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职业教育由专业教育向通专结合之转变

2012-11-06 06:58孙长远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通识院校

孙长远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论高等职业教育由专业教育向通专结合之转变

孙长远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既是教育理念,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高职教育在课程开发上寻求新的突破,以期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专结合”作为众多课程模式的一种,近年来受到学者和专家的关注。“通专结合”有利于改进忽略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弊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人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终身学习及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育;通专结合

2009年,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39万人的49%,在校生965万人。据《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数据,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连续4年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非“211”本科毕业生的差距缩小,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生就业率提高较快。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87.4%)(见图1)。

图1 高职高专院校2007~2009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趋势图

由此可见,高职高专院校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就业率看,近几年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调查时发现,高职毕业生的转岗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薄弱、人文素质较低等现象仍然很突出。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重专业,轻基础,重技能,轻素质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善。

专业至上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人文素质薄弱,理论基础薄弱,工作适应面窄,知识能力结构单一,转岗就业适应能力差,继续学习能力不强等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高职教育“质”的思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一直在改革中求进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职教育开始从制度建设和课程改革上探索内涵发展与办学途径。课程改革主要集中于对三种课程模式的讨论,即借鉴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模式、引进国际劳动组织的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即就业技能模块集群)模式及本土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不难看出,三种模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得职业能力和养成专门技术能力,可归纳为专业至上。过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窄的专业内涵、过专的职业技能训练导致了一系列的弊端,出现了专门化、技能化、工具化的功利主义倾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也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原因分析 高职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是其自身特色所决定的,但过分的专业化,唯专业至上势必导致“专业主义”,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导致“专业主义”倾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意识层面。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专业教育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我国在发展高职教育初期基本沿用的是国内高等专科的教学模式,而高等专科教育又长期沿用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一般可称为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这里涉及管理人员和教师长期形成的教育观念与相对简单的管理方式。例如,教师认为学生选修通识课程后,专业课学时减少;管理人员则认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才是硬道理,只要就业率上去了则可按部就班地进行。

2.升格热。高职院校大部分由中等职业教育升级而成。近十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掀起“升格热”,即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将主要精力放在层次提升上,热衷于升格为普通学科型本科院校。据了解,1998~2003年,全国共有114所专科类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主要精力转移,注重层次提升,加上沿袭中等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传统,使本来就不被高职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重视的通识教育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3.规模扩张。1998年,教育部提出了“三多一改”方针,使高职教育得到了大发展。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过度扩张和扩招导致专业设置重复、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分散、经费紧张等弊端尽皆暴露,不少地方已出现高职无序竞争、资源浪费、整体办学效益低、办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问题。

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讨

“通专结合”即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妥善结合的一种方式,旨在寻求二者的均衡点与结合点。“通专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模式,是众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因此,通俗地说,高职教育领域中的通识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获得一技之长,而且具备一个健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足够的文化、社会生活常识及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培养目标的取向 2010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出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振兴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据此,高职院校要在短短的2~3年时间内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就必须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实施必要的通识教育。简单地说,所谓“通专结合”,就是强调高职教育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培养适应文化、经济、科技等各方面要求,适应专业化要求的人才;就是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变为“具有人文素质的技术劳动者”。同时,要使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精神及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育内容的取向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文化素质薄弱,过度专业化,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进行通识教育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融合原则。“通”不是最终目的,“专”才是最终目的。只“通”不“专”或只“专”不“通”,都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发展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和减法,而是应全面融合。只有将“通”与“专”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因地制宜原则。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开设课程。三是注重特色互补原则。例如,文史哲类院校可倾向科学常识(主要指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天文常识、地理常识、物理常识、化学常识、生物常识等),理工科类院校可倾向人文常识(主要指人文科学方面内容,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常识、文学欣赏常识、哲学常识等)。四是与时俱进原则。要切合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总之,要围绕人才培养的原则和目标进行通识教育内容的取舍,结合高职教育学制较短的实际,突出核心,切忌“拼盘式”、“多而杂”。

路径分析 摆脱狭隘的专业教育,实施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关键因素是师资力量和课程实施。笔者拟从观念层面、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实施三方面阐述高职教育实施通专结合的路径。

1.观念是前提。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高职院校应改变过去培养简单的高等技术工人的观念,一味地将人当做工具培养的长期后果,只能导致人的“新片面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用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工人的技能不断提升,科技研发和项目开展需要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人。另外,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价值观也尤为重要,可以避免“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悲剧。为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以往只注重技能训练的专业教育的方式,转向注重人的心智、情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实施通专结合不仅仅是要更新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更要体现学校教育观念的创新。只有将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首先理解成一种教育理念,才能将通识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

2.师资是关键。实施通专结合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国内高职院校担任通识教育的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进一步增加和提升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高职院校历来注重专业教育,教师精于本专业的教学,不愿从事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与教学;二是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长期形成的专业化思想,一时难以改变,直接影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三是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专门管理机构,通识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处于分散状态。因此,当务之急是各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学校应成立“通识教育中心”、“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使教师有章可循,从而调动教师参与通识教育实施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与其他院校及社会的交流与协作,多管齐下,建设一支专、兼、聘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3.课程是保证。高职院校实施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要求。这些区别具体体现在课程的组织与开设门类应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环节配置等方面。另外,应明确重视通识教育,不是要削弱专业教育。

综上所述,对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建议如下: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要在课程内容取向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区域差异确定科学均衡的通识教育内容,突出核心。“多而杂”、“拼盘式”的结果使学生学到的通识知识很难整合,会淡化通识教育的功能,从而背离通识教育的真谛。其次,要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以广东省顺德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建设的“通识必修课、通识限选课、通识任选课”的三维课程体系与结构,被潘懋元教授誉为“人文高职”的典范。再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独立判断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个性等都能得到有效融合,不仅可加深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而且可增加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的机会。

[1]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2]匡英,石伟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J].教育研究,2009,(5).

[3]戴井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分析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5).

[4]陈宝华,陈朝萌.高职院校“升格热”背后的政策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06,(7).

[5]周艳琳.高职院校“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S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祝家麟,陈德敏.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7]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G712

A

1672-5727(2012)01-0026-02

孙长远(1983—),男,山东滕州人,曲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技能型通识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