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酒事

2012-11-09 03:42亦夫
小品文选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辈分二爷堂弟

亦夫

位于西北乡下的老家是一个民风淳朴、古意盎然的村落。全村皆吕,无一杂姓。且被错综复杂的门族关系相互缠结,俨然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现在我已经离家二十余载,那里早就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生活。但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永远是一条土街、两排泥房。夏日村后的树林间蝉声一片,春夜庄前的陂塘边蛙鸣阵阵。村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朴素单一却也安详从容。

除去年节,村里难得的热闹便是为数不多的红白喜事。每逢这样的日子,主家便杀猪宰羊,摆起规模盛大的村宴招待乡邻。故乡虽地处以豪放直爽见称的西北,却并无嗜饮之风。但无酒不成宴,此时的桌上自然也摆起了酒壶酒盅。

村人坐席,不按年龄而论辈分。我家在村中辈分颇高,故我一介鼻涕小儿,竟也被大人甚至花白胡须的老者称为三叔或二爷。虽系长辈,却没有人真拿你当根葱。桌上的大人们不停地给老者挑肉拣丸子地布菜,斟满酒却不敬老者,而是端给我道:“二爷,满桌你年龄最小,辈分却最大,只好敬你了。”我一个早就习惯被冷落的毛头小子,忽然被抬在人前,自然是受宠若惊,哪里还顾得酒是辣是甜,双手激动得哆嗦着接过酒盅,仰脖灌下。满桌大人见状都喝起彩来,纷纷夸赞道:“二爷爽快,再来一盅。”……

后来我才明白,那不叫喝彩,而是起哄。起哄的结果,往往是一年难得的几次村宴上,我等几个涉世未深的莽撞青少,没沾上一两口荤腥,却被一帮老江湖们灌得东倒西歪,洋相出尽。更惨的是那些已经结过婚的年轻男人,酒后失去了抵抗力,往往被同族上了年纪的老嫂子们一拥而上,扒掉裤子,捂着羞处踉踉跄跄地东逃西窜,成了乡宴上令人喷饭的一桩娱乐。

在那些狂欢的日子里,这样的不雅甚至失态不会被视为丢人现眼,往往会在善意的挖苦中被宽容。记得我上初一的一个冬天,在酒桌上被灌多了当地的烧酒,浑身燥热,竟和别人逞能打赌,一身棉衣棉裤地跳进结了一层薄冰的涝池……这样疯狂的举动在平时是想也不敢去想的,而在这满村狂欢的喜庆气氛中,我只是被父母象征性地责骂了几句。本该挨揍罚跪的过错,就这样被一带而过了。

我已经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与酒结缘的。来日本的六七年前,在北京的朋友圈子中,我的标签已经鲜明地成为了酒鬼。无论春夏秋冬,暮色的北京城中,总能看到我穿东城到西城、由南环往北环去赶酒场的匆忙身影。

我的朋友三教九流,武的文的、鸿儒白丁,几乎做什么的都有。现在回头想想他们的共同点,虽不能说皆为嗜饮之辈,但性格上多多少少都有些酒的气质:往好里说,是热烈奔放,自由不羁,率真磊落,正气凛然。往坏里讲,则是任性无忌,狂放妄为,口无遮拦,不计后果……人常说酒肉朋友难持久,我却颇不以为然。正因为没有利益目标,甚至找不到聚饮的理由,大家无拘无束,天性流露,反倒成全了一宗宗不用刻意维持的淡然而纯粹的交情。

去年归国,老家门子的一个堂弟结婚。我禁不住记忆中乡宴那份快乐的诱惑,特意大老远赶去乡下参加了他的婚礼。离家二十余年,当年的许多老人都已故去,而穿开裆裤的小儿已做了父亲。旧街老房早就荡然无存,到处都是抹了刺眼白灰的二层砖楼。堂弟在阔大的院子中摆了十数桌。依旧是肉肥菜绿的流水大筵,依旧是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依旧是三叔二爷的论资排辈,但我端坐席面,却没有了儿时的那份自在、那份亲切。同席的低辈分者无论年龄大小,沒有人给我倒酒,而是频频往我的盘子里布菜,态度谦恭客气却充满陌生。甚至当我提议大家共饮一杯时,当新郎的堂弟居然抽空走过来,俯在我耳边说:“表示表示就行了,你不比农村人。”……不是因为辈分偏高、也不是因为人已中年而赢得了尊重,在城市里总被认为是乡下人的我,这一刻却被乡亲们认做了城里人,认做了一个已经远离了这片土地的局外汉甚至陌者。

那天我悄然起身离开时,这场乡村盛宴正值高潮。站在村前的涝池旁,望着满眼簇新的砖楼,听着村人们吆三喝五的划拳声和笑闹,几乎没有喝酒的我忽然一阵恍惚,对于故乡和童年那曾熟悉不过的记忆,在一瞬间竟变得模糊和陌生了起来……

选自《北京青年报》

猜你喜欢
辈分二爷堂弟
调皮的堂弟
字辈——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奇怪的辈分
方言趣事
辈分
兄弟缘分
小小机灵鬼
我的聋哑堂弟
杀猪二爷
李浩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