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康复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观察

2012-11-21 07:12刘奔流李婷黄赛花郑宝林余俊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7期
关键词:肾炎尿蛋白肾小球

刘奔流 李婷 黄赛花 郑宝林 余俊文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典型病理特点为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致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约20%~25%膜性肾病是由继发性因素引起(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药物、家族性及代谢性因素),对于这类患者,治疗其原发疾病或去除致病因素可缓解膜性肾病,剩余的70% ~80%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1]。近年研究显示IMN可能是一种针对肾小球足细胞膜抗原成分,由自身免疫介导、补体参与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多缓慢,临床经过各异,表现轻重不一,预后差别较大,部分病例可自发缓解,近半数患者可能进入终末期肾衰竭;IMN也是一种难治的肾小球疾病,缺乏特异性针对病因的治疗,并且由于呈慢性发展过程且有自发性波动以及药物治疗相对不敏感等特点,至今仍无公认的治疗方案。我们于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间使用肾炎康复片治疗膜性肾病3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组进行临床对照,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6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临床资料,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肾活检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②临床上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乙型肝炎、药物等继发性膜性肾病;③24 h尿蛋白定量<3.5 g,同时 Alb>30 g/L,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3±12.4)岁;平均疗程(11.4±8.2)个月。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0±13.2)岁;平均疗程(12.3±9.5)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室检查包括 肾脏病理(病理分级参考Ehrenreich的标准)、尿常规、血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等。

1.3 治疗方案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一般治疗:适当注意休息、避免到公共场所和预防感染、水肿明显者,适当限制水钠的摄入、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忌食辛辣刺激之物,调畅情志保持良好心境。对症治疗:代文160 mg,1次/d口服;潘生丁50 mg,3次/d口服;高血脂者用舒降之20 mg,每晚1次口服。治疗组加用肾炎康复片(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次5粒,3次/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4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每天监测BP,每2周查1次尿常规和24 h尿蛋白定量,治疗6个月时查1次肝功能和肾功能。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疗效分级为:①完全缓解,24 h尿蛋白定量<200 mg,和/(或)高倍镜下红细胞消失,肾功能正常;②基本缓解,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50%,和/(或)高倍镜下红细胞不超过3个,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基础值相差 <15%);③部分缓解(好转),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25%,和/(或)高倍镜下红细胞不超过5个,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④无效,上述指标检查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基本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2组治疗前后尿蛋白、BP、Scr及血浆白蛋白指标变化

治疗前2组尿蛋白定量、BP、Scr、血浆白蛋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6个月后,2组尿蛋白定量均减少,血浆白蛋白浓度均升高,但治疗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BP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Scr均无明显升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

2.3 不良反应 2组均未出现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膜性肾病(MN)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其病理特点为局限于肾小球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不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虽然MN属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但其肾组织病变则集中在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足细胞位于肾小球基膜外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维持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合成GBM的组成成分、支撑毛细血管结构等。由于有GBM的分隔,沉积在GBM外侧的免疫复合物不易与循环的炎症介质接触,一般不引发炎症反应,它更多的还是通过激活补体,足细胞病变的形成,导致蛋白尿和肾组织损伤[3]。

按照中医辨证,膜性肾病常见证候为脾肾不足,气阴两虚,肾炎康复片中的主要成分为生地黄、杜仲、山药、丹参、白花蛇舌草等,其主要作用机制为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利水消肿、活血化瘀,从而减少蛋白尿、血尿。方药中生地黄能滋补肾阴,具有激素样作用[4]。山药有健脾益肾、固涩的作用,并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而土茯苓和白花蛇舌草除能清热解毒外,其抗炎及调节免疫作用已明确[5]。丹参能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它既有非甾体类消炎作用,又可促进肝脏对蛋白的合成,降低血脂[6]。

综上所述,肾炎康复片治疗膜性肾病较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临床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我们体会肾炎康复片适用于膜性肾病患者服用,它补而不燥,扶正祛邪,清利而不伤阴,不失为治疗膜性肾病的有效药物,但肾炎康复片最长使用疗程及长时间应用是否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以及停药后的远期预后,还需要以后再做更长时间、更大样本的观察。

[1]王海燕.肾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2-7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153-155.

[3]王瑞石.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6,15(2):161-166.

[4]杨茜春.杨霓芝教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经验.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9):502.

[5]骆和生,罗鼎辉.免疫中药学:中药免疫药理与临床.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218-222.

[6]杜天信,杜伟.丹参酮IIA的检测在丹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河南中医,2002,22(5):72-74.

猜你喜欢
肾炎尿蛋白肾小球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赵振昌教授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经验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肾炎康复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尿蛋白检测忽“+”忽“—”怎么回事
尿蛋白偏高如何诊断治疗
缬沙坦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效果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不全怎样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