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C复合材料烧蚀机理和通用计算模型研究

2012-11-08 06:18国义军桂业伟童福林代光月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流率惰性边界层

国义军,桂业伟,童福林,代光月,曾 磊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 绵阳621000)

0 引 言

早期战略弹头采用烧蚀防热方案,而临近空间飞行器头部为了保持长时间飞行的气动外形不变,拟采用C/SiC等新型耐高温复合材料作为防热材料。那么这种新型防热材料到底耐不耐烧蚀呢?国内对此还没有进行系统研究。

C/SiC复合材料是由高强度的碳纤维增强SiC基体而成的,其中C和SiC可以有不同的混和比。但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是针对SiC基体材料的,对C/SiC复合材料研究的很少。基体SiC根据制备方法不同可分为单晶SiC、化学蒸汽沉积SiC(CVD-SiC)、烧结SiC和热压SiC等,依据晶体结构大致可分为α-SiC和β-SiC两类[1]。晶体SiC的氧化行为具有方向性[2],材料中是否含有杂质对氧化速率也有很大影响[3]。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在温度低于2600℃情况下,SiC的烧蚀取决于氧的分压、表面温度和材料微观结构及成份,可能出现活性氧化和惰性氧化两种破坏机理[4-5]。在低压高温时,呈活性氧化,裸露的SiC与氧气直接反应生成气态产物SiO和CO,反应可能为扩散控制、反应速度控制或混合控制。逐渐增加氧浓度(或分压),在某一状态下,将生成SiO2抗氧化膜,抗氧化膜的存在阻止了氧气直接与表面材料的反应,氧气必须通过扩散穿过抗氧化膜才能到达SiC表面发生氧化反应,这一氧化过程称为惰性氧化。

研究表明,惰性氧化速率主要受控于氧在SiO2抗氧化膜中的扩散,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SiO2具有不同的氧扩散机理。(1)温度较低时,SiO2为非晶态结构,高温时呈多晶态结构,结晶态的出现使氧的扩散显著变慢。(2)在不同温度下,氧气在氧化膜中以不同的形态扩散,温度较低时以分子形态扩散,中等温度以原子形态扩散,温度较高时以离子形式存在。氧气在SiO2层中以分子还是离子形式扩散对反应也有很大影响。(3)SiC氧化反应生成SiO2的同时,还伴随生成CO,与氧扩散方向相反,CO穿过氧化膜由内向外扩散。有关试验表明,CO在SiO2层中的扩散比O2的扩散要快。但对碳纤维增强SiC而言,多余的C将使CO很快聚积,并在SiO2层中产生大量气泡,形成泡沫状液体层,而大的气泡破裂后会使部分SiC基体材料裸露出来,从而加快烧蚀[6]。(4)大量研究表明,抗氧化膜厚度随时间变化遵循线性-抛物型规律[9]。

实验结果表明,惰性氧化与活性氧化速率相差几个数量级[4],后者远大于前者。对防热而言,当然希望表面形成SiO2抗氧化膜,但如果PO2逐渐减小,当SiO2蒸发速率大于氧向抗氧化膜中的扩散速率时,抗氧化膜会消失,SiC将裸露出来,转化为活性氧化,烧蚀量会急剧增大。

由于SiC具有许多优良耐高温性能,特别是会出现惰性氧化,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对其活性氧化和惰性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以Wagner[7]的著名文章为起点,在此后的数十年间,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已经对这类材料的氧化行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4]。近年来,国内也开展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8]。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仍不断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5]。但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是针对SiC基体材料的,对C/SiC复合材料研究的很少。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适合于C、Si、SiC和C/SiC(其中C和SiC可有不同混和比)四种材料烧蚀计算的通用物理数学模型。

1 C/SiC烧蚀计算模型

1.1 活性氧化

在高温低压情况下,C/SiC材料表面会发生如下氧化反应

设C/SiC中C组元的质量分数为FC,SiC的质量分数为FSiC,则碳元素和硅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C=FC+FSiCMC/MSiC,fSi=FSiCMSi/MSiC。根据反应方程得质量流率关系

根据边界层扩散方程

得各组元浓度

1)假设扩散控制,则

若FC=0,FSiC=1,即纯SiC,无C,则Bw=0.29;若FC=1,FSiC=0,纯C,无SiC,则Bw=0.174;对纯Si,无C,则Bw=0.406。图1给出了 C/SiC复合材料中硅元素的含量对无量纲烧蚀速率的影响。

图1 C/SiC中硅元素的含量对无量纲烧蚀速率的影响Fig.1 The effect of fSion ablation rate Bw

2)假设为反应控制,即反应(1)和(2)都达到平衡

这里,AC和ASiC表征C和SiC共享燃烧表面,各凝相组元与O2接触面大小与材料表面的摩尔数有关,因此AC+ASiC=1。以上(5)~(8)、(10)和(11)六个方程构成的方程组,补充分压和浓度关系式后,求解六个变 量CO2,w、CN2,w、CCO,w、CSiO,w、Bw、ASiC,采 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求解。

1.2 活性氧化→惰性氧化转化条件

随着氧分压增加,在反应面上可能出现SiO2(l),活性氧化向惰性氧化的转化条件由以下平衡反应确定

平衡常数

由边界层扩散至C/SiC表面的氧气流率为

其中JO2为氧分子摩尔流率,和分别为边界层外缘和C/SiC表面氧的分压,DO2为氧在边界层中的扩散系数,δO2为氧边界层厚度。

反应产物SiO和CO的摩尔流率为

根据质量流率关系式(3)得

若FC=0,即纯SiC,则JSiO=JCO=JO2。考虑到表面氧的分压很小,边界层外缘SiO和CO分压很小,及(δSiO/δO2)=(DSiO/DO2)1/2,(δCO/δO2)=(DCO/DO2)1/2,则由(13)~(17)式得

其中扩散系数可根据Chapman-Enskog理论计算。由此可求得不同温度下活性→惰性氧化转化分压(对纯SiC见图2)。图3进一步给出了FSiC对活性氧化向惰性氧化转化条件的影响。

1.3 惰性氧化

惰性氧化是指在C/SiC表面形成一层SiO2保护膜,氧气必须通过扩散穿过氧化膜才能到达C/SiC并与之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惰性氧化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氧气通过边界层扩散至SiO2表面并溶解;

2)氧气扩散穿过SiO2液体层到达SiO2-C/SiC交界面;

3)在SiO2-C/SiC交界面上,氧气与C/SiC发生化学反应生成SiO2和CO,使氧化膜厚度增加;

4)反应产物CO穿过SiO2氧化膜向外扩散;

5)在氧化膜外表面发生蒸发反应,SiO2分解为SiO和 O2,即

使氧化膜变薄。

Deal和Grove最先研究了纯Si生成SiO2氧化膜中氧的扩散问题,这里将其进一步推广到C/SiC复合材料。根据质量流率关系式得

生成SiO2层厚度由下式决定

对于纯SiC(即FSiC=1),则γ=2/3;对于纯C(即FC=1),γ=0;对于纯Si,γ=1。这样就将C、Si、SiC、C/SiC四种材料的公式统一起来了,而且C/SiC中的C和SiC可以有不同的混和比。

根据Fick定律,通过积分得氧化膜中氧的浓度为

其中D为氧在SiO2中的扩散系数,H为亨利常数,kO2为C/SiC氧化反应的速率常数,Ci为O2在SiO2-C/SiC交界面的浓度,PO2,w为氧在壁面的分压。

将(24)代入(22)式积分得

此即为著名的线性——抛物型厚度模型。文献中给出了许多关于B和B/A的关联公式,但所有的关联公式都是关于Si和SiC的,没有见到针对C/SiC的。根据本文的推导,BC/SiC=(3γ/2)BSiC=γBSi,这样利用Si或SiC的系数,就可以获得C/SiC的相应系数。对纯SiC:

图4给出了FSiC和温度对抛物速率常数B和线性速率常数B/A的影响。这里考虑了晶态结构对氧扩散的影响。图5给出了FSiC=0.1和FSiC=1时不同温度下氧化膜厚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1.4 惰性氧化→活性氧化转化条件

当氧的压力逐渐减小至SiO2分解反应平衡压力时,将发生惰性氧化向活性氧化的转变

平衡条件

通过边界层扩散至表面的流率为

表面SiO2分解产生的氧气流率

因此

因为δSiO/δO2=(DSiO/DO2)1/2,所以有

其中可由SiO2蒸汽压方程求得。图2给出了惰性向活性氧化的转化条件计算结果。

2 初步计算结果

图6给出了某飞行器驻点烧蚀量沿弹道变化情况,其中黑色实线为C/C材料计算结果,红色虚线为采用C/SiC材料计算结果。这里假设C/SiC复合材料中SiC质量分数占60%,其余40%为C。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用C/SiC复合材料可使驻点烧蚀量降低一半左右。

图6 驻点烧蚀量沿弹道变化Fig.6 Stagnation recessions during reentry

图7给出了驻点氧分压沿弹道随时间变化情况(黑色实线),蓝色双点画线为活性氧化向惰性氧化转化时应达到的压力条件,绿色虚线为惰性氧化向活性氧化转化时应达到的压力条件。红色虚线代表反应模型沿弹道变化情况,其中k=1表示活性氧化,k=2表示惰性氧化。可以看出,假设刚开始再入时为活性氧化,很快就转变为惰性氧化。t=12s时,由惰性氧化转化为活性氧化,烧蚀量迅速增大。落地前,随着壁温降低,又从活性氧化转变为惰性氧化。

图7 驻点氧分压和反应模型沿弹道变化Fig.7 Partial pressure of O2and transition during reentry

3 结 论

本文研究了C/SiC复合材料烧蚀机理,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C/SiC的烧蚀取决于氧的分压、表面温度和材料晶态结构及成份,可能出现活性氧化和惰性氧化两种破坏机理。在低压高温时,易呈活性氧化;高压低温时易发生惰性氧化。

(2)C、Si、SiC和C/SiC四种材料烧蚀可以用统一的模型描述,而且可以通过简单关系式,利用Si或SiC的相关参数,获得C/SiC复合材料的相应参数。

(3)SiC材料之所以耐烧蚀,不是因为材料本身有多么好的抗烧蚀性能,而是因为材料受热后发生氧化,在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使烧蚀速度大幅下降。因此,这一类材料也是通过烧蚀来达到低烧蚀和非烧蚀目的。

[1]STERN K H.Oxidation of silicon,silicon carbide(SiC)and silicon nitride[Si3N4][R].ADA 168886,1986.

[2]RAMBERG C E,CRUCIAM G,SPEAR K E,et al.Passice-oxidation kinerics of high-purity silicon carbide from 800°to 1100℃[J].J.Am.Ceram.Soc.,1996,79(11):2897_2911.

[3]OPILA E J,JACOBSON N S.Corrosion of ceramic materials[R].N20000004900,2000.

[4]NARUSHIMA T,GOTO T,HIRAI T,et al.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silicon carbide and silicon nitride[J].Mat.Trans.JIM,1997,38(10):821-835.

[5]JACOBSON ,N.S,LEE,K.N.,Performance of ceramics in severe encirinments[R].N200500606,2005.

[6]HALD H,ULLMANN T.Reentry flight and ground testing experience with hot structures of C/C-SiC material[R].AIAA 2003-1667,2003.

[7]WAGNER C.Passiity during the oxidation of silicon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J].J.Appl.Phys.,1958,29(9):1295-1297.

[8]张杰,魏鑫,郑力铭,等.C/SiC复合材料在空气中的氧化烧蚀[J].推进技术,2008,29(4)488-493.

[9]DEAL B E,GROVE A S.General relationship for the thermal oxidation of silicon[J].J.Appl.Phys.,1965,36(12):3770-3778.

猜你喜欢
流率惰性边界层
一维摄动边界层在优化网格的一致收敛多尺度有限元计算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信号交叉口上游公交站点对饱和流率影响分析
带交换和跳跃的一维双向自驱动系统的仿真研究
基于压力速度耦合算法的PEMFC电堆空气分布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磁云边界层中的复合重联喷流观测分析
基于HIFiRE-2超燃发动机内流道的激波边界层干扰分析
磁云边界层中的重联慢激波观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