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糖代谢状态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2012-11-20 08:21潘晓帆周其达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无锡214011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22期
关键词:糖耐量高血糖入院

潘晓帆 周其达 秦 琳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无锡 214011)

不同糖代谢状态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潘晓帆 周其达 秦 琳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无锡 214011)

急性脑梗死(ACI);2型糖尿病(T2DM);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

目前认为糖尿病(DM)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DM合并AMI的发病率是非DM人群的2~6倍,而且高血糖对脑梗死的病情发展及预后均有一定影响〔1~3〕。中国是目前全球DM患者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8年的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DM患病率为9.7%,而DM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4〕。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血糖、2型糖尿病(T2DM)及DM前期等不同糖代谢状态对急性脑梗死(AM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248例,其中男性135例,女性113例,年龄67~81〔平均(72.4±8.6)〕岁。入选标准:①符合 AMI的诊断标准〔5〕;②首次发病时间在72 h内;③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排除标准:①脑出血及脑梗死伴发脑出血者;②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类固醇药物者;③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④1型糖尿病(T1DM)患者。

1.2 研究方法

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并进行空腹血糖(FPG)测定。入院后(14±4)d对行WHO建议的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别检测 0、30、60、120、180 min 血糖。根据1999年WHO建议的DM诊断标准〔6〕,依据不同的糖代谢状态分类为:①正常组54例:FPG<6.1 mmol/L,OGTT 2 h血糖<7.8 mmol/L;②T2DM组52例:FPG≥7.0 mmol/L和(或)OGTT 2 h血糖≥11.1 mmol/L;③单纯 FPG受损组44例:6.1 mmol/L≤FPG<7.0 mmol/L,OGTT 2 h血糖<7.8 mmol/L;④单纯糖耐量异常组50例:FPG<6.1mmol/L,7.8 mmol/L≤OGTT 2 h血糖<11.1 mmol/L;⑤FPG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组48 例:6.1 mmol/L≤FPG <7.0 mmol/L,7.8 mmol/L≤OGTT 2h血糖<11.1 mmol/L。各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神经功能评分及预后评估

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2 w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采用Barthel生活指数(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病残程度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估。发病后1个月及3个月进行评分,并记录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发病1个月、3个月出现复发、死亡,mRS大于3分或BI小于70分定义为预后不良。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采用百分比评分法,即{〔入院NIHSS评分 -发病(14±3)d NIHS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100%,分为:基本治愈:NIHSS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0级;显效:减少46% ~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减少18% ~45%;无效:减少17%以下;恶化:增加。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 w时NIHSS评分比较,T2DM组、单纯糖耐量异常组及FPG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单纯FPG受损组(P<0.05);T2DM组入院2 w时的NIHSS评分高于单纯糖耐量异常组及FPG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组(P>0.05)。正常组及单纯FPG受损组入院2 w时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各组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

表1 各组NIHSS评分情况±s)

表1 各组NIHSS评分情况±s)

与正常组比较:1)P<0.05,下表同

54 6.32±2.4 2.72±1.8 T2DM组 52 6.71±2.5 5.24±1.9单纯FPG受损组 44 6.19±3.6 3.19±1.21)单纯糖耐量异常组 50 5.98±2.8 4.84±1.41)FPG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组 48 6.15±3.7 5.15±2.11)2 w正常组组别 n 入院时 入院

2.2 各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正常组及单纯FPG受损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T2DM组、单纯糖耐量异常组及FPG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组(P<0.05)。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n(%)〕

2.3 各组患者预后不良情况比较

发病1个月和3个月后,T2DM组、单纯糖耐量异常组及FPG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组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单纯FPG受损组(P<0.05);见表3。

表3 各组患者发病后1个月及3个月预后不良情况比较〔n(%)〕

2.4 并发症情况

正常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6%(16/54),其中肺部感染9例,高血压8例,心律失常6例,消化道出血1例,肾功能不全7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T2DM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8%(42/52),其中肺部感染31例,高血压22例,消化道出血8例,肾功能不全21例,心律失常19例,低蛋白血症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单纯糖耐量异常组为68.0%(34/50),其中肺部感染24例,高血压18例,消化道出血4例,肾功能不全17例,心律失常1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FPG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组为72.9%(35/48),其中肺部感染28例,高血压24例,消化道出血6例,肾功能不全20例,心律失常1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单纯FPG受损组为36.4%(16/44),其中肺部感染11例,高血压10例,消化道出血3例,肾功能不全9例,心律失常9例,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T2DM组、单纯糖耐量异常组及FPG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著高于正常组及单纯FPG受损组(P<0.05)。

3 讨论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失语、偏瘫、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其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急性脑动脉血流不足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有关,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糖耐量异常阶段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6〕。

高血糖可通过活化蛋白激酶C等途径导致血管内皮增厚、管腔狭窄痉挛,同时T2DM的高胰岛素血症可以刺激动脉内膜平滑肌的增殖,促进粥样斑块形成,这会加重脑缺血的状态,从而影响影响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而脑梗死发生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受到刺激增加了皮质醇等升高血糖激素的分泌,也会导致血糖的应激性增高。而增高的血糖会加重脑细胞的缺氧、水肿状态,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状态在发病2 w后可以逐渐消失,所以单纯应激性高血糖对AMI的影响是暂时的,而DM和糖代谢异常的高血糖对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主动监测AMI患者的糖代谢状况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其病情,干涉糖代谢异常对其预后产生的不良影响。OGTT可以很好地诊断DM和糖调节异常,可以弥补单纯进行FPG检测而漏诊的一部分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病人。但由于OGTT并不是常规检查项目,会导致许多单纯糖耐量异常的脑梗死患者被忽略,从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及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在临床上有必要对脑梗死的病人进行OGTT筛查。

本研究提示伴有T2DM、单纯糖耐量异常及FPG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的脑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尤其是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可能与这些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目前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仍以监测FPG为主,而单纯糖耐量异常的影响常常被忽略。本结果显示单纯糖耐量异常的脑梗死患者其病情要重于血糖正常者,预后也较差。综上,不同的糖代谢状态对AMI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不同的影响,尤其是高血糖状态对AMI的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更为明显。对AMI患者应进行早期血糖监测,并及时对异常的糖代谢状态进行干预,对于改善其病情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谢连红,李 擎.2型糖尿病及单纯性糖耐量受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2;38(10):1207-9.

2 袁栋才,魏 琰,张俊领,等.糖尿病对脑梗死影响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9):65-6.

3 秦 琳,周其达,邹锡良,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高血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3):24-6.

4 Yang WY,Lu JM,Weng JP,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01.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81.

6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5.

R743

〕 A

1005-9202(2012)22-4992-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2.067

潘晓帆(1977-),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研究。

〔2011-11-03收稿 2012-04-12修回〕

(编辑 赵慧玲)

猜你喜欢
糖耐量高血糖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应激性高血糖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应激性高血糖及急慢性血糖比值对老年STEMI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质量的影响
对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实施产科门诊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不同糖耐量冠心病病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在合并糖耐量减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血糖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