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娱乐节目的服务性发展——《职来职往》节目分析

2012-11-22 01:53丁云霏
剧影月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李响求职者真人秀

■丁云霏

当2010年各大卫视的相亲类节目炒翻银屏之后,“成家”后的 “立业”——职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职来职往》是由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频道一频道联合打造的,帮助求职者正确地对待自己与职场,为多样的职场菁英提供就业机会的国内首档职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该节目自2010年12月10日在中教一套开播,于2011年2月23日在江苏卫视亮相。

由于对江苏卫视的关注,我从今年3月份的样子开始注意到这个职场真人秀节目,我想,《职来职往》的收视率节节攀升的原因,从广播电视文艺学的角度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节目关注了社会焦点问题:找工作难。节目中每位求职者的不同背景和其嘉宾碰撞所带来的矛盾点都使得节目具有很高的话题性

我认为求职节目《职来职往》是顺应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热点问题应运而生的。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应届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650万,就业压力之高史无前例,而《职来职往》这一档求职节目,联合百强企业,为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也为所有需要找工作的观众提供一个可以找到工作的开放性平台。制片人马浚益也说节目有着很好的服务性和现实意义:“除了帮助上节目的嘉宾找到工作,节目中通过对面试过程的还原,反映出现在很多年轻人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比如眼高手低,或者脚踏实地,有优点也有缺点,提醒年轻人注意,还教会观众在面试过程中如何应变,如何获得面试官的认可,这些内容对于上节目的嘉宾或者观众都是很好的教材,也是对即将找工作的年轻人的就业指导。”就业问题就是如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它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话题性。同时,《职来职往》还不设门槛儿招进求职者,使得节目更具有看点。

不论是最早的每期5个求职者,还是如今刚刚改版后每期3个求职者的《职来职往》,我们都可以发现每期的求职者风格各异:既有高学历的名牌高校在校生和拿着洋学历的海归,也有小学毕业只为在城市艰难生活下去的“孤儿”,有为了崇拜的偶像而鼓起勇气来参加节目的“富二代”,也有一头扎进自己的研究世界的“独行侠”,甚至还有久未出门工作的家庭妇女和面临择业困惑的退役运动员。

对于这样的设置,在《职来职往》刚开播不久,制片人马浚益就坦言的确是有意为之:“在曾经的职场节目中,求职者大多是学生,高端的职业门槛和苛刻的人才需求让观众成为真正的看客。而我们降低门槛,不限年龄和学历,是因为我们的观众不仅限于学生群体,我们更看重不同的求职者所带有的不同话题。我们希望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就业帮助,也希望通过这些所谓的热点话题人物来引发大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讨论和对自身的反思与再定位。”

在求职者与18位行业达人双方思想言论交锋的过程,社会热点话题和不同的价值观会逐一展现出来。比如说,20101224这一期中出现了一个“美丽的笨女人”李莎莎,因为受到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的影响,从而想做一个行政人员,而就李莎莎本人的素质来说,她完全是无法做这种工作的,但是因为她的“价值百万”的外表,18位达人中,9位达人亮灯将她送入了百强企业。究竟美貌和智慧,哪一点在职场中更重要,不但在场上,也在当期播出以后的场下,引起了观众的热议。还有20101217这一期中,一名艺术专业并且美术造诣非常高的学生来到节目现场,却仅仅想寻求一份广告策划工作,这些富有艺术灵气的青年艺术家们是否该向现实屈尊,为了生存而离开自己的梦想舞台呢,如何在梦想与现实中架起一座桥梁?在场的达人们更是就如今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为了生存无奈转行的问题产生了深刻的探讨。从这一点上说,《职来职往》同《非诚勿扰》一样,是一个观点汇集的平台。就像主持人李响在节目中所说,“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却有很多真实答案。”

2.节目形式延续了《非诚勿扰》的同时又不断地推陈出新,既符合了观众的观赏习惯又不会被淘汰

《职来职往》借用《非诚勿扰》的节目形式,用十八位不同性别的企业高管代替二十四位靓丽的女嘉宾,同样以亮灯、灭灯这种简单明了的形式来表示对应聘者中意与否,以“求职”代替“相亲”,而观众也早已经普遍接受并习以为常这种“多对一”,一个主持人,一个指导专家以及亮灯、灭灯的节目形式,符合受众习惯,是最聪明的节目方式。

但同时,由于同类节目也在不断地出现,如何比其他同类节目更胜一筹是编导们所必须考虑的。新改版的《职来职往》在形式上,用三个新环节“职场亮剑”、“职我本色”和“职面未来”更加快速直接地进入正题,代替了原来略显拖沓的环节设置,同时用一个2min的介绍求职者故事的趣味短片代替了原来分拍成的三段意义不大的VCR,以亮灯代替灭灯,更加人性化也更符合人的思考方式,而在节目进行中,达人们从扎针抨击到侧重对求职者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职业规划意见等等。不止如此,《职来职往》节目组明白要让节目更加好看,就要在娱乐大众的必然条件上多下功夫。增加娱乐话题,让节目更加吸引人,是《职来职往》走向娱乐化的初探。不仅仅是表面上达人们在造型上更加考究,比之前“洋气”很多,我们也能发现主持人李响在节目中的一些改变。比如在20111118这一期中,一个学习经济与企业家学的留英归国美女求职者李跑一上来,李响就强调,这位选手是场上一位达人的崇拜者,并且在求职过程中,不断地让光线传媒的刘同与李跑进行面试交流,其制造娱乐话题的目的非常明显。这些改变让《职来职往》节目有了更多的看点,在节目环节设置更加符合职场规则、更加专业的同时,提升节目的娱乐性,在娱乐大众的基础上服务大众,让节目形式更加符合节目的定位和观众的需求,这的确是一档好节目所应该去考虑的创新之处。

3.多元化的嘉宾架构与主持人的主持艺术使节目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站在台上的18位“面试官”,也就是主持人口中的“行业达人”,都是经节目组精心挑选和安排的,涵盖了销售、行政、人力资源、策划、设计等多个行业,他们的风格各异,甚至成为了电视明星。比如智立方的杨石头和光线传媒的刘同,他们往台上一站,加上亲切教化的语言,真可谓,博学多才、风度翩翩、风流倜傥、谈吐不凡,这对于《职来职往》的目标受众是极具杀伤力的。还有犀利嘴贱的马丁、沉稳睿智的张勇等等,他们在节目中就不同的矛盾点唇枪舌剑,教求职者怎样做事怎样做人,这打破了以往职场节目面试官的固有形象,他们不仅仅进行了就业服务,更为节目制造了娱乐看点。

《职来职往》的另一个重头角色就是Mr.Job。Mr. Job换了有几位。最初的搞人力资源的潘力老师,点评一般都是从职业选择的角度。然后李强老师,参加的期数不多。后来一直是心理学家雷鸣老师。雷鸣多于激情演讲,潘力倾向于职业咨询,各有所长。对于求职者来说,潘力的指导作用大,严谨、负责,职场的指导老师确实就应该是这样。但是,就一个电视节目来说,对于受众,雷鸣谈笑风生,能活跃场中气氛,调动人的兴趣,观赏性更好。而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就是需要这样吸引眼球的人,很多人都说,雷鸣的上场,让人看到了《职来职往》的娱乐化趋向。

《职来职往》的主持人李响以前是芒果台的知名主持人,他以前的节目大多与娱乐相关,但这次主持职场类节目需要李响完成一种“无我”的状态,因为《职来职往》是一个服务类节目,它的主角是求职者和面试官,当18位达人各领风骚,Mr.Job坐镇一角而李响需要做的是什么呢?他需要掌控场上所有嘉宾和求职者以及把握节目节奏,由于李响的职业素养相当过硬,在控场能力以及随机应变上做得还是非常完美的。

4.节目利用微博这一新媒体形式将电视与网络联合,同时举行“校园行”活动,更增加了节目的大众关注度和良好的互动性

《职来职往》出现在当下各种新媒体活跃发展传统媒体生命力依然强劲的时期,新旧媒体的互动与合作越来越频繁与密切,这为这档求职节目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职来职往》也拥有自己官方微博,及时发布各种节目信息以及有关招聘企业的信息,使得该节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互动条件,更提高了的大众关注。同时,在2011年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职来职往》举办了“2011《职来职往》校园行活动”,走进校园,零距离接触这些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在服务中寻求互动,在互动中寻求关注。

总结以上四点,可以看出,《职来职往》作为一档欣欣向荣的职业类娱乐真人秀节目,服务型节目定位明确,把握住了受众的审美需求。不论是适应了社会的关注焦点的话题选择,还是符合受众习惯的节目形式,亦或是极具观赏性的嘉宾架构,更或是搭着科技进步潮流的互动方式,这些都造就了 《职来职往》的成功。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同类真人秀节目的竞争,《职来职往》还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品牌,真正地成为一档可以帮助解决社会焦点问题,具有社会服务性的开放性平台,在娱乐社会大众的基础上真正地服务社会,才能成为职业类真人秀节目的常青树。

猜你喜欢
李响求职者真人秀
起初为娱乐,现在做招聘:直播帮中国求职者找工作
PLC技术在煤矿提升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浅析测量不确定度及评定
谜语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找工作
加纳移民局招聘:有妊娠纹不行
面试中的12个禁忌
调查
时尚真人秀节目《女神的新衣》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