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对企业员工社会流动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地区为例

2012-10-11 05:10伍宣霖
职教论坛 2012年28期
关键词:职位流动职业院校

□伍宣霖 蓝 欣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在社会阶层理论中,社会流动是指在社会结构的范围内,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所处地位、职业或空间的变动与交换[1]。概括来说,社会流动包括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和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变换两个方面。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变换比较明显能看出来,而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变化比较抽象。根据社会分层理论中被称之为 “地位获得研究”的经典社会流动模型“布劳-邓肯模型”理论,我们可以把职业结构作为社会分层结构的主要表现,并且职业结构地位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代际之间的教育水平和职业,以及本人的教育水平和初职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的基准在于个人所属的行业与从事的职业,而行业或职业的准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教育类型[2]。作为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专门化教育,提高人们的职业技能,改善人们的职业态度,促进人们职业地位的提高,进而实现社会阶层向上的社会流动。因而,职业教育对于人的职业的获得,社会地位的变更,特别是对社会下层民众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发展,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中存在哪些具体的问题呢?本文将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职业为切入点,从行业的变化、岗位的变化、收入的变化等职业流动的情况来探讨职业教育对企业员工社会流动的影响,希望通过问卷数据对职业教育影响企业员工社会流动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深入了解企业员工社会流动情况,验证职业教育对社会流动是否有影响。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本文主要是研究职业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要使问卷调查能够反映职业教育对企业员工社会流动的影响,就要使研究的问题具体可操作。因此,我们必须把“职业教育”和“社会流动”分解成可以操作的变量。其中自变量是:“职业教育”,因变量是:“社会流动”。本文的“职业教育”既包括职前在职业学校接受的学历教育,也包括职后参与的企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其具体分为以下四个变量①接受教育的类型,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对比,即毕业于职业院校和非职业院校的两类员工。②教育程度如初中及其以下,高中,本科等。③获得职业资格或技能鉴定证书等级与否。④参与培训与否及参与培训的类型。笔者探讨上述职业教育的四个变量在工作地点、岗位、职称、月平均收入这些方面对职业的获得和职业变动的影响。

问卷的主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第一份工作的获得情况,二是职位变动情况,三是参与企 业培训情况。

第一份工作的获得情况:从毕业学校的类型、受教育程度、参加工作年限、工作地点、工作单位、工作岗位、找第一份工作所用时间、获得的方式来测量。共计13个题。

职位变动情况:职位变动的次数、变动后的公司规模、岗位、工资、工作环境,变动的原因,升迁的次数、升迁的原因这几个方面来测量。共计7个题。

参与企业培训的情况:参与培训的方式、培训的类型、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满意度及参与培训的意愿。共计6个题。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笔者以天津地区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企业中的高、中、低各层次的人进行调查,对问卷填写过程、问卷回收后的筛选都严格控制。此次调查以书面现场调查为主,以电子问卷调查为辅,共发放问卷610份,实际回收60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9.3%和93.8%。为了保证全面有效地获取尽可能多的样本,每个企业最多调查的人数不超过100人,以尽量保证问卷的广泛性和合理性。其中对建筑行业——中铁十八局和中交二局,电子制造业——宝利达公司,贸易销售业——华星北方汽车,这三个主要行业进行现场发放问卷29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5.2%。

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通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回收后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

(一)职业教育对第一份工作获得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比毕业于职业院校与非职业院校的两类员工可知,毕业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快获得第一份工作。月薪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高者的月薪高。

1.学校类型、教育程度对找第一份工作所用时间长的差异分析。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受教育程度对毕业生找第一份工作所用的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别。毕业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比非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所用的时间要短,受教育程度越高者更快找到第一份工作。

表1-1 受教育程度、毕业学校类型对找第一份工作所用时间的方差分析

表1-2 学校类型对找第一份工作时间长的对比

从找第一份工作所花时间的均值上看,毕业于职业院校的学生用时为1.513,非职业院校的学生用时是1.830。这说明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刚毕业的求职者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就业快,易就业。职业院校办学相对普通学校更贴近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于为当前经济、行业发展服务。首先,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应性较强,其培养的学生专业对口性较强,这样职业院校的学生能较快地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其次,职业院校非常注重实践教学,这也是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相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职业院校的学生“上手快”,易获得老板的青睐。再次,我国本科职业院校很少,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都是中职、高职(大专)。而毕业于这类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的本科院校学生,在工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要低,加上学生自己肯干、吃苦的精神,更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找到工作。此外,目前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在不断地发展,这也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快地就业。

表1-3 受教育程度在找第一份工作时间长的对比

统计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为大专 (含高职高专)、本科及以上者比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者要更快获得第一份工作。从均值差可以看到,教育程度越低者,找工作的时间越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者,掌握的知识越多,技术水平越高,技能更熟练,而且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更明确,更加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因此在找工作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比受教育程度低者能更快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此外,通过访谈,笔者得之,在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学历对学生的作用相对要明显些。可见在当今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的社会里,高学历有利于个人尽快地找到第一份工作。

2.学校类型、教育程度对第一份工作月薪的差异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对第一份工作月薪具有显著性影响(Sig(0.048)〈0.05),而 受教育类型、及受教育程度与受教育类型这两个变量相互作用的Sig值分别为0.546、0.969,均大于0.05,即受教育类型、及其这两个变量的相互作用对第一份工作月薪没有显著影响。

表1-4 受教育程度、毕业学校类型对第一份工作月薪方差分析结果

具体来说,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与大专、本科之间具有显著差异,高中与本科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与高中教育程度对第一份工作月薪没有显著性差异,大专与本科在该方面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也说明了以高中为分界点,高中前教育与高中后教育对求职者的第一份工作月薪具有显著差异。

表1-5 受教育程度对第一份工作月薪影响的方差分析

高中后教育一般至少是大专以上的教育,他们在求职前能够获得比较专业化的教育,相对只接受高中前教育的人来说,无论是在知识,还是技能方面都有较好的积累,个人综合素养相对要高,因此能获得月薪相对较高的工作。同时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含金量相对高中前教育程度者要高,可塑性强、融入企业也较快。此外,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重视、尊重等,都有利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获得月薪相对较高的工作。

(二)企业培训对职位变动情况影响的统计与分析

职位的变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横向的水平变动,职位高低没有发生变化,另一种是垂直的变动,即职位高低发生了变化。统计表明,企业培训不会影响职位的水平变动,但对职位的垂直变化有显著影响,有利于个人职位的升迁。教育程度对职位升迁没有显著性影响。

1.企业培训对更换工作的差异分析。企业培训对企业员工更换过工作没有显著影响。笔者运用协方差分析,将工作总年限作为协变量,研究企业培训对更换工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协变量的效应检验非常显著(Sig〈0.01),故认为工作总年限对更换过工作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故而进行协方差分析是有必要的。而因变量接受企业培训的检验结果不显著(Sig〉0.05),说明接受企业培训与否与变化过工作没有关系。同时从更换工作的均值来看,接受企业培训与没有接受企业培训的人在是否更换过工作上的值是差不多的。这说明企业员工是否更换工作与企业是否提供相应的企业培训无关,而是与其他的因素如工作总年限相关。统计结果表明,企业员工入职前三年更换工作的可能性比工作经验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工作者要大。在对更换工作的原因统计中我们发现:47.9%的人变换工作是为了 “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33.6%的人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有9.6%的人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因为“无法胜任工作”而换工作的只有一人,因为“原单位人际关系难处理”而换工作的只有三人。可见,员工变换工作的首要原因是为了使自己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工资的高低,这是引起更换工作的重要原因,再次是工作环境。

表2-1 企业培训对变换过工作的差异分析结果

2.企业培训对职位升迁次数的差异分析。通过协方差分析,可知接受企业培训边际均值的估计值,接受企业培训有利于升迁,其均值(1.721)大于没有接受企业培训的均值(1.454),且接受企业培训的标准误差(0.063)要小于没有接受企业培训的(0.12)标准误差。此外,通过统计我们可知,教育程度对升迁次数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是工作年限、企业培训对职位升迁具有影响。

表2-2 企业培训对职位升迁次数边际均值的估计值

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培训,为员工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培训,不同的企业以及不同的工作岗位企业培训的内容会不同,相应的待遇也会不同。有些企 业会为某些工作岗位中参加培训的人提高工资,而且统计也表明参加培训的74.5%的员工对培训方式是满意的,80.0%的员工还想参加培训,这说明企业培训确实让员工受益。尤其是工作中的加强、提高培训和晋级培训对职位升迁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作中的加强提高培训可以使员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更加扎实的基本技能,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为自己的升职做准备。还有些企业培训是为资格证书考试而开设的,这无疑有利于员工获得相关职业的资格证书,为员工职位的获取增加筹码。晋级培训一方面为员工的技能水平定级,另一方面为了使员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工作。

教育程度对职位升迁没有显著性影响,这说明在当今注重学历的社会中,更注重个人的能力。工作技能、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非常重要,而且职位的升迁与个人的综合素质相关,而学历只能代表自己的学业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但企业看中的是员工现在的表现。所以即使学历不高者,各方面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照样有升迁机会。此外,现在很多企业对于职位的升迁,都有一定的工作年限要求,因此,在同一企业工作年限长的人获得升迁的机会相对要大。

(三)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对职业流动情况的影响统计与分析

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位高低具有显著影响,有利于企业员工职位的升迁;但对更换工作的次数、职位升迁的次数没有显著性影响。

1.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位高低的差异分析。通过方差检验我们得知Sig.(双侧)为0.001小于0.05,所以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位的高低存在显著差异。

表3-1 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对职位高低的差异分析

笔者将职位分为三类:普通员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并分别赋值为1、2、3。统计表明有技能等级的人的职位均值(1.4315)高于无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人的职位均值(1.2183)。这说明技能等级对职位的高低有影响。一般的职位升迁除了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外,还需要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像建筑行业的“项目经理”必须要具有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这都是硬性条件。可见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职位的升迁。

2.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对更换工作次数的显著性差异检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得知,Sig.(双侧)检验值为0.142大于0.05,所以技能等级的有无对更换过工作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换工作与自己是否有无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无关。

表3-2 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对更换工作次数的显著性检验

3.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位升迁次数的差异分析。统计分析表明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位升迁次数的Sig.(双侧)检验值为0.44大于0.05,所以技能等级的有无对职位升迁次数没有显著性差异。职位的升迁需要对一个人综合能力进行考察。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只能证明员工自己具有相关的技能或从业水平,但不一定能反映该员工在工作中的实际能力。而且职位越高对个人的素质要求也越高,这也不是职业资格证书所能反映出来的,它只能反映工作技能,相应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还得从平时各方面的表现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技能等级的有无不会对企业员工升迁次数产生差异显著性影响。

表3-3 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位升迁次数的显著性检验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并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职业教育促进了个体的社会流动。通过对职业院校毕业生与非职业院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分析及对比,我们得知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快获得第一份工作,职业教育能更快地促进毕业生的第一次 社会流动。职后,职业教育通过企业培训,促进企业员工职位的升迁,有利于企业员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提高其社会地位。

2.职业教育具有防止个体向下流动的潜功能。企业培训有利于个人职位的升迁,但并不是每个参与企业培训的人就一定会获得职位的升迁,可80%的人还是愿意再接受培训。调查表明,培训使员工自身知识得到更新,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即使短期内没有获得升迁,但至少可以防止员工自身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被淘汰,也为员工今后职业的发展储存能量。

3.职业教育促进个体社会流动的频率不够明显。在职位的水平变动和垂直变动的频率上,企业培训、技能等级和职业资格证书均无显著影响。职位的升迁除了与教育程度有关,还与工作年限、企业人事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4.职业教育促进个体向上流动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调查表明:企业员工在不断变换工作中,首先是依靠自己扎实的工作知识、较高的技能水平,其次是丰富的工作经验,再次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企业员工变换工作不只是单纯地依靠某一方面的素质,个人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都会有利于找工作。从笔者的访谈中得知,获得职位的升迁,主要靠员工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

(二)建议

从上面的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在某些方面确实促进了社会流动,但某些因素如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在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中表现不明显。为了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促进社会流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职业学校

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的第一次社会流动。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职业性和技术性,这也是职业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本质特性。而实践性教学是职业院校体现职业特色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以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的技能、技巧,能够与社会工作岗位相匹配,为学生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调查我们得知,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技能水平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凭借,因此,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有利于社会流动。

第二,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社会阶层的合理化。受教育程度对个人的社会地位具有影响,在当前我国社会阶层急剧转型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衔接体制建设,要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体系建设,并向硕士、博士贯通发展,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具有各个层次的教育,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教育程度,有利于我国的弱势阶层如产业工人阶层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力,促进社会阶层的合理化。

第三,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毕业生再次社会流动提供良好的基础。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企业员工获得职位升迁是工作技能、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各因素的综合结果。因此,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要具有“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现代职业人,为以后的职位升迁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国家与社会

第一,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并规范职业教育培训,为社会流动提供相应的服务。我国已经出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但是需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落实与监督。同时为职业教育培训提供相关的服务政策,尤其是为广大弱势阶层开设相应的免费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规范各种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训质量,使听课者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第二,建立就业准入制度,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社会流动主要体现为职业流动,为了引导正确的社会流动,需要各行各业建立并执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规范技能等级和职业资格的考核与发放,克服形式主义,提高技能等级和职业资格的含金量,使技能等级、职业资格与岗位相匹配,加强技能等级、职业资格对职位的影响,确保良好的社会流动。

第三,加强社会流动制度建设,为社会流动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改善,这有利于社会流动。但是各地方尤其是大城市对外来人员的流动还是有各种不同程度的限制。且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制度改革未与户籍制度改革同步,这使得外来人员在孩子上学、家人就医、住房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国家还要完善移动人口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保障体系建设,为社会流动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3.

[2]陈良.教育对农村成员社会流动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广西B村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职位流动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领导职位≠领导力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流动的光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职位之谜与负谤之痛:柳治徵在东南大学的进退(1916—1925)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美最高就业率地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