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北疆一棵杨

2012-09-22 09:13文卿
闽南风 2012年9期
关键词:援疆漳州对口

文卿

葡萄下架前的一个月,我们来到了新疆。这不是成熟的季节,但漳州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对口援疆工作却已硕果挂技。

远远望去,天山山脉蜿蜒起伏,并不突兀,似女子温软的曲线。山顶一片雪白,天空广袤而深邃的蓝是绝佳底色。木垒县就在天山北麓。

一路柳树,当地人称为毛柳,毛柳的身后是大片的玉米地和向日葵,再后面就是蓝天白云。在路过茫茫而沉默的戈壁滩后,看到植物的绿,真是亲切万分。为了在新疆恶劣的环境中开辟一方绿洲,前人付出了许多辛劳,比如吐鲁番的坎儿井,比如木垒县人民1958年的龙王庙水库建设,1987年水库两岸数万株的松柏杨柳的种植……现在,远在万里之外的漳州人也为木垒县的发展与腾飞助一臂之力。

2010年3月29日,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

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

由此,新一轮援疆大幕拉开。

全国共有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19个援疆省市建立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援疆的有效机制,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帮助新疆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同时支持新疆相关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就这样,中央的关怀、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19省市的支援汇成滚滚热潮,涌向那片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洒下辛勤的汗水,烙下自己城市的足迹,塑造着自己城市的形象。这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诗篇,这是一部气势磅薄的交响乐。

福建省对口支援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下辖行政区之一。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昌吉州最东边的一个县。对漳州人来说,这本是一块完全陌生而遥远的土地。因为援疆这个机遇,漳州与昌吉与木垒从此相识,一群本无交集的人从此结缘。其实早在清代,福建人就到过木垒。这个福建人还不是普通人。林则徐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谪戍伊犁时曾提到“从巴里坤七个井子出发,经色必口、大石头至木垒河,停车在山谷中,雪积五六寸,四面合不辨,姑就卡房烯薪做饮而食……”。色必口、大石头、木垒河就在木垒境内,被大雪困在这里的林则徐诗曰:积素迷天路渺漫,蹒跚败履独禁寒,埋余马耳尖仍在,酒到乌头白恐难……但林则徐最终没有被恶劣的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困住,在新疆做了许多利民的事,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不过他肯定没有想到在若干年后,有好多福建人也到了这里,为这里的建设和发展出资出力。

漳州援疆干部轮换了好几批,现在这一批有的已经呆了两年多,木垒的四季都已经历。他们有的喜欢木垒秋天的金黄,有的喜欢木垒冬天的银白,他们习惯动辙几百公里的路途奔波,他们熟练地撕解羊肉,他们时不时冒出当地的方言,他们说到木垒时说“我们木垒”,他们已然把木垒当成第二个家。不过初来木垒时,大家也是花了一些时间来努力习惯和适应的。比如和当地农民交流的语言障碍;下乡工作路途遥远;晚上八、九点,天还是亮的;比如气候干燥,风沙大,早晚温差大,一不小心就容易感冒,冬季特别冷,比漳州冷多了,有的不得不学喝点烈酒驱寒,还有像南方人不习惯的下雪,有个援疆教师就因为滑滑的雪地摔倒了,手腕折了,直至他援疆工作结束回到漳州还没好。还有饮食习惯的不同,在对异地食物的新鲜感过去后,漳州人习惯吃海鲜习惯吃清淡点的胃难受了,不过有困难克服,有问题解决,见招拆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教食堂师傅改良了几道菜,少放点辣,一顿一顿就这么吃下来。他们一边努力融入当地生活一边开展工作,很快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木垒县地势东南高,西北开阔。山地占11%,丘陵占24%,平原戈壁占50%,沙漠占15%。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生活的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牧民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四季转场、终年放牧。随之出现的牧民贫困、草场退化、牧区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便困扰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位于乌孜别克民族乡的游牧民定居试点工程是2010年下半年福建援疆七个试点项目之一,由漳州市援建。该项目共计100户,砖混结构,户建筑面积83平方米,每户配套牲畜暖圈、饲料棚、草场,基础设施齐全,总投资约两千万元,漳州市援助600万元。该项目2010年7月1日开工,三个多月便竣工交付入住。这个令人赞叹的速度背后是倾情倾力的付出,是援建方和受援方的密切配合和真诚协作,为共同的目标奋勇当先。就像木垒县委副书记、福建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木垒县第一分指挥长李明清说的那样,我们一直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牧民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事放在首位,努力让老百姓早得实惠、早见实效。

建好的牧民新区平整干净,一列列路灯高高而立,一排排整齐的红瓦房,在天幕下显得特别精神。房前屋后有平坦的巷道有树木迎风招展。新居里洗衣机、冰箱、煤气灶等一应俱全。卧室炕上铺着温暖的毛毯和棉被,色彩斑澜鲜亮,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女主人要做饭了,一开水龙头,清澈的水哗哗地流出来,女主人笑了。她说以前住在山上,下雪就没办法出来,生活很不方便,哪有现在这么好呀。新居的生活比她想像中的好,她打算在配套的饲草料地种植小麦、玉米和苜蓿,多产粮食和饲草料,自家的那30多只羊呢,夏天出外放牧,冬天在暖圈里育肥,不再像过去风餐露宿赶着羊群到处跑了。

从草原到城镇,从毡房到楼房,从游牧到定居,游牧民的生产、生活相对稳定下来,能方便地享受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游牧民只有适应生产方式的改变,才能从传统蓄牧业向现代蓄牧业转型,全面提高牧区牧民的幸福指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还有县医院综合病房楼项目,地上九层,地下一层,140张床位,建好后将大大缓解当地就医难的问题,当然,好医生必不可少。援疆医生结合自己专业特长,为提高医院医疗水平添砖加瓦,在院内多次举办医学讲座、知识培训, 如ICU运行模式、病房管理、设备使用、各种诊疗方案实施等,同时指导构建初级ICU病房。并且,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多次成功抢救危重患者,如赖明达医生指导近年来第一例心肺复苏术成功抢救一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成功组织抢救4个危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每位援疆医生都非常珍惜自己的援疆生涯,为能加入援疆队伍倍感荣幸,他们秉承“大医精诚”,实践着“医者仁心”的诺言,为木垒患者尽心尽力。

还有2000平方米的园林、西河两个社区和4000平方米的第二“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等。到处在施工,到处在建设,短短时间,木垒县许多地方旧貌换新颜。

有了房子,不能忘了孩子。孩子是希望,是未来。但2010年12月,当援疆教师林艺光一行6人来到受援单位木垒一中,看到的是不容乐观的情形。学生个体差异大,学情复杂,配套设施简单,办学条件相对滞后,师资力量弱等等。有能力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往外地就读。

为了木垒的教育发展,第二年五月,援疆老师们提出了创办“福建援疆班”的想法。漳州市分指挥部及木垒县教育主管部门肯定了这种创新思路,并指导创办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办班经费、师资调配等问题。2011年9月1日,包括哈萨克、维吾尔双语班在内的三个“福建(漳州)援疆初中班”顺利开班。

福建(漳州)援疆班一方面挖掘和弘扬木垒一中本身优良的教育传统,一方面为木垒一中引进教育新理念,双方合力带动一种清新向上的氛围,办木垒人民满意的班级。今年7月,六位援疆教师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结束,要返回原籍。消息传开,校园内外反应强烈,一封封感谢信与挽留信从四面八方飞来,创办福建(漳州)援疆班的举措和效果可见一斑。

从房子到孩子,从孩子到未来。在双方的努力下,援疆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和延展,意义更深远了。在全力做好对口援建项目建设的同时,福建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木垒县第一分指挥部立足福建产业优势和企业情况,围绕木垒县优势资源和特色农牧业资源,与木垒县委、政府共同对接研究产业援疆工作,利用各种途径探讨建立产业援建平台,积极牵线搭桥,招商引资。农业技术援疆干部经常下乡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田间地头处处有他们的足迹——到雀仁乡推广节水滴灌栽培模式;到照壁乡交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新户乡指导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到西吉尔镇了解小麦玉米生产情况;到大石头乡帮助铲除马铃薯甲虫……还多次邀请援疆专家来木垒现场培训和指导花卉栽培技术。

援建项目向深处挖掘,往宽处拓展,硬件與软件结合,“输血”和“造血”结合,当前和长远结合,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支持,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援助,持续,有序,有效,发展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带着友情带着真诚带着一腔热血,漳州援疆干部们在木垒丰富了人生阅历,积累了工作经验,肯定了人生价值。通过纸上的一串串数据,我们能够体味援疆的辛劳与成果,而短短的文字篇幅,却道不尽漳州人的援疆故事。

木垒县城东北150公里处,有一片原始的胡杨林。它们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扎根了6500万年,斗转星移,目睹了木垒的桑海沧田,人世变迁,见证着木垒越来越好。它们还会这么守候下去。

漳州人的援疆事业也还在坚守和继续。

漳州援疆干部愿做北疆一棵胡杨木,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在木垒这块土地上扎根发芽成长,耐得住寂寞,抗得住风沙与干旱,春天里绿意盎然,秋日中灿灿金黄。

猜你喜欢
援疆漳州对口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2020年对口升学考试 数学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模拟试题 数学(一)
情调漳州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的水
援疆的夜晚
舍家报国 倾情援疆
有效发挥援疆干部作用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