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2012-11-21 02:28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延安716000薛艳霞李晓琳
陕西医学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残端筋膜盆腔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延安716000) 薛艳霞 李晓琳 薛 娟

为总结改良式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对我科因子宫良性病变而施行子宫切除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妇科手术病人共386例为观察组,选用同期的及2008年以前收治手术病人共130例作为对照,其年龄、病种与研究组相近,术前入院常规化验均正常。

2 手术方式 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手术,术前准备和麻醉、开腹、探查、处理圆韧带、子宫动脉上行支同传统的全子宫切除术,打开膀胱腹膜返折,下推膀胱达宫颈外口处,与子宫动脉结扎残断水平位置略下环形切开宫颈筋膜,切口深2~3mm,一手上提子宫,边提边下推筋膜使宫颈呈脱袖样露出,与宫颈周围可见膨出,由此剪开筋膜进入阴道,于宫颈外口外紧贴宫颈环形剪开宫颈筋膜附着处使子宫离体,碘酒、酒精消毒残端,用0号肠线沿残端边缘连续缝合筋膜及宫旁组织,于3、9点两角各缝一针缩小阴道内口,对合后腹膜,放回肠管,逐层关腹。术后禁性生活及盆浴两个月后复查。对照组采用传统式全子宫切除手术。术后1年随访。

结 果

1 一般情况:观察组年龄15~30岁10例(2.59%),31~45岁98例(25.39%),46~55岁104例(26.94%),56~65岁96例(24.87%)。65岁以上78例(20.21%)。妇科病的构成,子宫肌瘤70例(18.13%),功血48例(12.44%),子宫腺肌病66例(17.10%),严重粘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72例(18.65%),严重粘连的结核34例(8.81%),腹部有多次手术史导致盆腔粘连96例(24.87%)。对照组年龄15~30岁6例(2.59%),31~45岁46例(25.39%),46~55岁53例(26.94%),56~65岁22例(24.87%)。65岁以上5例(20.21%)。子宫肌瘤42例,功血38例,子宫腺肌症2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7,盆腔结核粘连6例。

2 两组手术过程中各指标的比较,见表1。

表1 改良式和传统式观察指标比较(±s)

表1 改良式和传统式观察指标比较(±s)

手术方式 手术时间(min)最小~最大出血量(ml)最小~最大尿管时间(h)最小~最大住院时间(d)最小~最大排气时间(h)最小~最大改良式 30~40(36±3.4) 10~30(20±6.1) 20~36(28±3.6) 6~7(6.3±0.5) 24~36(29±2.4)传统式 50~60(56±3.6) 30~100(78±17.2) 48~60(54±3.9) 7~9(7.9±0.8) 48~60(53±3.3)

从以上表1可以看出,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减少,留置尿管时间缩短,排气时间早、进食时间早、自主活动时间缩短、术后恢复快,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改良式(20±10)ml,传统式(80±20)ml,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改良式排气时间(24±4.2)min,传统式(30±2.8)min,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3 两组随访1年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种手术方式随访一年情况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术后随访1年,无1例盆腔感染,盆腔积血或积液。术后各种副损伤、膀胱功能恢复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后病率,术后尿潴留、盆腔痛、残断肉芽肿形成有显著意义;两组性生活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别。有残断肉芽肿形成者12例,占3.11%。远远低于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肉芽肿发生率21%[1]

讨 论

改良式经腹全子宫切除术不切开阴道各穹隆,术中采用宫颈脱袖样处理,于宫颈外口外剪断宫颈筋膜使阴道的长度不变,较传统全子宫切除阴道能增加3~4cm,阴道穹隆结构未受破坏,保持了阴道的深度、宽度及弹性,术后患者摆脱术前种种不适症状的困扰,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2]。这样的术式不断离主、骶韧带,保持了阴道的生理解剖的完整性、又兼有次全子宫切除的优点,主、骶韧带保留在筋膜鞘内,在缝合残端时,连同宫颈筋膜、主、骶韧带及部分宫旁组织一起缝合,从而增强了盆腔脏器的固定作用及支持力。对盆底的支撑力影响减小,最大限度的保证盆底结构的完整性,有效预防术后阴道壁松弛和脱垂[3]。因在宫颈筋膜内操作,不做宫颈旁组织钳夹,故不易损伤膀胱、输尿管、直肠等周围脏器,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盆腔粘连严重的,子宫肌瘤等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困难的,不需要再分离子宫动脉结扎以下的部位的粘连,即可切除子宫,更加显示出其的优越性。周围组织断端及结扎线少,阴道残端采用每侧阴道壁连续外翻缝合,3、9点两角各缝一针,阴道残断开放缝合,使其内口不但开放,而且大小适中。有利于引流,解决了渗液或渗血积于阴道残端与后腹膜间隙,成为感染蜂窝织炎根源的问题,还有利于保护膀胱及输尿管末端不致因感染而导致膀胱瘘管的形成。而且可作为内出血的信息窗口,压迫止血的有效途径,避免二次开腹。后腹膜不关闭,因其活动度小,又有再生能力,再加上肠管的重力作用,愈合较快,同时也减少了术后盆腔牵拉痛。切除宫颈管内膜及增生的结缔组织、宫颈移行带,即达到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目的,又切除宫颈癌的好发部位,术中切除了容易发生病变的宫颈鳞-柱状交界部,预防宫颈残端肿瘤及宫颈癌的发生。文献报道宫颈残端癌的发生率为0.3%[1]。膀胱腹膜返折下推少,膀胱剥离面小,盆腔血肿及感染机会减少,不下推尿管,尿管留置时间短,有利于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术后病率明显降低。

此术式尤其是适用于年龄较大、盆腔粘连严重、子宫肌瘤或宫颈肌瘤等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困难者。本次按此术式共收治子宫良性病变386例,年龄46岁以上278例,占72.02%;盆腔粘连严重的有202例,52.33%。由本组资料看出,此术式手术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单,适应证明显增宽。而且对手术医师的操作技术及熟练程度要求较低,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尤其在基层医院更适宜。

[1]刘新民主编.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4.

[2]Rannesttad T,Eikeland O,Helland H,et al.The quality of lfein women suffering from gynecological disersiimpoved by means of ysterectomy[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1,20:73-87.

[3]Hoffman MS,Lynch CM.Minilaparotomy hysterectomy[J].Am J Obstet Gynecol,1998,179(2):316.

猜你喜欢
残端筋膜盆腔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新生儿的脐带怎么护理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延迟断脐法对新生儿脐部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及渗血情况的影响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盆腔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