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对比阅读原创训练题

2012-08-28 06:06吴世英
中学语文 2012年32期
关键词:抒情本题赏析

吴世英

诗歌对比阅读原创训练题

吴世英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法雄寺东楼

张 籍

汾阳旧宅今为寺,

犹有当时歌舞楼。

四十年来车马散,

古槐深巷暮蝉愁。

经汾阳旧宅

赵 嘏

门前不改旧山河,

破虏曾轻马伏波。

今日独经歌舞地,

古槐疏冷夕阳多。

【注】①汾阳:“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以功封汾阳王,故称。②马伏波:东汉初名将马援被封为伏波将军。

(1)两首诗在情感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捕捉并领会诗歌意象的内涵。中国古代诗歌一般非常重视含蓄,力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诗人的情感往往不是直接述说出来,而是附丽于外在的景与物上,这就需要读者用心去涵泳,去揣摩,才能体会到诗作丰富的意旨与复杂的情感。其次,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因此也要注意到诗中有无“伤今”的意蕴。

【答案】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面对汾阳王旧宅时内心的凄凉、萧瑟之情。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瞻仰遗迹,情何以堪。

(2)在表现手法上,两诗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一首诗的表现手法可能是很多的,在做对比性阅读时,一定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多考虑一下还有没有什么手法没有留意到。答题时既要突出重点,又不可遗漏次重点。

【答案】相同的手法有:①对比。都以旧宅犹存与英雄已逝作对比,又以昔日繁华与如今冷落作对比,从而引发了读者的感伤怅惘之情。②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两诗结句以“古槐”、“深巷”、“暮蝉”、“夕阳”等迟暮、衰飒的景象,来烘托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情感氛围。

不同之处是赵诗运用了典故,通过一“轻”字衬托出郭子仪的豪情壮志,更胜当年伏波将军;而张诗“暮蝉愁”则运用了拟人手法(也可阐释为“暮蝉”的嘶鸣声使人听了为之忧愁),借“蝉”之愁表达了诗人之愁。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先生挽词

参 寥

峨冠正笏立谈丛,

凛凛群惊国士风。

却戴葛巾从杖屦,

直将和气接儿童。

过定林寺谒荆公画像

参 寥

古木苍藤一径缠,

我公畴昔所回旋。

萧萧屋底瞻遗像,

杰气英姿尚凛然。

【注】参寥:又号道潜,宋代诗僧,为东坡挚友,与“荆公”王安石也有过交往。

(1)通过这两首诗,可以看出苏轼与王安石的形象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应细读原诗,抓住一些关键词,以此作为突破点,来把握作者眼中的两位诗人形象。还可以联系平时的知识积累,比如苏轼性格豁达、乐观、平易近人,王安石被时人称为“拗相公”(脾气执拗的宰相),这些知识对答题也能起到辅助作用。

【答案】①相同之处:两人同是国家的杰出人才,都充满凛然正气,令人见之肃然起敬。②不同之处:苏轼除了凛然正气之外,性格中还有着“和气”的一面,即使是面对小孩,也能笑呵呵地同他攀谈。

(2)前一首诗是怎样表现苏轼的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方法。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就是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出描写的对象。一般都是将两种方法巧妙结合,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答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先从诗人的穿戴(“峨冠正笏”)上来表现他在朝廷上的高洁(“峨”)正直(“正”);再从众大臣的反应(“凛凛群惊”)上侧面表现诗人深具国士之风;后两句又选取了诗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平常画面——他头戴朴素的葛巾、手拄拐杖、和儿童倾心交谈,这就表现出诗人性格中还有平易近人的一面。

(3)后一首诗又是怎样表现王安石的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同上。

【答案】本诗同样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先借王安石生前盘桓之所的景物(“古木苍藤”)来象征诗人伟岸峻洁的人格,而后又以“杰气英姿尚凛然”一句正面写出诗人的英雄形象:英杰之气,凛凛如生,千秋万古,永不磨灭!

(三)阅读下面两首“三五七言”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清

[唐]李 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江南春

[宋]寇 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1)请简要赏析“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与“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这四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可以从艺术手法、思想情感、词句锤炼等角度入手。四句诗中共写了六种景物,显然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因此可从景物与情感、景物与人物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①“落叶”二句明写秋夜景象,实借“聚还散”的“落叶”来比况主人公与所思对象的相聚复又分离的情状;“栖复惊”的“寒鸦”是主人公自身形象的写照,在孤寂的夜里,她刚刚入睡,忽然又惊醒,因此更加思念远人。②“孤村”二句写暮春景象,“芳草”意象寄托着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斜日杏花飞”明写春意阑珊,暗写青春将逝、红颜渐老,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孤寂独处的满腹哀愁。

(2)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在诗歌中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诗人在同一首诗中,往往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结合使用,而以后者为主。这两首诗就都是如此,前半部分借景抒情,后半部分直抒胸臆。

【答案】①借景抒情。前诗借“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等典型的秋天景物营造感伤的气氛,烘托凄清的环境,表现主人公孤寂、落寞的情感;后诗借水波、柳树、“孤村”、“芳草”、“斜日”、“杏花”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晚图”,表现出主人公哀怨忧愁的心绪。②直抒胸臆。两首诗的后半部分都直接抒情,写女主人公不知相见何日,唯有独自伤神。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宋]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

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

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驿

[清]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1)在对待唐玄宗的态度上,两首诗表现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命题着眼于“两诗表现的情感”,解题时应仔细辨析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主要情感倾向,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作答。

【答案】两诗都对造成“安史之乱”的唐玄宗给予了强烈的批评、辛辣的讽刺。在李诗中,玄宗只痛惜死去的妃子,而对死于战乱的军士和百姓毫不动心,这样一对比就写出了玄宗多情面孔下的冷酷无情;袁诗则以君王之泪与民间万千离散夫妻之泪作了对比,指出玄宗失去贵妃并不值得同情,相反,正是因为他后期的荒淫误国,才导致了人民的流离失所、饱受战争蹂躏,因而应给予批判。

(2)两诗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只要抓住“蜀道”、“乱铃”、“石壕村”等词语,就可以想到它们与课内学过的《蜀道难》、《长恨歌》、《石壕吏》等诗存在关联,想到这是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从“当时更有军中死”、“泪比长生殿上多”两句还可看出两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答案】①用典:“蜀道如天”化用了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意;“乱铃声里”用了《长恨歌》中“夜雨闻铃肠断声”的句意;“石壕村里夫妻别”则概括了杜甫《石壕吏》一诗的主要情事。典故的大量运用,使得两诗表达更为精练,内容更为丰富,更加引人深思。②对比:李诗以贵妃之死与军士之死对比,袁诗以玄宗之泪与百姓之泪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让人们看出孰轻孰重,谁是应该受到指责的,谁又是真正值得同情的。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抒情本题赏析
点赞中国为抒情女高音而作
会抒情的灰绿
抒情和说理,“宗唐”和“宗宋”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双阳』抒情十八大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