们就将这个危险彻底解除了。这样不是更好吗?也就不用天天防着梯子倒下了,显然这样更保险。对于那些潜在的危险,一味姑息养奸就是助纣为虐。一定要当机立断,彻底解决。

危险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我们千万不能被它那美丽的外表迷倒,要看得见,防得住,杀得掉。羊的世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

[点评]披着羊皮的狼是什么呢?原来就是梯子随时倒下的这种安全隐患。作者巧妙地借用了一则寓言,使枯燥的说理形象化。作者又以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导入,既引人入胜,又将潜在危险的可怕性昭示出来。话里有话,耐人寻味。怎么样对待安全隐患呢?文章用了板块连缀的结构模式,从“藏”、“寻”、“防”、“斩”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面对“危险”的态度,这其实也就是我们最终处理好梯子问题的金玉良言。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小标题生动形象,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值得我们学习。

思想的距离

一考生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题记

每次走进校园,教学楼上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几个红色大字,总让人移不开视线。真是佩服陶行知改名字的勇气,从“知行”到“行知”不知道他走了多远的路?

从小到大,我们被教了太多的道理。刚入小学,我们就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是,直至高中毕业,我想我都没做到这句话。而我也敢说,没有几个人能拍着胸脯坚定地说:我做到了。道理任何人都懂,做到的却有几人?

关于学习,人们知道“不劳不获”,但辛勤耕耘的寥寥可数;

关于梦想,人们知道努力就会实现,但望而却步的不是一人……

思想与行动的距离,永远差一步。

成功的人,只跨一步;碌碌之人,无法越此鸿沟。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深谙军事。然而终将赵国“拱手相让”与秦,葬送了一个国家。天下兵书,莫有他不懂之理,但他却只懂理不懂行,纸上谈兵,千古笑柄。

也许成功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做好该做的,他就是强者。

台湾首富李嘉诚,每次接待客人后,总会将客人送至电梯口,目送别人走后,他才离开。如此一个小小的出于礼貌的举动,偌大的中国,我不知几人能做到?事虽小,不为不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的路,一步一步走终会到达。

靠墙的梯子,没人伸手将它横放,它永远是个安全隐患。

知与行,海角天涯。

在这个世界上,知与行的差距,绝不是文化程度的差异,也不是年龄的差距,更不是职业的差距。思想的距离,只在我们一伸手的长度。

人潮涌动的招聘会上,各类高材生口若悬河。待到星光暗下来,拾起那一地废纸的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车辆如织,行人满街,斑马线上一老一小的身影格外耀眼,乐于助人的是带红领巾的孩童;拥挤的公交车上,落脚都很困难,而那位孕妇身旁扭曲着身体维持站立的分明是个农民工。

“不随地扔垃圾”、“扶老人过马路”、“给孕妇让座”,我想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些从小念到大的道理,然而做到的又是谁?如此简单的小事尚且如此,我们又希望他们去做怎样的大事?思想与行动,只一步之遥,只要我们迈出那一步,便不再有距离。

还是钦佩陶行知,还是喜欢“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用行动给我们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前人已有经验,而我们又何必再走弯路?

思想的距离,只是Just Do it!

[点评]文章从陶行知的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导入,提出论点:行胜于言。可谓开门见山。具体展开中,先言自己,再谈纸上谈兵的赵括、富可比国的李嘉诚。每细数一例便单独点评一段,如“也许成功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做好该做的,他就是强者”,再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的路,一步一步走终会到达”,思路清晰。引用固然重要,但联系社会实际也不可缺少。文章引经据典之后,笔锋一转,谈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上,谈车辆如织的斑马线附近,谈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中,这里正上演着一幕幕只说不做的多幕剧。生活是一本书,生活是一面镜,何去何从,立意悠远。

好习惯:你我终生的伴侣

一考生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题记

梯子不用时仍竖着放是一种人的习惯,梯子不用时横着放是另一种人的习惯。习惯是什么?习惯实际上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动作。习惯你有他有我有,大家都有。

习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品质。一个人好习惯越多,对这个人成长越有利;一个人坏习惯越多,就越阻碍这个人成功的机会。

当你经过别班教室时,发现教室里空无一人,你会不会随手关灯?这展现的是你有没有主人翁的姿态;当你看见盲人过马路时,你会不会上前扶一把?这体现的是你有没有一颗爱心;当你遇到一个年迈的老人蹬着满载货物的三轮车艰难地爬坡时,你会不会上前推一把呢?这检验的是你是否具有尊老爱幼的意识。

虽然这都是小而不言的细节,但细节里能看到你的习惯,甚至看到你的将来。

现代社会,拥有好习惯的人已经成了珍贵的“熊猫血”了。所以懂得物以稀为贵的公司领导们,巴不得这些“濒临灭绝”的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员工。于是就运用高薪招聘的手段去吸引这些好习惯的人。他们考验应聘者的习惯性手段是在走廊里放一把倒地的扫帚,又或者让自来水哗哗流淌。他们想知道你是否有动手的习惯,而不只是嘴上说说。通常的人呢,只会把想法摆在嘴上,而那些拥有好习惯的人则截然相反。这样,被留用的“幸运儿”就非好习惯者莫属了。可见,中国青年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不是因为知识程度不高,而是因为缺乏好习惯的自身修养。

去年的“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导致了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事故发生以前,中国高铁的最高时速曾达到416KM/H,这可以说是中国铁路部门的又一个荣誉。可是,中国铁路部门一味地追求高时速时却忽视了动车安全问题。试问:如果一个铁路部门连乘客的安全问题都不能保障,而习惯性地追求高时速,那么还会有谁敢坐这样的高时速动车?所以,我们不能习惯性地追求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基本的要求。

梯子不用时仍竖着放不安全,是坏毛病;梯子不用时横着放消除了隐患,是好习惯。好的习惯值得提倡,坏的习惯却必须“人人喊打”。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

看似普通又不引人注目的“习惯”既是成功者的摇篮,也是懒惰者的淤泥。因此,我们呼唤好习惯。让“好习惯”成为你我终生的伴侣吧。

[点评]文章从公司领导的用人策略说开去,正面论述了好习惯帮我们成功,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和品质的体现。接着又对“7·23”甬温特大铁路交通事故深入分析,说明“追求高时速时却忽视了动车安全”这一坏习惯的恶果,这无疑是最直观的反面教材,发人深省。正反对比,观点鲜明。文章第三段用了“当……当……当……”的排比句式,突出好习惯的重要性。结尾两段里,将好习惯比喻成“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成功者的摇篮”,将坏习惯比喻成“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懒惰者的淤泥”,类似的语句还有“熊猫血”、“濒临灭绝”等,妙语如珠,形象生动。

言之我轻 行之我敬

一考生

如若言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哀愁与悲叹,那么行则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美丽与深情;如若言是“噫吁嚱,危乎高哉”的惊讶与茫然,那么行则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与壮志。喊几句惊天动地的口号不难,而真正一步一个脚印的付出才值得称道。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告诉我们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要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鱼虽美,空看,终不能食入;梦虽好,空想也永远是虚茫。古人云:“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要想走很远的路,到达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巅,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从山脚起步。这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异曲同工之妙。行动、积累、专注,才是成功的命脉所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百年前的陆游就悟透了行胜于言的道理。“注意安全”这是众人皆知的问题,言之易,行之难,“梯子不用时横着放”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行动。成功并不取决于言辞的华美与犀利,更不是沉默在纸上的空白与虚无。事态万千,社会复杂,犹如被一张连绵的细网,交织缠绕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人生本来就是一路荆棘,遇到困难,遇到矛盾就退缩,到头来终究是一事无成。苏轼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术,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者。”没有行动,就没有硕果。一纸空话,一腔热血,终究被无情灌溉。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百家吟唱的千古名句,这一唱唱出了言与行的关键所在。言与行有重有轻,却相辅相成,行成于言,行离不开言。言,申之以道,倘若言清醒且坚定,行动才不会摇摆不定。大道理如此,小道理亦然。豪言壮语固然重要,然而怎样实现,确实值得思索。在平日工作中,要懂得“谨言慎行”,要“言之而行之”。美妙的语言给予人们行动的动力,这正如海上航行的风帆,风愈大,则行得越远。

如果说“言”是百鸟颂春的动人乐章,“行”则是把空灵的音符变成多彩春天的指挥棒;如果说“言”是骏马驰骋前的嘶嘶长鸣,“行”则是默默无闻而最终走出沙漠的骆驼跋涉;如果说“言”是直向上喷而声闻远处的喷泉唱响,“行”则是汇聚小流以奔向大海为乐趣的细水低唱。行永远胜于言!

[点评]开篇作者从教材出发,充分利用课本诗词,将它们巧妙地分成两类,来诠释行胜于言的内涵。在诗词里漫步,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美感,还有深邃的思想。排比也不单单是造势,好的排比还可以画龙点睛。 “乐章”与“指挥棒”,“长鸣”与“跋涉”,孰轻孰重,明明白白,主题突出。主题部分有三段,每一个段落都以名言开路,用名言提纲挈领。“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说明做的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突出行的可贵,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又阐述了言与行的辩证关系。层次井然,逻辑性强。

别在云端舞蹈 贴着地面步行

一考生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此可见,对于细节的肯定,从古至今都是万分重要的。小事都做不好,怎能成大事呢?

牛顿因为在树下坐着被苹果砸到引起了思考,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因为看到水壶盖在水烧开的时候会跳动,才有了瓦特蒸汽机;乔治·华盛顿因为从14岁起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很多助于自己成功的守则,美国才会被他治理得繁荣昌盛。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人人都该有一颗敏感的心和注重细节的眼睛。每个成功的人都是因为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地方,注重了别人忽略的细节,才取得了别人没有的成功。

我们应该都听过木桶定律的故事,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最短的木板有多长。那块最短的木板就是水多或水少的关键。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完全取决于对自己的认识。如果了解自己的弱点,或者是敢于直面自己的每一个缺点,并改变,这样的人都是伟大的人。这熟视无睹的细节,一旦被你发现,你就靠近了成功,所以有人感叹说“细节就是成功的上帝”。

记得小的时候,单单是吃饭,父母就曾经告诉过我很多礼仪。比如,饭桌上吃饭时,不可大声说话;饭菜在嘴里时,要细细地咀嚼,不能发出声音;在外吃饭时,要等客人先放下筷子,才能正式开吃……从前我觉得这些太过繁琐,如果吃饭的规矩都那么多,人生就太没有自由了。而现在慢慢地长大了,才明白父母当初的良苦用心。感谢母亲和父亲教会我很多礼仪细节,才使得我在很多时候从容应对。

我想,喊出“注意安全”的工作人员一定疏忽了细节,说出“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的客户却重视了细节,不一样的语言,反映的是不一样的态度。时时关注细节的人,才明白“一屋不扫安能扫天下”的道理;时时注重细节的人,才理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无奈。

细节是成功的垫脚石。细节会使一个聪明的人失败,同样,它也能使一个愚拙的人获得成功。我们唯有脚踏实地,告别“在云端舞蹈”的过去,认真地从现在起“贴着地面步行”,才能看到前方意想不到的美丽风景。

[点评]“注意安全”的提示有错吗?没有。“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可贵,原因又何在?作者独具慧眼,想到了细节。“横着放”不是什么难事,但难就难在人们很少想到这种简单的安全措施,难就难在想到却做不到或不愿意做。人们都懒得在细节上做文章。文章从伟人到自己,从国外到国内,诠释注重细节的重要,观点新颖。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点不假。拿到这篇文章,你会情不自禁地为这独具匠心的题目“别在云端舞蹈,贴着地面步行”所吸引。原来好高骛远就是“云端舞蹈”,原来“关注细节”,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贴着地面步行”。生动的比喻,增添了作文说理的形象性,说服力强。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考生

老人们常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所以呢,要听老人言,不然吃亏在眼前。”

这句话涵义的重点是老人们的经验比我们丰富,仅此而已。

然而一个人的危机处理能力不是像不定式的传递性那样,可以相互传递。所以,“老人”的经验有些人可以去听,并且因此获得一些危机处理能力,但是有些人就不能盲从。打个比喻吧,你说那河很深,不要去趟;他说,应该不深吧?我看不深。结果在你摇着头的同时,他下去了,并且还掉进去了。你把他救上来后,他终于相信那条河的水的确很深了。河水没有变,只是过河的人不是我,也不是他。

人的能力、性格、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人生经历都不同,对有些事情的适应性就不一样,因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大家都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吧?她小时候的梦想是当钢琴家,她十六岁考入本地最著名的音乐学院。在那里她看到了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他只要听一遍便可以弹奏她要练习一个多月的曲子,她傻眼了,她主动放弃了音乐的梦想,转而去学习法律。事实证明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东西,在自己适合的道路上,她一步步走到今天。

人是如此,国家也是。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时,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模仿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搞起了五年计划。这是正确的,中国确实迈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来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照搬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危机,发现计划经济体制根本不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现在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证明中国的转变是明智之举。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正如材料里反复提到的梯子,到底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摆,皆需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小到一个人工作方式的决断,大到每个领导的重要决策,旁人永远是“雾里看花”,自己才知道“鞋子合不合脚”。寻找适合自己的,才能达到最高效益,这才是最好的!

人不同,问题不同,再加上时间和地点的改变,有些处理方式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切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点评]文章四次提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是反复,每一次的反复,其实就是提示中心。单纯的反复容易将文章写成口号,而作者总是在一组组典型事例的基础上,条分缕析,步步为营,才推出这个结论。水到渠成的东西就摆脱了“强词夺理”,而走向“晓之以理”。考生摈弃议论说理的俗套,而是从家喻户晓的希拉里学琴说起,这是我们谁都会遭遇的问题。她之所以学琴,是误以为适合自己;她之所以放弃学琴,是因为发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就此停笔,可谓寻常,可考生接着由人想到治国,使问题的分析更加深入。普通的现象就不普通,结论的哲理性可信度高。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梯子细节危险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木梯子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喝水也会有危险
架个梯子去学校
细节取胜
拥挤的危险(三)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