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控制缝高的人工隔层剂最优用量方法

2012-09-06 07:31伊向艺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酸压成都人工

伊向艺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汪道兵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侯艳红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工艺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6)

周福建,刘雄飞,李秀辉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

一种确定控制缝高的人工隔层剂最优用量方法

伊向艺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汪道兵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侯艳红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工艺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6)

周福建,刘雄飞,李秀辉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

针对油(气)水互层压裂改造,当油气层距离水层较近时,为了防止压裂沟通水层导致改造失败,研发了人工隔层控制裂缝延伸的工艺技术。该工艺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确定人工隔层剂的用量。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出发,推导出人工隔层剂的理论模型,使用拟牛顿算法并通过编制程序确定了人工隔层剂的最优用量。应用实例表明,施工过程转向压力明显,且压后井温测井表明施工时未沟通到含水层,结合压后日产油83m3且不含水,说明该人工隔层优化设计方法实用可靠。

人工隔层剂;缝高控制;优化设计;拟牛顿算法

当油气层距离含水层较近时,需采用人工隔层控制裂缝延伸的技术,如何确定人工隔层剂(上浮剂和下沉剂)的合理加量成为该技术的关键所在。若人工隔层剂加量过大,会增加施工成本和施工难度;若加量过少,则难以起到较好的遮挡效果,人工裂缝会上窜到含水层,严重影响改造效果。

笔者从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出发,利用Ⅰ型裂缝延伸判据推导出人工隔层剂所满足的理论模型[1~6],采用拟牛顿算法实现该模型的数值求解,并通过编制程序确定了人工隔层剂的最优用量,可以对采用人工隔层控制裂缝延伸的酸压技术进行指导。

1 理论模型推导

当裂缝中心在产层内部,由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裂缝壁面上张开应力在裂缝上下两端所产生的应力强度因子分别为[1~6]:

式中,a为裂缝半高度,m;p(y)为裂缝内净压力,MPa;Ku、Kl分别为裂缝顶部、底部的应力强度因子,MPa·m0.5。

结合人工隔层条件下的张开裂缝净压力分布,并考虑Ⅰ型裂缝延伸判据,即:

式中,KIC2、KIC3分别为顶层、底层岩石的断裂韧性,MPa·m0.5。

如图1所示,以裂缝下端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垂直向上为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井底压力为pwf。裂缝内的净压力pnet分布为:

式中,h为产层厚度,m;hs为裂缝进入盖层的距离,m;hx为裂缝穿入底层的距离,m;d1为下沉剂隔层厚度,m;d2为上浮剂隔层厚度,m;t1为下沉剂隔层阻抗梯度,MPa/m;t2为上浮剂隔层阻抗梯度,MPa/m;σ1为产层最小水平主应力,MPa;σ2为顶层最小水平主应力,MPa;σ3为底层最小水平主应力,MPa;pwf为井底压力,MPa。

图1 加有人工隔层剂的裂缝剖面示意图

令a=(hx+h+hs)/2,b=(hx+h-hs)/2,c=(hs+h-hx)/2。结合式(3),对式(1)和式(2)分压力区间积分,再将2式分别相加和相减得到下式[7~9]:

联立式(4)与式(5),得到关于hs和hx的二元非线性方程组,应用拟牛顿算法来求解非线性方程组,通过Matlab7.0语言编程[10~12],可以求出上述方程组的数值解。

2 上浮剂用量优化应用实例

已进行了3口井的现场试验,最大转向压力达5MPa,施工后效果较好,其中A井是某油田的一口开发井,酸压井段为6805~6890m,其岩性为灰岩,距产层上方12m(6793m)有一含水层,顶层与产层应力差值仅为2MPa,若采用常规酸压工艺易沟通水层,因此采用上浮剂控制缝高酸压工艺,降低沟通顶部水层的风险。故确定最优的上浮剂用量成为酸压设计的关键。试验井酸压施工参数见表1。

表1 上浮剂控制缝高酸压施工参数表

令t1=0,d1=0,给定一组不同的d2,用拟牛顿算法求出相应的hs,再绘制出d2~hs曲线即可确定最优的上浮剂隔层厚度,再根据裂缝尺寸大小可确定出最优的上浮剂加量。

从图2看,当隔层厚度增加时,裂缝越难向上穿越。当隔层厚度为1.1m左右时,向上穿层厚度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最优的隔层厚度为1.1m。按120m单翼缝长和4mm缝宽计算,得到上浮剂的最优加量为1m3左右,其堆积密度600kg/m3,因此最优加量为600kg。

从A井的施工曲线可以看出,上浮剂进入地层后,转向压力为3.5MPa,转向作用明显;酸压改造后,用直径4mm油嘴求产,油压12MPa,日产油83m3,不含水。压后进行了井温测井,解释结论是6800~6840m井段被压开,说明施工过程中未沟通到顶部水层,从而验证了该模型计算上浮剂最优加量的可靠性。

图2 隔层厚度与向上穿层厚度关系图

3 结论

1)从理论上推导了人工隔层剂(上浮剂或下沉剂)铺置厚度所满足的理论模型,利用拟牛顿算法求解其数值解,从而确定人工隔层剂的最优加量。

2)将该模型用于指导3口井的上浮剂控制缝高延伸的酸压设计,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有一口井进行了压后井温测井,且压后不产水,表明该人工隔层优化设计方法实用可靠。

[1]胡永全,赵金洲,林涛,等.上浮剂隔层控制裂缝高度延伸实验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2):79~81.

[2]卢修峰,刘凤琴,韩振华.压裂裂缝垂向延伸的人工控制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1995,17(1):82~89.

[3]胡永全,任书泉.影响压裂裂缝几何尺寸的因素分析[J].西部钻探工程,1995,7(3):20~23.

[4]胡永全,赵金洲.人工隔层性质对控缝高压裂效果的影响研究[J].钻采工艺,2008,31(1):68~70.

[5]胡永全,谢朝阳,赵金洲,等.海拉尔盆地人工隔层控缝高压裂技术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70~72.

[6]周文高,胡永全,赵金洲,等.控制压裂缝高技术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J].断块油气油,2006,13(4):70~72.

[7]胡阳明,胡永全,赵金洲,等.裂缝高度影响因素分析及控缝高对策技术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1):28~31.

[8]黄超,宋振云,李志航,等.夏9井区缝高控制压裂技术研究[J].钻采工艺,2010,33(4):36~38.

[9]陈锐.控缝高水力压裂人工隔层厚度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06.

[10]王沫然.Matlab 5.x与科学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1]唐焕文,秦学志.实用最优化方法[M].第3版.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2]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数值分析[M].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编辑] 萧 雨

TE357.1

A

1000-9752(2012)06-0145-03

2011-11-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37-003)。

伊向艺(1961-),女,1983年西南石油学院毕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从事油气田开发教学与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酸压成都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滑溜水在裂缝性碳酸盐岩体积酸压中的研究与应用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成都
考虑酸蚀蚓孔的碳酸盐岩储层酸压产能预测
致密碳酸盐岩深度酸压工艺攻关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