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45 例

2012-11-19 07:59王恩忠
中医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注射针偏头痛头痛

王恩忠,卢 岩

(1.齐州监狱医院,山东 齐河251109;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014)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偏头痛属于原发性头痛,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其发作时会出现持续性的头部搏动性疼痛,并导致恶心、呕吐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分类繁多,治疗上主要是对症处理,症状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9 年5 月—2011 年5 月,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90 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血浆P 物质(SP)的影响,以期为穴位埋线法治疗偏头痛提供科学依据。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偏头痛患者90 例,借助计算机用SAS 软件Proc plan 程序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90 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 例,其中男12 例,女33 例;年龄最大61 岁,最小21 岁,平均(42.43 ±9.13)岁;病程最长30 a,最短3 a,平均(12. 23 ± 7. 68)年。对照组45 例,男14 例,女31 例;年龄最大59 岁,最小20 岁,平均(39. 45 ±8.24)岁;病程最长30 a,最短2 a,平均(10.46 ±5.62)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1998 年国际头痛协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1]。①反复发作超过6 个月以上,至少出现过5 次以上的头痛。②疼痛多在一侧,或左或右或前额,部分有全头痛。③头痛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可自行缓解。④疼痛性质多为跳痛、胀痛、隐痛,或头痛欲裂。⑤经临床诊断排除器质性病变,如脑部肿瘤等。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偏头痛诊断标准,根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头颅CT 正常,无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②发作期、缓解期均可,其中发作期患者就诊前2 h 未服用止痛药;③病程1 年以上;④发作频率每月1 次以上;⑤疼痛持续时间每次至少4 h;⑥年龄16~65 岁,排除孕妇;⑦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先兆偏头痛、脑血管病、高血压或局部疾病所致的偏头痛;②年龄在16 岁以下或65 岁以上患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妊娠妇女。

3.3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①符合纳入标准,并且已经分组,但因各种原因未实施任何治疗的患者;②因各种原因未按规定完成本治疗观察者,如治疗组未完成1 个疗程的治疗;③疗效观察记录不完整,对照组治疗未按要求服用者。

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参照《针灸技术操作规范》[2]穴位埋线内容。主要穴位:双侧风池、太阳、外关、合谷,百会。配穴:伴心烦易怒、脉弦数,加太冲;胸闷恶心、脉弦滑,加丰隆;腰膝酸软、目眩耳鸣、脉弦细,加肾俞;少气懒言、心悸少寐、脉细者,加足三里。操作:使用一次性无菌9 号注射针针头作套管,28 号2 寸长的毫针剪去针头作针芯(将针尖磨平)及无菌铬制羊肠线埋线(规格:0 号线)。患者取合适体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消毒镊子将羊肠线剪成0.5~1.0 cm 长的小段,将自制针芯套入改制过的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前端内,针芯退出一部分,用镊子将剪好的羊肠线纳入注射针头内。左手绷紧穴位皮肤,右手持注射针头将注射针头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用针芯将羊肠线送入穴中。拔出埋线注射针头,用棉球按压,消毒片刻,立即贴上创可贴,保护针孔。患者施术后,数个h 内可在施术部位出现胀痛,不必处理,可自行消失。每周埋线1 次,4 次为1 个疗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集团,国药准字H10930003),1 粒/次,每晚1 次,28 d 为1 个疗程。2组均在1 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

5 观测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血浆P 物质含量,同时检测45 名健康人血浆P 物质含量。P 物质含量测定:患者治疗前及1 个疗程结束后上午空腹抽血4 mL,注入含0.5 M EDTA-Na230 μL 及抑肽酶1 500 KIU的试管中,混匀,离心,取血浆置于-20 ℃待测。P物质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提供,采用放射免疫法,按照说明书操作。

6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镇痛效果分级标准进行评定[3]。治愈:疼痛完全消失,6 个月内未复发者。显效: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70%以上者,疼痛发作,但能忍受,并能坚持正常工作与学习。好转:头痛发作次数减少30%以上,疼痛发作时,较治疗前程度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疼痛无变化或加剧者。

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 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8 结 果

8.1 2组疗效对比

见表1。2组对比,经Ridit分析,u=1.9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疗效对比

8.2 2组前后血浆P 物质对比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浆P 物质对比pg·mL -1,±s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浆P 物质对比pg·mL -1,±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0.05。正常组血浆P 物质为(11.45 ±3.58)pg·mL -1,2组治疗前与正常组对比,P<0.01。

组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5 25.64 ±4.80 13.80 ±4.55别**对照组 45 24.12 ±3.84 18.96 ±4.22*#

9 讨 论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性头痛。本病属中医头痛范畴,俗称“头风”,按头痛部位属少阳头痛。主要病机是肝阳上亢,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荣头部所致。常因情绪紧张、劳累或风寒刺激而诱发。穴位埋线治疗主要选取风池、太阳、百会、外关、合谷等穴,具有熄风清脑、疏通少阳经气、调和气血的作用,使局部瘀积之经气得以疏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穴位埋线治疗对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疗效。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与遗传、饮食、内分泌及精神因素等有一定关系。关于其发病机制的学说有[4-6]:血管源学说,即血管舒缩失调;神经源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源地在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离子通道异常、扩展性皮质抑制、中枢疼痛处理通路障碍及神经递质系统异常等有密切关系,内分泌改变及血管舒缩障碍是一种继发现象。目前,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在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中占主导地位,当血管周围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刺激后,释放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如P 物质(Substence P,SP)和神经激肽A 等致痛物质增多,兴奋脑内痛敏组织,使患者遇到轻微的刺激即可产生剧烈疼痛[7-8]。

本研究结果表明偏头痛患者治疗前SP 亦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偏头痛患者血浆SP 升高,经过穴位埋线治疗后血中P 物质含量明显降低,表明此治疗法可通过降低外周血浆中P 物质含量,抑制偏头痛的发作,起到很好的镇痛效应。本研究对偏头痛患者穴位埋线治疗后外周神经递质的调节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今后的研究工作应继续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王维治. 神经病学[M]. 4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2-243.

[2]关玲,左芳,宋琪,等. 穴位埋线技术标准化研究——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 部分:穴位埋线》的制定说明[J].中国针灸,2009,29(5):401-40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4]杜艳芬,王纪佐.偏头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3):314-317.

[5]何小华,张明苏. 偏头痛发病机理与防治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 (3):191-192.

[6]杨丽,吉中国,张爱萍,等.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神经电生理特点[J].山东医药,2009,49(31):114-115.

[7]Welch KM,Cutrer FM,Goadsby PJ. Migraine pathogenesis:Neural and vascular mechanisms[J]. Neurology,2003,60(7):9-14.

[8]于素清,于维林,陈升杰. 血浆β-EP 和P 物质含量对女性偏头痛患者的分析[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07,20(1):53-54.

猜你喜欢
注射针偏头痛头痛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依从性的影响
头痛怎样保健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应用大内径一次性注射针对减轻口腔局部注射疼痛疗效观察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不痛的注射针等
偏头痛吃紫菜干
会变身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