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汾城市风貌的规划思考

2012-11-06 02:36
山西建筑 2012年33期
关键词:临汾临汾市风貌

刘 泳

(临汾市规划局,山西临汾 04100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在强调功能、质量的同时,忽视了城市风貌的挖掘、保护和培育。“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成为社会各界对当前许多城市规划建设的抨击重点,城市风貌雷同,缺乏特色成为普遍现象。临汾市也正在这场城市风貌危机中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如何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地域特征得以在城市中延续、发展,从而塑造美的城市风貌。作为一名富有强烈责任心的规划工作者,这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1 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是指人们在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审美意象。“风”是对城市非物化系统的概况,是节日风俗、城市风采、戏曲、秧歌等软质方面的表现;“貌”则是对城市总体环境物化系统的概括,是街道、建筑、山体、河流等城市的无形空间和有形形体硬质方面的表现,是“风”的载体,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

由此可见城市风貌既反映出城市实体的景物形态,又涵括出审美主体(人)的审美感观。

美好的城市特色风貌,既有令人赏心悦目、给人深刻印象的城市景观,又有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反映出城市的蓬勃生机和活力;美好的特色城市风貌,既是城市空间环境的全方位艺术创造,又尊重人的社会生活习俗,尊重人文历史积淀的地域文化,使人有私密感、邻里感、亲切感、乡土感和繁荣感,让人由衷自豪地说:“这里就是我的家园!”

2 临汾市城市风貌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堕距

文化堕距(culture lag)理论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W·F·威廉·奥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会变迁》一书中率先提出。该理论认为,由于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遇外界情况发生变迁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却不是一致的,有的变化要快一些,有的部分则变化要慢一些,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衍生出各方面社会问题;他通过深入地研究发现,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往往是不同步的,物质文化的变迁总要“快半拍”,于是就会产生出差距。

如果我们用文化堕距理论来细致分析当前临汾市城市风貌的现状,不难看出这种堕距现象不仅存在,而且既严重又普遍。近年来,城市在快速的集聚发展过程中,各种产业、基础设施在城市中大量兴建,临汾市新区建设、老城更新改造不断进行,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从硬件改善上可以说实现了突飞猛进,但作为城市风貌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建设方面尤其是针对地域性文化的建设层面却没有能够获得同步发展,具体的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空间里缺乏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支撑,显示出一定层面的急躁和肤浅。可以说,我们在城市风貌塑造的过程中,客观出现了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的相对滞后,物质形态文化同时“一枝独秀”的局面。可以说“我们是无所不有,同时我们也是一无所有”。所以如果没有了作为核心价值的精神理念、历史底蕴、制度规范等“软性”的地域文化来支撑,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城市风貌将荡然无存。

临汾市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作为行政建制,曾4次在此建都,第一次是帝尧建都(距今4000多年),第二次是韩国建都(公元前415年~公元前375年),第三次是西魏建都(公元前206年),第四次则是匈奴人建立的后汉都城(公元309年~公元319年)。在历史上先后有平阳城、高粱城、白马城、卧牛城等名称。

今临汾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始于古白马城,古城城垣奠基于北魏(公元428年),历经多次复建重修;到隋唐时继续修整加固,在城墙四隅各埋一具铁卧牛,故又称卧牛城;自宋政和年间至清代,平阳府治皆在临汾城(见图1,图2)。

图1 古称白马城的乔李村明代西城门

临汾古城按性质功能,以十字街划分为四大区,街道框架明确,主次分明。钟楼、鼓楼遥相呼应,城隍庙、府文庙、府武庙依次分布,天庆观、南禅寺分居南北,民宅独具特色,对我国城市发展研究有重要价值。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迅速,古城风貌所剩无几,仅存基本肌理。从图3~图5中可以看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古城的风貌被破坏的越来越模糊。由于物质文化的迅速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建筑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水泥方盒子。

2.2 美学匮乏

从严谨的规划角度来看,城市整体建设缺乏美学构筑,城市空间中到处都呈现出一种工业化的驳杂景象,人的地位受到威胁、人的积极情感得不到发展,相反却感到某种压抑,对人的审美情调的排斥与摧残,忽视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在工业和城市发展中,加剧了原本脆弱的景观环境破坏,这样的城市建设彰显出人们缺乏美学的追求,特有的形象和气质正在一步步被破坏,城市品质逐渐下降。

图2 明代临汾东城门

图3 残余古城墙

图4 民居特色

图5 鼓楼地区的现代建筑

开发商为了商业利益而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管理者为了追求“现代化”和快速城市化,仅仅满足于城市局部地区表面的修饰和美化,缺少整个城市艺术布局的控制和办法;城市特色逐渐消逝,风貌个性不断弱化,出现了大批量“现代化”的建筑、大量雷同的环境让人们不知所处何地,缺乏归属感,人们在城市美的审美价值观中逐渐迷失了方向。

让我们从规划角度细细反思,临汾市在一些重要城市风貌展示区中缺乏一定的美学控制。

2.2.1 尧庙地区

1)主体建筑不突出,两侧建筑喧宾夺主。该组团中的重点建筑和中心建筑应为位于尧庙广场尽端的华门,但广场左侧形式多样、色彩浓重的经典古建筑夺了华门的彩头,在很小的空间内为我们展示了“故宫天安门”“天坛祈年殿”等中国古建筑的经典之作,但在这些建筑中,没有主次、重点的区分。中国古典建筑尊崇的礼制思想中一再强调的等级、尊卑、主从在此没有体现,虽模仿了其形,却演不出其势。

2)建筑空间缺乏过渡。中国古建筑的经典之作的展示,忽略了通过建筑、绿化等周围环境的烘托,没有了大量等级、体量、色彩略逊于它们的建筑的陪衬和过渡,而是将经典堆积于此,建筑群的整体形象受到严重的破坏。

3)色彩缺乏协调。主体建筑与辅助建筑之间的色彩协调,如广场主体建筑的色彩——红色墙体与灰瓦的搭配远敌不过广场周边建筑群红墙琉璃瓦的色彩搭配。建筑与广场设施之间的色彩协调,位于广场主轴线两侧的广场灯柱运用了比广场主体建筑主色彩度还要高的红色,浓重的色彩使它一跃成为广场的焦点,打破了广场的和谐;尧庙围墙外的蓝色灯柱与红色的围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行道铺装的色彩协调,广场人行道红色、蓝色铺砖的搭配过于艳丽,不适合在这种历史文化氛围浓重的区域使用。

2.2.2 旧城区

1)新老建筑之间缺乏过渡。旧城区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如:平阳鼓楼、铁佛寺、文庙、古城墙、仿古牌坊等,历史文化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我们要高度注重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但历史文化建筑的处境不容乐观,它们大都被大量新建筑簇拥着,新建筑的体量给老建筑极大的压迫感。新建筑与老建筑之间以突变的形式交接,新建筑没有在体量、符号、材料、尺度上呼应老建筑。

2)历史文化建筑之间视线走廊不通畅。平阳鼓楼与铁佛寺周边的建筑高度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使平阳鼓楼与铁佛寺之间的视线走廊中断。

2.3 符号紊乱

当今社会,形象包装、媒体膨胀、视觉符号的泛滥,这一切构成了我们城市多样而杂乱的图景。符号的如此丰富达到了非常过剩的水平,空间中每个人都超负荷地享受符号的成果,放纵地、不拘章法地创造或滥造现代文化,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地挥洒符号,标新立异地构建出新话语。大量的方式盒子、罗马柱式、白色瓷砖……冲蚀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摩天楼、大块头散布于城市之中欲与群山争高下;一样标识风格的快餐店、连锁超市、西餐厅和玻璃幕墙装饰的办公楼,成为城市新形象的象征。由于主导文化和风格的不明确,造成各种符号紊乱,符号的泛滥过剩而造成了意义的匮乏,而具有当地地域文化意义的符号在这场紊乱中逐渐消逝,地位由此在人们心目中急剧下降,它的神圣性、权威性遭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地方景观文化失落,故此城市风貌不可避免地逐渐走向平庸化、低俗化。

当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经意识到符号尤其是传统层面符号对于巩固地域性文化地位的重要性,这方面同样在临汾城市风貌中显现出来。虽然设计师们找寻本土化设计方向的出发点是积极的,但是也注定了其挫折、误区和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通常表现出来为符号的片断使用、时空混乱、流于形式和使用手段匮乏等。

临汾市老区的建筑使用了很多地域建筑符号,如楼房屋面建筑上架起了六角蹿尖的亭子,但由于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控制建筑各部分间比例尺度和建筑材料、建筑细部的处理,造成建筑整体形象不佳,如:山西师大校园建筑屋面多次使用了穹顶符号,但在平阳鼓楼与铁佛寺之间的视线走廊使用穹顶符号明显不合适(见图6,图7)。

图6 鼓楼地区的“马头墙”

图7 六角蹿尖的亭子

3 近年来临汾市城市风貌的变化

城市风貌塑造的好坏取决于其塑造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和有效。近年来临汾市通过一些措施使城市风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以文化为导向,在规划的引导下,取得了许多优美的城市空间。

3.1 以尧文化为代表打造滨河公共空间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而在山西省的众多城市中,汾河穿城而过的地级市只有临汾和太原。汾河是临汾城镇发展重要的自然和文化依托,也是宝贵的生态景观资源。

2009年5月,临汾市委、市政府启动汾河城区段生态治理工程,集生态、经济、民生、景观等多重效益于一体。工程范围北起屯里大桥,南至尧庙,东西至滨河东西路,南北长约11.2 km,东西宽约0.95 km,规划面积10.6 km2。通过两年的打造,2011年5月1日对外开放,打造出一幅“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城市新形象。通过对汾河环境的综合整治,水面增加了157.7 ha,由原来的110.1 ha 增加到 267.8 ha;增加绿地 335.6 ha,由原来的 249.6 ha增加到585.2 ha。另外,建成后的汾河生态区形成清水水面和大片绿地每日可减少废气269.0 t,释放氧气196.0 t,消耗二氧化硫538 kg,吸收粉尘50 t。工程建成后,不但能达到提高汾河水质,扩充城市绿肺,提升人居环境的目标,还能打造一处滨水旅游景区,更有“临汾客厅、城市绿肺”之美称(见图8)。

图8 汾河公园实景照

汾河公园以帝尧文化为代表,结合中国古典山水园林造园手法,每个景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元素,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临汾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在九州广场这一景点得到了集中体现。尧当初在临汾建都(那时临汾称为平阳),不只是开挖了水井,还钦定历法,敬授民时。这样一来结束了广种薄收和有种无收的年代,农耕文明大为发展。由此各部落和部落联盟跨跃为地方性的国家,平阳周边万国林立,被称为万国林立的国中之国。国中之国简称中国。这虽然只是地理格局的称谓,却也标志着国家雏形的出现。此时洪水泛滥,尧命令大禹治水,洪水退后划定九州,从此启用了行政格局的管理模式。九州广场的落成,让远去的历史鲜活到了当代。人们上九级台阶,再上九级台阶就到了九州广场。九州广场是由九聚合成的。地下铺的条石长90 cm,前面的大树是9棵,分别代表最早的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在这里迈步,身心犹如穿越历史隧道,回到了上古时期,感受着先祖开启的文明华光。

汾河公园的成功打造,根本在于临汾市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过去的汾河,黑灰的水流喘息挣扎,随时都有断流亡故的可能。刺鼻的臭味散发出来,偶尔过路的人不得不掩着鼻子加快脚步。荒草疯长,不见飞鸟,却有毒蛇在水草间窜过……如今人们不得不为这条河而赞叹。

3.2 以本土符号为创新打造城市名片

近年来,以文化为创新,通过各种文化符号的形式在城市中展现,城市风貌出现了质的提升,城市名片不断涌现。比如:以非物质文化元素为创新成功打造出的锣鼓大桥、脸谱大桥;以临汾历史文化为演绎,在国内首家以古城文化为主题打造的古城公园;集山西民居文化、雕塑、书法文化为一体打造出的形式多样的临汾公厕(见图9~图14)。

图9 锣鼓大桥

图10 脸谱大桥

图11 古城公园

图12 明清风格公厕

图13 墨镜“公厕”

图14 集雕塑、书法对联为一体的公厕

4 以规划为灵魂,对临汾城市风貌重新塑造的建议

4.1 适度集权保障

综上所述,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拥有的公共性资源,其构成包含有诸多的审美成分,而审美层次却因人而异,不同阶层的人群具有不同水平审美倾向,加之各种文化相互混杂交织,不经约束的必然结果是特色消逝、缺乏美的城市风貌。因此城市风貌的塑造必须依靠适度的集权来保障,有效引导城市形成基于本土文化为背景、稳定的审美习惯。从中外城市风貌塑造的历史上来看,豪斯曼的巴黎改造、博洛尼亚的红色外墙、广州市近代的骑楼,都使城市具有了美的风貌。21世纪以来西安市各条街道的街景整治,也取得了良好的美学效果,对于临汾市来说在这一点上显得尤为重要,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而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必将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沉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4.2 建立本土符号学体系

当今时代,在临汾市的城市风貌塑造中,已经在成功运用着各种地域文化符号,有代表当地特色的锣鼓符号,有从历史建筑中提取的细节符号,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加工变形的多元符号,但这些符号缺乏必要的系统构建和魂魄的统一,尚处于游离和漂浮状态,也仅仅是在建筑中得以体现。笔者认为,临汾本土符号学体系的构建应该是以具有当地特色的尧文化、黄土文化为魂,由大及小的各种符号元素,体现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从点、线、面到网络化,最终形成一种“场”,产生一种势不可破的文化力。

4.3 建立本土城市美学体系

由于临汾市在晋南乃至中国山西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其发展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规划建设历史演变出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临汾市迫切需要建立系统、严谨的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城市美学体系。针对这一层面,人们还缺乏对城市独特审美规律的重视,盲目地沿用其他文化地区的规划模式,人为地抹杀了当地地域文化之美。城市美学体系全方面地建立健全,能够为临汾城市风貌塑造提供全方位科学的美学指导,使临汾市的规划建设成为更高层面积极主动的文化审美创造活动。

全球化虽不可避免,但城市雷同可以改变。事实上,这种改变已经在润物细无声地悄然进行着,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城市风貌的重要性,并开始了大量的城市风貌研究与实践。对于临汾市说,目前正处于一个绝佳的机会期:全球化尚未波及深远;经济发展日渐强劲;地域文化的主体性逐渐显现。本论文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针对临汾这样的具有多元文化历史的城市而进行的一次深入规划思考。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马武定.城市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

[3]张继刚.城市风貌的评价与管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4]任冬冬.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中的体现[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猜你喜欢
临汾临汾市风貌
临汾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临汾清廉地图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开通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临汾市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的住房改造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