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22大电影明星”

2012-10-31 05:57解治秀
北京观察 2012年9期
关键词:电影明星老师

文/解治秀

新中国的“22大电影明星”

文/解治秀

时光荏苒,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已经诞生五十年了。很长时间以来,在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个想法:作为晚生后辈应写一篇小文,也算心香一瓣,献给当年的22位电影明星和那些为中国电影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的前辈们。

选出自己的明星

说起当年的“22大电影明星”,首先应该想起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61年6月1日至28日,中宣部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6月8日至7月2日,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同时在北京新侨饭店举行,后来被人们称为“新侨会议”。会议期间,6月17日,周总理亲临会场与代表们谈话,调查、了解会议的情况和艺术家们的反映,收集艺术家们对改进文艺工作领导的意见。6月22日,周总理又邀请夏衍、陈荒煤、于伶、司徒慧敏、崔嵬、田方等文化部、电影局的领导,各电影制片厂的厂长、编剧、导演和演员共30余人,到中南海西花厅家中做客。周总理询问了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再次听取大家对文艺工作领导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就提高文艺创作质量问题讲了话。在谈到明星体制问题时,周总理说,现在我们的电影院里都挂着苏联电影明星照片,为什么不挂我们自己的明星照片?确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发行过一套苏联电影演员的大头照片,辅以他们的代表作品《乡村女教师》、《真正的人》、《金星英雄》等影片的剧照,并在电影院、工人俱乐部里悬挂。于是,周总理叮嘱时任文化部主管电影工作的副部长夏衍,要把我们自己的明星选出来挂上去。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反复征求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北影厂、上影厂、长影厂和八一厂四大国营电影制片厂的推选意见,经过慎重讨论,1962年4月将被推选出来的22位电影演员的名单上报文化部并获批准。就这样诞生了我们新中国的“22大电影明星”。随后,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印制22位电影演员的肖像照,统一通过电影发行放映渠道提供给全国各电影院、俱乐部等电影放映单位悬挂。从此,悬挂多年的苏联电影明星照片被我们中国自己的“22大电影明星”所取代。“22大电影明星”照片的发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当时如果谁能有一套22大明星的照片,那简直是令人羡慕得不得了,绝不亚于今天年轻人的时尚。在短短的8个月里,北京市美术公司共销售出71万余张,真可谓盛况空前。

“世上风云多变幻。”1963年12月12日和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对文艺工作两个不切实际的估计,对文艺界震动很大。根据毛泽东的这两个批示,文化部、全国文联各协会和文化部直属的文艺单位进行文艺“整风”。对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夏衍、徐光宵、徐平羽、陈荒煤,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邵荃麟,全国文联副主席阳翰笙,全国剧协主席田汉等一批文艺界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批判,并把他们相继调离了原工作岗位。原定于1964年6月24日举行的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颁奖大会也被迫取消。

在此形势下,1964年9月27日,文化部电影局发出《关于撤销影院悬挂电影演员照片的通知》。自此,在全国电影院、工人俱乐部等放映场所悬挂了两年零五个月、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在电影院的墙上消失了。

浩劫

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当年“22大电影明星”的命运,也随着党和国家的命运而变得多舛。在那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期间,他们都受到了残酷的迫害,被诬陷为“反动艺术权威”、“文艺黑线人物”、“黑干将”、“修正主义分子”、“牛鬼蛇神”被揪斗、被关“牛棚”、隔离审查、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于蓝老师受到迫害,不承认她是共产党员,说她是“黑线人物”,将她下放到北京大兴“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不幸在一次意外中脸部受伤,肌肉常常痉挛,不能再演戏了。赵丹老师被打成“叛徒”、“特务”,被非法关押长达五年之久,受尽了非人的迫害。张瑞芳老师被隔离审查长达三年,要她交待所谓“叛徒”、“特务”、“假党员”等问题,主演的影片《李双双》也被扣上“阶级斗争熄灭论”帽子而遭到批判。1965年,秦怡老师43岁的时候,她唯一的儿子金捷不幸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文革”中,她无数次地被抄家、审问、盘查,使刚刚康复的儿子精神上再次受到刺激而加重了病情。上官云珠老师不堪忍受迫害,愤力抗争于1968年11月22日跳楼自尽,年仅48岁。王丹凤老师被打成了“国民党党员”,并被诬陷为“美蒋特务”、“国际间谍”,与丈夫柳和清(上影厂摄影师)一起被拉去批斗。在这段艰难岁月中,王丹凤泰然处之,虽然苦闷压抑,但却不偏激,她每天一大早就到厂,和大家一起扫垃圾、学毛选、听训话、写交待。1968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后来被迫改行当缝纫工。当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流传香港时,影坛旧知们误以为她被处决,莫不为之悲愤难抑。王晓棠夫妇也被无端解除军籍,下放到北京怀柔林场当林工。

1959年影片《青春之歌》中谢芳饰林道静

在那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们怀着在“逆境中百折不回”的信心和勇气,据理抗争。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始终坚信我们的党和国家,始终坚信未来是美好的。

夕阳无限好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诬蔑不实之词,统统被推翻。1978年11月4日,中共上海市电影局委员会召开上海电影系统职工大会为上官云珠老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当年的“22大电影明星”又焕发了青春!尽管他们当时已经都不年轻,他们当中最年轻的当数祝希娟老师,时年也已近40岁了。他们发誓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和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于洋老师,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两届中国影协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导演,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长,为培养年轻一代演员尽心尽力、日夜操劳。如今,耄耋之年的于洋老师仍经常出席一些纪念会。于洋老师说:“我们这代人最爱说‘活一天,做一天’。尽我所能帮助青年人,做点补充性的工作,我就从心里高兴。”2010年10月16日,于洋老师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

于蓝老师,先后担任了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两届中国影协理事和第五届副主席。1981年6月,已年届六十出任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1987年3月10日改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组织领导拍摄了《红象》、《四个小伙伴》、《少年彭德怀》、《五虎将》等一大批儿童少年题材的优秀影片。后来担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名誉会长,是中国儿童国际电影节的创始人。她为中国3亿儿童少年精神文化生活呕心沥血、殚精竭虑。2009年10月16日,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

赵丹老师,先后担任三届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三届中国影协理事、一届常务理事和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我是一个演员!我是一个演员!这才是我的真正工作!”他急切地希望能扮演李白、闻一多、鲁迅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但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原本中日合拍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棋王况易山是由他来扮演的,后来也由于患病未能成行,而由孙道临老师替代。曾著有《银幕形象创造》、《地狱之门》、《赵丹书画选》。1980年10月10日,因患胰腺癌在京病逝,终年65岁。在其患病和病重期间仍关心着为之奋斗一生的电影事业,10月8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的文章,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把电影视为生命”的艺术家的最后遗言。他曾自嘲“大起大落有奇福,两度囹圄鬓发乌。酸甜苦辣极变化,地狱天堂索艺珠。”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秦怡老师,先后担任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三届中国影协理事、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2007年1月11日,著名影星、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以2.5万美元收藏了秦怡之子金捷的画作《衡山公园写生》,秦怡老师将全款捐赠给中国慈善总会。2009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地震。在赈灾捐赠晚会上,秦怡老师倾囊相助一次捐出20万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她又一次捐出3万元。秦怡老师平时生活朴素、节俭,但她一次次的善举表现出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支持,对灾区人民无限的爱心和高尚的情操。真可谓饱含深情、大爱无疆。

1960年影片《红旗谱》中崔嵬饰朱老忠

王丹凤老师,1978年在影片《失去记忆的人》中亮相。随后,与韩非、孙景路等老演员一起主演了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1980年与项一起主演了影片《玉色蝴蝶》。该片也成了王丹凤老师告别影坛的封箱之作,那一年,她已经56岁了。虽然淡出影坛,但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她深入基层,参政议政。改革开放30多年来,王丹凤从一个著名影星,成长为在上海政协和全国政协会议上频频亮相的社会活动家,一个促进友好往来的文化使者。1985年1月20日,王丹凤夫妇应邀来到华盛顿,参加美国总统里根的就职典礼。王丹凤夫妇还到加拿大温哥华探望了分别已有30多年,时年78岁的影后胡蝶老师。一见面胡蝶老师就拉住王丹凤的手,激动地说:“你知道么,你是大陆第一个来看我的朋友。”1989年,王丹凤夫妇到香港创办了“功德林上海素食馆”,居然奇迹般地大获成功。年过八旬后他们说:“年纪大了,要叶落归根。相信后来者生意会做得更好。”两人回到了上海,在故乡颐养天年。2006年5月27日,我获知王丹凤老师在上海华东医院诊病,拟就中国电影博物馆“22大电影明星”专题片采访她。当我说明采访目的后,她说,愿意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永远留下她年轻时在银幕上的形象,予以婉拒。

祝希娟老师,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影协广东分会副主席等领导职务。1983年,她抱着“去建设深圳、建电视台、拍电视剧”的美好愿望,举家南迁,去深圳创业。1984年祝希娟老师参与创建深圳电视台,并担任副台长兼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倾力执导了《北洋水师》、《特区法官》、《魂系哈军工》、《大空战》等电视剧,曾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多项大奖。1987年因在话剧《裂变》中成功地扮演女主角夏雨,荣获第二届广东艺术节表演一等奖。1998年祝希娟老师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移居美国洛杉矶。在美期间,曾在美国影片《送你送到下城外》担任主演。2006年从美国回到深圳,创建深圳祝希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08年成功地拍摄了故事片《滑向未来》,也相继在《暗算》、《大明王朝》等影视剧中扮演主要角色。对于未来,她乐观地说:“只要还有精力,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影视方面发挥余热。”

庞学勤老师,先后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长春电影制片厂党委副书记、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艺委会副主任。1985年调任珠海市文化局局长,1986年任珠海市政协副主席、珠海市人民政府顾问等职,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

金迪老师,1984年担任了故事片《大雁北飞》的编剧和主演。1987年调往深圳电视台任导演。执导了电视剧《升华》、《豪华聚餐会》和大型歌舞电视片《歌舞荧屏——深圳》。

田华老师,先后担任中国影协四届理事、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全国妇联第二届执行委员、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2009年9月,81岁的她还参加了国庆60周年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演出,大获成功。2010年10月16日,荣获了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她说:“愈近晚年愈珍惜人生的旅程, 我们多么想做改革者那弄潮的翻腾或者将肩膀化作宫殿的云梯踏上来吧,一代年轻有为的精英!”如今虽然已是84岁的高龄,田华老师还经常应邀出席各种纪念活动,以亲身的经历和宝贵的经验,激励年轻人奋发向上。她常用一副对联勉励自己:“比上很不足,比下很有余”,横批:“知足常乐”。

王晓棠老师,1975年3月,经总政治部批准,从林场归队,恢复现役回八一厂。1984年4月,自编自导,自己演唱插曲的故事片《翔》得以发行。1988年担任八一厂主管创作的副厂长,1992年任厂长,1993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在任期间,组织领导拍摄了8部15集的人民解放战争历史巨片《大进军》、《大转折》等,创造了八一厂六十年历史的第二次辉煌,艰难拼搏、成绩斐然。2001年10月,自任编剧的故事片《芬芳誓言》在第1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荣获“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编剧奖。

孙道临老师,先后担任中国影协两届理事、主席团委员、顾问,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曾出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国际电影节评委。1984年后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分别在两片中饰演男主角。2001年,以80岁高龄导演了影片《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5年已患病一年多的孙道临老师,带病到北京接受了“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的表彰。2007年12月28日,孙老师在上海病逝,终年86岁。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给王文娟老师发去唁函并敬献了花圈,表示深切悼念。

就在写作此文时,接连传来了噩耗!2012年6月26日21:38分,陈强老师在北京安贞医院仙逝,终年94岁。仅仅时隔两天,6月28日21:38分,张瑞芳老师在上海华东医院仙逝,终年94岁。两位巨星,两位94岁,两个21:38分,相隔两天,相继离世!久久的悲痛让我不能自拔!

2006年5月27日,我在张瑞芳老师位于上海淮海路的家中采访她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回顾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展望电影美好的未来,我对年轻一代的电影工作者充满希望。我只是个听话的演员而已,谈不上有多大的成就,我感谢广大观众给予我的厚爱。”张瑞芳老师的讲话依然萦绕在我耳边。

2006年9月9日,我在北京昌平回龙观陈强老师的家中采访了他。当时老人家刚刚做完刮痧治疗。他饱含深情的那句“我感谢广大观众对我的厚爱”言犹在耳。衷心地祝愿陈强老师、张瑞芳老师一路走好!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

陈强老师是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他一生中曾主演过《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魔术师的奇遇》、《海霞》、《瞧这一家子》、《父与子》等43部影片,多次在国内外获奖。陈强老师1957年在故事片《白毛女》中成功地扮演了恶霸黄世仁,影片获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奖故事片一等奖,他本人同时获个人奖。1962年因在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成功地扮演了南霸天而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2008年9月13日,荣获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

张瑞芳老师先后担任了两届全国文联委员、上海政协副主席、两届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主席。她一生拍摄了17部影片,1963年在影片《李双双》中成功地扮演爽直泼辣,快人快语的妇女队长李双双,荣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得到郭沫若的亲笔赠诗:“天衣无缝气轩昂,集体精神赖发扬,三亿神州新姐妹,人人竞学李双双。”2003年荣获第九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电影“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荣获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成就奖。2007年荣获第1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当年,张瑞芳老师在颁奖台上挥泪哽咽地说:“很多人都应该来领这个奖,可他们都已经不在了……”可今天她也驾鹤西行了!

1994年,16位电影明星的“全家福”

在我和张瑞芳老师多年的交往中,我知道她有记笔记的习惯,手中保存有包括反“右”斗争、“文革”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作笔记70余本。上海历史博物馆建立后,她将70余册笔记本和其他的资料共700余件捐献给了上海历史博物馆。2000年7月,她近乎倾其一生积蓄开办了“爱晚亭”敬老院。在说到为什么操办敬老院时,张瑞芳老师笑着说:“老人们最知心的还是同龄人,但是现在的老人们普遍缺少这样一个环境。只有老人才能理解和懂得老人的孤独。”“办敬老院不是做生意,只是想让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的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家。”我为张老晚年的义举所感动!

“22大电影明星”在中国大地上诞生32年后,1994年2月4日,广电部电影局和中国影协联合在北京表彰了当年的“22大电影明星”。当时崔嵬(1912—1979)、张平(1917—1986)、赵丹(1915—1980)、上官云珠(1920—1968)、李亚林(1931—1988)5位已经仙逝。尚健在的16位(王丹凤老师因在香港未能出席)再次欢聚一堂,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22大电影明星”的历史又一次定格在那一天!他们个个热泪盈眶,深情地接受了刻有“人民不会忘记”的金质奖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会将余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家、人民和广大的电影观众,以感谢党、国家、人民对他们的抚育、培养和厚爱。

本文图片由中国电影博物馆《影博·影响》提供

作者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办公室原主任

责任编辑 刘墨非

猜你喜欢
电影明星老师
女影星王人美:银幕内外的歌舞、演艺与健美
民国电影明星的“健美”表演研究(1931-1937)
送你一个明星的吻
老师,节日快乐!
电影与戏剧的融合与差异
电影与戏剧的融合与差异——浅谈二者时代环境下的关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