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地与城市互动起来

2012-10-30 02:52文/许
北京观察 2012年9期
关键词:结合部绿地用地

文/许 槟

让绿地与城市互动起来

文/许 槟

北京城乡结合部的绿色空间,是实施“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载体。截至2011年,该地区的绿色空间共建设批复郊野公园59处,建设推进重点挂账村50个,并启动了为期五年的“百万亩森林公园”建设计划。

然而在近期完成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指出了目前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生态现状的一些问题:“建设用地对必保的生态空间的侵占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心城内部的楔形绿地的保护愈发艰难,由于城镇建设用地和违法占地建设的增多,城市基本生态格局面临被破坏的威胁。”为避免今天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以及城市大规模建设给未来绿色发展埋下隐患,急需对该地区未来的规划发展定位和策略进行重新审视。

绿色空间受多方侵占

近十年来,北京中心城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绿色空间随着城市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总体上,区域绿色空间的用地宽度和比例随着城市拓展而不断缩减,用地规模随着建设用地增长而不断减退。

首先表现为绿色空间逐年减少。由于村镇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从2003年至2011年,城乡结合部的现状绿色空间占区域总面积由51%下降到37%。现状绿色空间的减少主要集中在丰台区和朝阳区。从规划的绿色空间看,2003年-2011年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绿色空间减少了约102平方公里,主要转化为了村镇建设用地、公共设施及居住用地。相应地,2003年-2011年绿色空间增加规模仅为12.55平方公里,以生产防护绿地和生态景观绿地为主。

规划生态格局受到威胁。由于中心城绿隔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和违法占地建设的增多,且一些建设位于城市规划需要控制的重要生态廊道和节点位置,使得城市基本生态格局面临威胁。据初步统计,目前第一、二道绿隔内,可以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的用地单元(指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宽度不小于1公里,城乡建设用地比例小于10%的用地)只有25处。在50个重点挂账村和近年保障房的建设中,在部分城市生态廊道控制范围和规划限制建设区内规划建设了60-80米的回迁安置房项目,如丰台花乡的夏家胡同、朝阳高碑店乡的北花园村等。

此外,城乡结合部区域内待规划实施的绿地规模大,现状建设用地的集约性差,现有绿地实施模式的成本高,以及绿地实施后的养护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绿色空间的质量和发展。

居民区内的绿色空间

“刚性”区域实现复合功能“非刚性”区域预留合理空间

继续保留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绿色空间具有战略必要性。中心城城乡结合部现状绿地共约266平方公里,占中心城总绿地面积的91.2%,对于提升中心城的整体环境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北京中心城区绿化用地总量不足,相对于伦敦绿带,北京绿带的规模、宽度和绿化率都较低。其中的第一、二道绿化隔离带地位重要,维护绿色空间生态格局是大都市地区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面临巨大的城市化压力,但必须进行保留。

亟须制定绿色空间规划布局和优化实施策略和路径。首先要严格保护和落实需要刚性控制的生态空间区域,并面对现实,积极探寻非刚性控制区域的建设策略。与伦敦、巴黎、纽约等世界城市相比,北京中心城区公共绿地不仅比重偏低,且开放性、多样性、特色性不强。在非刚性控制区域,应预留合理的建设发展空间,提出切实可指导城市建设的引导管理办法;对刚性控制区域,绿色空间应兼顾生态和经济承载作用,实现绿色空间的复合功能,尽快制定绿道规划,以郊野公园环建设为契机打造区域绿色环境。

从强调绿地指标到强调绿地功能

确定战略性生态节点和廊道。通过对英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绿带政策发展历史的研究证明,基于城市本身的生态脉络,将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核心区域划出并严格保护,比从形态上的单纯绿化隔离带保护更为有效。在此区域,明确控制重点的边界、留出一定的绿化廊道比大规模的控制绿带更加符合城市建设管理所面对的现实状况,也更能提高该地区生态控制效果,明确规划管控重点。据此,应开展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工作,科学确定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生态节点和廊道,划定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生态敏感区,制定相应的管控办法和实施政策。

在功能上要逐步实现绿地与城市功能区的衔接。北京城乡结合部的绿隔地区应避免片面追求“纯绿”和生态隔离功能,而是建立与周边城市功能良好的互补促进关系。通过搭建城乡结合部绿地体系框架,确立郊野公园和绿道建设与中心城总体绿地公园的互通关联。在地区建设中迅速加强并提升绿色空间与城市功能的有效衔结,为市民提供便于接近自然、休闲娱乐、强体健身的绿色环境。

在具体绿化工作推进中,对于生态敏感的地区,政府应进行征地,建设生态保护公园,并承担应有的政府职责,对失地农民进行应有的补偿和安置;对于其他地区,应鼓励发展都市绿色产业,提升绿地的综合价值,在产业的带动下对绿地进行保护,实现功能的复合。同时,对绿色空间的用地性质结构进行优化,从强调绿地指标到强调绿地功能,从强调成片绿地的控制到强调生态节点和廊道的控制。对生态不敏感地区可进行规划绿地指标上的空间置换,合理确定区位较好、城市发展内驱力强劲地区的规划绿地规模,将其置换到生态敏感地带或通风廊道等绿色空间内。

应该注意到,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第一、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功能定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外围的新城发展壮大,使第一道绿隔已经被城市建成区包裹在内,成为城市的绿色“内环”。在这种背景下,第一道绿隔的功能定位已不是“生态隔离”,而应向“游憩共享”转化。在2007年—2009年间,绿隔地区共计建设郊野公园48处。2011年,市发改委和园林局又批复11处郊野公园。“十二五”期间应积极发展郊野公园,并结合生态敏感区开展绿道规划,功能上提高游憩性和参与性,交通上提高可达性,空间上强调整体性,使绿道和郊野公园系统成为绿意融融的绿色开敞空间和百姓可以自由参与的游憩休闲空间,使第一道绿隔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环”。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总用地面积约1650 平方公里,则作为城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实施城市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建设,防止市区建设用地无限制向外扩展,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圈为目的。随着北京第一道绿隔向休闲游憩功能为主的“公园环”转化,第二道绿隔应逐步推进规划和保护工作。

总之,通过生态控制区的划定,确定城乡结合部地区需要控制的重要生态廊道和绿楔区域,严格实施绿色空间的规划建设目标,同时通过绿道、公园环等规划建设增加该地区与周边城市建成区的功能互补,对低效土地积极利用挖潜,严控生态节点实施建设,促进廊园串联空间格局的实现。

作者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责任编辑 郭隆

猜你喜欢
结合部绿地用地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育的策略
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论城乡结合部学校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研究
走进绿地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