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储层内夹层浅析

2012-11-10 02:06刘忠保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心滩流河辫状河

吴 越,刘忠保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林常梅 (中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

和清堂,韩 炜 (中国地质总局三局地质勘探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碎屑岩储层内夹层浅析

吴 越,刘忠保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林常梅 (中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

和清堂,韩 炜 (中国地质总局三局地质勘探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储层内部夹层对油水运动具有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需要对储层进行精细解剖,确定夹层类型、成因以及分布,为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析及预测打下坚实地质基础。着重对河流相储层中曲流河点坝内夹层、辫状河心滩坝落淤层夹层进行描述,阐述其形成机理、识别方法及剩余油挖潜措施,以期为油田开发后期储层精细表征以及剩余油预测提供参考。

夹层;剩余油;曲流河点坝;辫状河心滩坝

夹层是指在砂岩层内所分布的相对非渗透层,其不能有效阻止或控制流体的运动,一般厚度只有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延伸比较小,稳定性比较差,也称为遮挡层或阻渗层[1]。不同类型夹层的成因、特点和分布有较大差异,其对油水运动的控制也有所不同[2]。为此,笔者对河流相中的夹层成因、识别方法及剩余油挖潜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油田开发后期储层精细表征以及剩余油预测提供参考。

1 曲流河中的夹层

1.1曲流河夹层的成因

图1 曲流河半连通体示意图

曲流河夹层主要指曲流河点坝内的泥质侧积层。曲流河点坝为凸岸侧向加积成因,在曲流河流动过程中,河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形成的[3]。由于活动河道水流的作用,点坝中的泥质侧积层一般只发育于点坝的中上部, 从而形成曲流河点坝下部连通、中上部不连通的“半连通体”(见图1)。

1.2夹层的识别

曲流河夹层发育在点坝中,点坝的形态、规模控制了夹层的空间分布,故点坝的识别对于夹层的识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点坝的识别特征比较明显,主要包括沉积层序上的正韵律、砂体厚度大以及紧邻废弃河道分布3个方面。

曲流河河道内部砂体内的夹层分为泥质、钙质和物性夹层3种类型,其中点坝内部的泥质侧积层分布最多,分布形式及产状比较复杂。根据取心井的岩心,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能够较容易地识别夹层。因此,应用岩心标定测井并建立夹层的测井识别划分标志,是预测井内、井间夹层分布的较好方法。

1.3曲流河夹层中剩余油挖潜措施

针对曲流河夹层中剩余油挖潜可采取如下措施:①由于夹层的中上部容易形成剩余油,可利用斜交夹层部署水平井挖潜。②曲流河中一些稳定分布的夹层容易形成剩余油,可采用补孔措施挖潜。③通过细分注水控制无效循环,从而提高采收率。④通过层内细分堵水措施来实现厚油层内控水挖潜。

2 辫状河中的夹层

2.1辫状河中夹层的成因

辫状河中的夹层主要指心滩坝中发育的落淤层。辫状河沉积往往发生于洪泛事件过程中,而洪水常有起落,暴涨陡落表明洪峰过程中明显波动或震荡,即使在短暂的瞬间也有较大的变幅。由于最佳憩水期为悬浮质沉积提供了良好重力分异条件,无论是颗粒流纹层还是颗粒沉降纹层都可能发育形成。在洪泛事件的末期,成层的泥粉质沉积物沉积在心滩坝的上部,从而形成了落淤层[5]。落淤层一般厚度较薄,分布范围广,属于非渗透性的遮挡层,岩性为细粒的悬移质,一般为粉砂、粉砂质泥沉积,富含碳屑,有机质丰富,颜色较暗,为灰、灰黑色,岩性与其上下的沉积存在明显不同[6]。

2.2辫状河中夹层的识别

由于辫状河中的夹层主要指心滩坝中发育的落淤层,因而对辫状河中夹层的识别可转换为对落淤层的识别[7]。落淤层发育于心滩坝中,而辫状河储层厚层砂体连片,单个心滩砂体难以区分,因而单个心滩坝体的识别对于识别落淤层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相邻2口井单井均识别为心滩坝砂体时, 关键问题是如何判断其是否属于同一心滩坝砂体,判别依据如下[6]:①对应的单层注采动态资料若显示不连通,可以判断两者不属于同一心滩坝砂体。②河道砂体顶面层位差异(砂体顶面距层位顶面的距离)往往指示单河道砂体的边界,由此可判断两者不属于同一心滩坝砂体。③不同心滩坝砂体的沉积韵律、发育厚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测井曲线上的不同,因而可作为判别的辅助依据。

2.4辫状河夹层中剩余油挖潜措施

辫状河落淤层夹层的渗透性与其位置相关,在心滩坝中心部位及迎水面的夹层的渗透性较好,而心滩坝两翼的夹层的渗透性较差[8]。由于砂层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均质韵律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提高驱油效果:①采用聚合物驱油。聚合物的垂向调剖作用良好,适合在发育有落淤层夹层的辫状河中使用。②识别大孔道,进行有效注水。为此,可以采取堵塞大孔道、降低强度注水、避开大孔道射孔等措施。

3 结 语

阐述了曲流河点坝内夹层和辫状河落淤层夹层,并总结了两者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曲流河点坝内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夹层的中上部,一些稳定分布的夹层里可形成剩余油;辫状河落淤层夹层对油水的垂向运移有阻挡作用,因而剩余油十分发育。)根据曲流河点坝的剩余油分布情况,可利用斜交夹层部署水平井挖潜;针对辫状河落淤层夹层中的剩余油,可采用聚合物驱油的措施。

[1]张吉,张烈辉,胡书勇.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4):1-4.

[2] 刘春林,王红星,尚育秋.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隔层物性界限——以喇嘛甸子、萨尔图、杏树岗油田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1995,16(2):149-152.

[3] 注新文,林建平,承捷.地球科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85.

[4] 徐安娜,穆龙新,裘怿楠.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5):42-43.

[5]廖保方,张为民,李列,等. 辫状河现代沉积研究与相模式-中国永定河剖析[J].沉积学报,1998,16(1):34-39.

[6]刘钰铭,侯加根,王连敏,等.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1):8-11.

[7]葛云龙,逯径铁,廖保方,等. 辫状河相储集层地质模型——“泛连通体”[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5):77-79.

[8]李本维,赵国东. 多维非均质砂岩油藏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2):45-48.

[编辑] 李启栋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4.019

P618.130.2

A

1673-1409(2012)04-N058-02

2012-02-28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11ZX05015)。

吴越(1984-),男,2008年大学毕业,硕士生,现主要从事矿物学、矿床学、岩石学专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刘忠保(1965-),男,1986年大学毕业,硕士,副教授,现主要从事试验沉积学与水动力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lzb@163.com。

猜你喜欢
心滩流河辫状河
苏里格气田密井网区辫状河心滩刻画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柳树川
基于沉积数值模拟的辫状河心滩演化
垦利A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优质储层特征
PL油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隔夹层精细表征方法
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辫状河心滩定量表征影响因素探讨
阳春高流墟乡韵醉人
杭锦旗地区辫状河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及应用
辫状河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及剩余油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