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园适应性问卷的研制

2012-10-13 13:19杨瑞娟张秀云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学前班人际信度

杨瑞娟,张秀云

(赣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幼儿在园适应性问卷的研制

杨瑞娟,张秀云

(赣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该研究为了编制一个适合评估幼儿在园适应状况的工具,首先在访谈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幼儿在园适应性的理论结构,并根据该结构编制出幼儿在园适应性问卷的项目,然后随机抽取江西省兴国县某幼儿园的9名教师对其班上的幼儿在所编问卷项目上的表现进行评定,得到被评定的有效幼儿数共计302名,最后对评定的结果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结果:验证了幼儿在园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情绪适应不良、人际适应不良和行为规范适应不良.同时也显示了幼儿在园适应性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幼儿;适应性;问卷

1 问题提出

在发展心理学中,研究者明确界定幼儿是指3到6、7岁的儿童,这一时期叫幼儿期,也叫学前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又叫学前儿童[1].适应是个体为与环境取得和谐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且不断发生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2].由于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都赞同幼儿的早期生活经历对其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幼儿的适应性问题受到很多幼教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

目前国内对幼儿适应性的研究大都是定性的描述性研究,定量研究并不多见,原因之一是相应的测量工具较为缺乏,只有少数研究者编制过针对幼儿适应性的问卷或量表,例如,南京师大的傅宏于2000年编制的由家长填写完成的《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评价量表》[3],该问卷侧重于幼儿的一般正常社会适应能力.王星在2001年编制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中包含了一个社会适应不良分量表[4],该量表所测的社会适应不良主要反映的是幼儿一般性的社会适应不良,而不是某些特殊情景下的适应不良.汪文鋆、傅根耀等人在1992年的《3—7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研究—行为评定量表内容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编制的行为评定量表包含生活自理、运动、作业、交往、社会化以及自我管理六个分量表[5],这些分量表尽管测量了不同方面的社会适应性,但是所测的社会适应性仍然是一般性的社会适应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前述三个适应性量表都没有直接测量幼儿在幼儿园这种特殊情景下的适应状况.尽管邹卓伶在《婴幼儿入园适应的过程研究》一文中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了婴幼儿在园的适应性[6],但其主要是针对刚入园的婴幼儿,而且其问卷的信度、效度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统计学检验.

尽管国外关于幼儿在园适应性的测量工具比较齐全,但由于个体的适应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国外在幼儿园制度、师幼比例、入园方式、家教氛围等多方面与我国有很大差异,所以国外相关的测查量表难以适应我国的现实情况.因此,我们急需编制出适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在园适应性的测量工具,以便促进幼儿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鉴于此,本研究尝试编制一个适合评估我国幼儿在园适应性的问卷,旨在为研究幼儿心理行为提供一个测量工具,从而有效和快速地筛查出适应不良的幼儿,为幼儿教育和干预提供服务.

2 研究方法

2.1 初始问卷项目的产生、编制及预测

首先对江西省兴国县某幼儿园里小班、中班、大班以及学前班的9个老师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将幼儿在幼儿园里的不适应表现分为三个方面:情绪适应不良、人际适应不良以及行为规范的适应不良.围绕这三个方面编制了初步的心理行为适应状况问卷.初步的问卷包括28个项目,请有关心理学、学前教育专家对这28个项目进行评定、修改.最后修订出9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经常会”、“有时会”、“很少会”、“从不会”进行4级评定,9个项目中有4个项目进行正向记分,即选择“经常会”便记为4分,“有时会”记为3分,“很少会”记为2分,“从不会”记为1分,其余5个项目进行反向记分.问卷得分越高的幼儿表明其越不适应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

由于本问卷的评定方式为教师评定,为了解教师评定者的信度,随机选取8名幼儿,采用所编问卷对其预测,这8名幼儿中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各2名,研究者先对这8名幼儿进行一个星期的观察,然后在问卷项目上对孩子的实际表现作出评定,同时与每个班的负责老师的评定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教师的评定和研究者的评定基本一致,在各项目上的评定差异平均在1分以内,表明评分者的信度较高,老师评定结果是可以信任的.在预测基础上,我们接下正式实施所编问卷.

2.2 问卷的正式施测

2.2.1 被试

随机整群选取江西省兴国县某幼儿园的全体幼儿为被试样本,由各个班的负责教师对其所在班的幼儿在园适应性做出评定.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回收有效率98.1%).其中小班 19 份(6.3%),中班 113 份(37.4%),大班 123 份(40.7%),学前班47份(15.6%),由于实际的原因,被调查的小班儿童人数偏少了一些.

2.2.2 程序

根据各班幼儿人数,将问卷发给每班的负责教师,要求其在一周内评定完自己班上的幼儿在问卷项目上的通常表现情况.一周后,研究者收回问卷并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问卷的维度验证

在前面的访谈中,我们获得了幼儿的在园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绪适应不良、人际适应不良和行为规范适应不良,为进一步验证访谈结果的有效性,我们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所编问卷的结构进行验证[7].结果显示,χ2/df=2.42、RM SEA=0.069、NNFI=0.94、CFI=0.96.根据有关研究者设定的拟合标准[8],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数据.

图1 模型路径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模型中各因子在各自项目上的因子负荷均高于0.40,表明这些项目能有效地测量各自的因子.我们进一步考察三因子模型中三个因子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三个因子有中等程度的相关,表明三个因子既有所区别,同时还包含了一个更高阶的因子.杜克尔(Tuker,L.R)曾提出,各因素既有不同但又测量的是同一心理特征时,各因素的得分与总分的简单相关应高于各因子分数相互之间的简单相关[9].为进一步验证层次结构模型的合理性,我们求取了各因素之间、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1.

表1 各因素间、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

由表1可知,各因素之间具有中等以下的简单相关,而各因素与总问卷有中等以上的较高相关,这说明各因素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反映出了相应的归属性,表明该问卷的结构确实为一个层次模型.

3.2 信度检验

由于前面的分析显示,所编问卷的理论结构是一个层次模型,因此本研究将分别计算所有项目得分的一致性和各个低阶因子下项目得分的一致性.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作为信度指标,计算出总问卷及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结果见表2.

表2 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

由表2可知,总问卷和情绪适应因子的α系数均在0.70以上,尽管人际适应和行为规范适应因子只有0.60,但由于这两个因子各自仅包含三个项目,有这么高的信度应该来说算比较高的了[10].因此,总的来说,该问卷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3.3 不同年级幼儿在适应性上得分的差异

将年级作为影响因素即自变量,幼儿在园适应总分以及三个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年级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4的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幼儿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进一步进行事后分析(LSD法)的结果见表4,从表5中可以看出,除人际适应外,其它适应性因子上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降低,表明幼儿在园的适应性逐渐增强,学前班幼儿的适应性最强.在人际适应因子上,中班的适应性最差.

表4 均值多重比较结果

4 讨论

4.1 问卷编制的可靠性思考

幼儿在园适应性问卷的编制是依照一定的事实,结合对幼儿老师的访谈和对幼儿在园的实地观察设计而成的.在问卷初编完成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了预测,通过对初测的分析,发现问卷设计比较合理.同时说明问卷的框架设计、编制等都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问卷题目修改后进行了大样本(有效样本302个)的正式施测,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验证了幼儿在园适应性问卷三因素结构的理论假设,并发现问卷的信度比较高.

4.2 幼儿在园适应性的特点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幼儿在园适应性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学前班高于大班,大班高于中班,这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相联系的.学前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幼儿园的教育对学前儿童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儿童年龄增长,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增多,在幼儿园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范围扩大,社会活动增多,行为逐渐规范,经验不断积累,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园适应性的提高.

在情绪适应上,小班与中班,大班与学前班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其他年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所调查的幼儿园在年级上没有严格的年龄界限有关.据了解,有些孩子在4岁或者5岁时才进入幼儿园,这时他们被安排在小班或者中班,在中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刚入园的,而在大班里是没有刚入园的孩子的.这样,大班与学前班的孩子经过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不会哭闹着要回家,在情绪适应上显著优于小班和中班的孩子.

在人际适应上,出现先好然后变差最后又转向好的发展趋势.小班是幼儿从家庭进入学校的开始和转折阶段,孩子刚刚脱离了父母和熟悉的生活环境,第一次离开家庭,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进入幼儿园,面对的是陌生的同学,加上与家人的分离,这时候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感,而且在这一时期,同伴成为幼儿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普遍愿意和同伴进行交往,并愿意做出一些让步,表现出较高的人际适应水平.到了中班之后,由于幼儿对环境的逐步适应和幼儿自我意识的提高,幼儿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激发,使得原本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受到损害,从而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到了大班以及学前班之后,由于幼儿园的教育教会了孩子如何去寻找玩伴减少孤独感,幼儿的社会化和自我管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开始学习掌握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因而在人际适应上再一次有显著性的提高.

在行为规范适应上,学前班幼儿显著优于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而在小班、中班、大班之间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学前班幼儿平均年龄超过6岁,已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维水平,独立处理日常生活方面的许多基础技能都已经开始掌握.一般来说,正常7岁左右的儿童,在饮食、起居、穿带等方面的日常料理已基本能自我完成.也就是说,学前班的幼儿基本上都能生活自理,且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自制力,能够遵守纪律,服从命令.

5 结论

本研究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根据访谈的结果编制了幼儿在园适应性问卷,该问卷包含一个二阶因素(适应性)和三个一阶因素(情绪适应、人际适应、行为规范适应),三个因素的信度水平是可以接受的.除人际适应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适应性、行为规范适应性和总的适应性逐渐提高.幼儿的人际适应与年龄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

〔1〕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6-207.

〔2〕朱蓓凌.儿童入园适应心理分析[J].幼儿教育,2007,7(8):38-39.

〔3〕傅宏.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评价量表[J].早期教育,2000(6):5-6.

〔4〕王星.《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的编制与使用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1,14(2):61-64.

〔5〕汪文鋆,傅根耀,王和香,徐云.3一7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研究一行为评定量表内容的初步研究[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9(4):441-447.

〔6〕邹卓伶.婴幼儿入园适应的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3-15.

〔7〕杨彦平,金瑜.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108-114.

〔8〕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戴忠恒.心理学信效度分析[J].心理学报,1987,32(5):332-336.

〔10〕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1):182-184.

G610

A

1673-260X(2012)05-0261-04

猜你喜欢
学前班人际信度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学前班
搞好人际『弱』关系
工资收入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科技成果评价的信度分析及模型优化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