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危重症患者60例心力衰竭特征及危险因素

2012-11-20 08:2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急诊科福建福州350001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22期
关键词:危重症危重内科

杨 英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急诊科,福建 福州 350001)

内科危重症患者60例心力衰竭特征及危险因素

杨 英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急诊科,福建 福州 350001)

心力衰竭;危重症

心力衰竭是心肌病、冠心病及肺心病等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症状,在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易并发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本文旨在回顾分析内科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观察其发生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90例内科危重患者,均收治在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其中男性190例,女性100例;年龄49~74〔平均(66.83±10.57)〕岁。54.2%为男性,年龄(69.83±13.57)岁。60例发生心力衰竭(31.58%),均进行多普勒超声心电图检查,34例患者检查结果显示左室射血分数>50%。

1.2 方法

入院后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已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资料评价心力衰竭特点。对本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进行统计,同时,对患者年龄,糖尿病,呼吸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等疾病进行分析,观察其与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关系。

2 结果

2.1 年龄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120例年龄≥65岁者,50例(41.67%)发生心力衰竭,70例年龄 <65岁者,10例(14.29%)发生心力衰竭,两组差异显著(χ2=15.34,P<0.05)。

2.2 患者基础心脏病因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心力衰竭患者中,合并冠心病,占各种基础心脏病因首位,合并瓣膜性心脏病,居第二位,余未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疾病。心力衰竭组患者与非心力衰竭组患者基础心脏病因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OR=7.36%,P <0.01)、瓣膜性心脏病(OR=18.02,P <0.01)。

表1 两组患者基础心脏病因比较〔n(%)〕

2.3 患者其他基础疾病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呼吸衰竭与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明显相关(P<0.05),见表2。

表2 患者基础疾病与心力衰竭发生的关系〔n(%)〕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内科危重患者以老年患者多见,这类患者由于合并基础疾病多,患者各脏器功能下降或衰竭,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较高。内科危重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有多种。有国外学者研究显示,年龄在45~94岁的患者中,年龄每增加10岁,心力衰竭发生率则增加2倍〔3〕。而且我国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也证实,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4〕。

糖尿病(DM)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并于DM与心血管病变的研究报道有许多,均证实DM是冠心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5〕,而且有研究证实,一旦被确诊为DM的患者其在未来10年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与已发生一次心肌梗死的患者类似〔6〕。DM可影响患者心肌功能,引起DM心肌病变,有报道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1%,心力衰竭发生危险就增加8% ~15%〔7〕。

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增加心力衰竭发生率的相关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这可能与肾灌注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异常激活,使体内内皮素-1等各种体液因子,促炎细胞因子异常分泌释放,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有关〔8〕。有文献报道显示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其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这可能与心力衰竭时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其升高有关。而且多项研究报道显示,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时预后较差,而且对心力衰竭治疗的敏感性降低〔9〕。因此,对于内科危重症患者应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时,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使心脏做功增加,而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较敏感,在缺氧时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甚至坏死,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心力衰竭〔3〕。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患者也应引起高度警惕,应及时判断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综上,内科危重症患者心力衰竭率较高,而且发生心力衰竭后,预后较差,而年龄,基础心脏疾病,DM及肾功能不全等是引起内科危重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在救治危重症患者时,应注意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并监测相关指标,加强氧气吸入,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1 许锁春,闫 炀,耿希刚,等.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危重心瓣膜病192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9;16(4):312-4.

2 郝培远,宋旭东,陈爱华,等.危重心衰稀释性低钠血症的机制及治疗策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97-100.

3 Pecchia L,Melillo P,Sansone M,et al.Discrimination power of short-term heart rate variability measures for CHF assessment〔J〕.IEEE Transactions Inform Technol Biomed,2011;15(1):40-6.

4 王 芬,耿 荣.脑利钠肽对小儿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2):177-81.

5 陈新芝,张爱梅.成人危重呼吸道阻塞的急救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6):7851.

6 李作成.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6):2371-2.

7 游洁芸,杨承健.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9):2552-4.

8 丁洪涛,周 军.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动态变化与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749-50.

9 黄宏琳,金凌晖.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87例术前保守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901-2.

R541.16

A

〕 1005-9202(2012)22-5027-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2.089

杨 英(1968-),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危重症抢救研究。

〔2011-10-27收稿 2012-03-11修回〕

(编辑 赵慧玲)

猜你喜欢
危重症危重内科
内转科型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