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彝族体检人群脂肪肝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2-09-20 06:42巫俊敏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彝族饮酒脂肪肝

周 静 巫俊敏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当肝细胞内的脂质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有1/3以上的肝细胞变性时,称为脂肪肝[1]。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其肝纤维化发生率可达25%,1.5%~8.0%的人可发展为肝硬化[2]。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特别是超声)的普及和提高,脂肪肝的检出率不断增加。由于种族、文化、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差异,脂肪肝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不同。据文献报道,脂肪肝的发生与嗜酒、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关系密切[3]。为了了解彝族地区脂肪肝的发生情况,我们对凉山彝族自治州5018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脂肪肝的调查,并对彝族脂肪肝群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脂肪肝的防治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2010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离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等5018例,男2720例,女2298例,年龄17~68岁,其中彝族528例,汉族4366例。他们分别来自凉山州及其下属17个县市。

二、调查内容 详细、认真询问饮酒史,连续饮酒≥5年,平均每日饮酒折合酒精含量≥40g为长期饮酒。检测人体学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肥胖定义为BMI≥28[4]。采用己糖激酶法检测空腹血糖和酶法检测ALT、GGT(德赛诊断系统有限公司),采用酶法检测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浙江东瓯诊断产品有限公司),仪器为日本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为芬兰Multiskan MK3酶标仪。

三、超声检查及诊断标准 采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的彩色多普勒DC-6超声诊断仪检查,探头频率为3.5兆赫。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2年10月)修订的B超检查诊断标准:即①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②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③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④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具备第①项加其它任何1项以上者即诊断为脂肪肝[5]。

四、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U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脂肪肝的检出率 在5018例体检人群中,检出脂肪肝1198例(23.9%),其中彝族212/528例(40.2%),汉族 956/4366例(21.9%),其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U=9.6,P<0.01),其它少数民族30/124例(24.2%)。

二、在彝族脂肪肝危险因素中,长期饮酒居首,肥胖、高血脂居第二、第三位,HBV携带成为危险因素之一。彝族脂肪肝和非彝族脂肪肝人群不同危险因素相比较,长期饮酒、HBV携带,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GGT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ALT偏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人群脂肪肝危险因素的比较

三、彝族脂肪肝群体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的检出率比较,随着同时合并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彝族脂肪肝患病率亦逐渐增加,见表2

表2 彝族脂肪肝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的检出率

讨论

体检人群脂肪肝的检出率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海门地区为16.04%,江阴16.11%,上海市24.25%,广州地区18.20%,大连地区30%,扬州地区20.4%,温州地区20.81%,重庆市16.9%[6~12]。本调查显示,凉山彝族地区脂肪肝检出率为23.9%,其中汉族脂肪肝的检出率为21.9%,其它少数民族24.2%,均略高于其它大部分地区,而彝族脂肪肝检出率为40.2%,明显高于汉族人群(P<0.01)。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人群居住区,彝族人群占总人口的46.45%,保留着最典型的彝族酒文化,以酒交友、以酒待客是凉山彝族的风俗习惯。酒精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早已有结论,进入肝细胞的酒精,在乙醇脱氢酶和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转变为乙醛,再转变为乙酸,还原性辅酶Ⅰ(NADH)与反应性辅酶Ⅰ(NAD)比值的升高可抑制线粒体三羧酸循环,使肝内脂肪酸代谢发生障碍,氧化减弱,使中性脂肪堆积于肝细胞中;另外,NADH的增多又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从而使脂肪在肝细胞中堆积而发生脂肪变性;大量饮酒使体内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β氧化受损,血液和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增加,最终导致脂肪肝形成。长期饮酒是引起脂肪肝的最常见病因,慢性嗜酒者近60%发生脂肪肝[13]。从表1可看出,长期饮酒在凉山彝族地区脂肪肝危险因素中居首位,与非彝族脂肪肝人群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

彝族不仅好客喜酒、大碗喝酒,还有聚餐暴食、大口吃肉的习惯,餐桌上荤多素少,喜食动物内脏,摄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很少。如此饮食结构,极易导致肥胖、高血脂。肝脏是脂肪代谢的主要场所,长期高脂膳食会使肝脏摄取脂肪增多,酯化作用加强,当脂肪过载并出现代谢障碍时,未被氧化的脂质会沉积在肝细胞内,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肥胖会使脂肪中的游离脂肪酸(FFA)释放增加,进入肝脏的FFA增多,过量的FFA在肝内积聚是肝脏发生脂肪变性的激发因素[1]。从表1可看出,肥胖、高血脂在彝族脂肪肝危险因素中分别居第二、第三位。

另外,彝族群体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不够普及,HBsAg阳性率较高[14]。从表1可见,HBV携带成为彝族脂肪肝危险因素之一,与非彝族脂肪肝群体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目前对脂肪肝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但其程度较轻,一般很少能达到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但在黄钢等的研究中,脂肪肝患者中有较高的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与健康体检人群的HBsAg相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伴有现症HBV感染的现象较为普遍,另有研究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是与脂肪肝有意义的相关疾病之一[15]。对此,本调查不做重点研究。

同时,从表2中可看出在彝族脂肪肝群体中,出现单一因素的比例很少,大多数为两个、三个,甚至三个以上多重因素。据曾民德报道,每增加一项代谢综合征指标,脂肪肝的危险性将增加1.99倍[16]。而彝族生活方式更易具备多重危险因素,更易发生代谢综合征。

凉山地区多年来一直彝汉杂居,彝汉之间有着较深的交往,甚至通婚,为同事、为朋友、为亲戚,汉族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同化,喜欢吃彝族餐,最为明显的也是好酒,应酬、聚会中醉酒者大有人在。侯进等对凉山彝族地区健康人群发放生活习惯调查表,结果显示:男性饮酒人数占78.95%,女性饮酒人数占8%[17]。故凉山地区脂肪肝的总检出率和汉族脂肪肝的检出率均略高于其它大部分地区。

在凉山州除了汉族、彝族之外,还有少部分藏族、回族,也喜欢饮酒食肉,尤其是藏族,所以其脂肪肝检出率也稍高于汉族。

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脂肪肝的防治已刻不容缓。改变旧有的、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重新建立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是减少饮酒,其次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脂肪、肉类、动物内脏的摄入;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豆制品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经常饮茶;加强运动锻炼,促进体内脂肪消耗,控制体重,才能有效减少脂肪肝的发生。

[1]秦艳,张晾,潘杰.高脂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1):72-74

[2]费琰.健康体检1031例体重指数与脂肪肝的关系调查.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2):136-137.

[3]余海峰,施慧飞.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的关系.中国医师杂志,2005,7(2):197.

[4]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子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6):5-10.

[5]邵亮,李南方,洪静,等.高血压病合并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5):269-272.

[6]王永兵,宋红杰,王悟云,等.海门地区体检人群脂肪肝检出及危险因素分析.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6):343-345.

[7]陆建平,陶敏芳,唐洁,等.体检人员17566例脂肪肝检出率与血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压和体质量指数相关因素分析.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3:300.

[8]揭育胜,徐启桓,张卡,等.广州地区4365名体检者B超筛查脂肪肝患病情况调查.新医学,2009,40(4):231-232.

[9]阮力,曲淑珍,李卫平,等.大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8,7:1206-1208.

[10]冯尚勇,牛妍,张真稳,等.扬州地区脂肪肝发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 临床荟萃,2010,25(10):842-843.

[11]朱方超,徐玉兰,施健,等.体检人员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浙江预防医学,2010,22(8):13-15.

[12]谢友红,王永红,谢微波,等.重庆市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169-172.

[13]叶本法.原发性肝癌主要病因因素的验证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9:350.

[14]兰明翠.凉山州城市与农村乙型肝炎感染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0):15-17.

[15]黄钢,邓子德.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脂肪肝的关系.实用医学杂志.1999,15(4):305-307.

[16]范建高,曾民德.脂肪性肝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0.

[17]侯进、邓丽娟、周开玲.凉山地区345例肝癌病例生活习惯调查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2008,7:24-25.

猜你喜欢
彝族饮酒脂肪肝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彝族海菜腔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陶渊明 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