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疆土者,虽远必诛

2012-11-30 09:34高荣伟
青年文学家 2012年28期
关键词:伊藤博文俾斯麦李鸿章

高荣伟

历史是一面镜子。

19世纪末,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内阁首相。

在日本政要中,伊藤博文向以“勤学家”和“读书癖”著称。据记载,他不断读书研究,直至做了内阁首相后,依然驱车至丸善书店看书,凡重要的外国新闻杂志,期期必看。

不仅如此,伊藤博文精通儒学,他的名字就源于《论语·雍也》中的“君子博学于文”一句,可见他对儒学的爱好与痴迷。其治国名言是“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

在看李鸿章。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李鸿章练淮军、兴北洋;开招商局、置机器局;制造兵器、倡修铁路……脑后拖着辫子,顶戴花翎打扮的李鸿章,居然置办出47个中国“第一”。

在西方人眼中,只知有李鸿章,不知中国皇帝与慈禧太后。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作为皇帝的钦差出使英伦,被英国王室视为上宾款待,优礼有加。在伦敦街头,李鸿章身着御赐黄马褂,胸前挂着朝珠,帽子上缀着蓝色宝石和鲜艳的翎毛,其风采迷人,立刻倾倒英伦三岛无数绅士。人皆以为他是东方智慧的完美化身,是富有人格魅力的慈祥长者。

然而,甲午战败之后的李鸿章就是另外一幅景象了,其落魄与无奈令人喟然长叹。

1895年4月,李鸿章枉驾屈尊,赴“蕞尔”小国日本马关乞和。议和期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访。两个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展开了一场耐人寻味的对话:

伊藤博文:“世人论中堂,称为‘东方俾斯麦。中堂与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相比如何呀?中堂如何自评?”

李鸿章:“他与我,都志在富国强兵。”

伊藤博文:“中堂以为博文如何呀?”

李鸿章:“历史自有定评。”

伊藤揶揄道:“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霸气十足,与我和谈不成就要打。”

1884年因日本想侵略朝鲜,派伊藤来华与李鸿章谈判,遭李鸿章断然拒绝。

伊藤博文接着道:“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10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

李鸿章叹了一口气说:“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之大,君臣朝野人心之不齐,非一言可蔽之。不像贵国,上下一心。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

伊藤思忖片刻:“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众所周知,当年,年仅24岁的伊藤博文,作为一名小队长在战场上与封建幕府浴血奋战,建立战功之时,已经42岁的李鸿章早已官至两江总督,将上海洋炮局迁至南京雨花台,扩建为金陵制造局,开启了振兴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先河。可以说,无论是沙场征战,还是洋务维新,伊藤博文在老前辈李鸿章面前,仅仅是个姗姗姗来迟、不值一道的青皮后生而已。

谁能想到,这场龟兔赛跑从一开始就胜败已定!李鸿章和伊藤博文都属于“士”阶层。不同的是,李鸿章出身“以科甲奋起”的士大夫之家,而伊藤博文则出身于破落武士之家。两人都有补天之才,凌云壮志,但内外环境的差别,以及后来的历练,两人眼界之开阔迥异。李鸿章要补的是没落的封建王朝的“天”,伊藤博文则从一开始就要打破他头上那片摇摇欲坠的“天”;李鸿章要“挽狂澜于既倒”,伊藤博文则要改天换地,打破一个旧世界。所择道路不同,分晓立现。

甲午战前,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两人尚可平起平坐;到了马关条约签订时,前者在后者面前只能强撑门面,轮到只配说“是”之窘迫地步。李鸿章为了少赔几两银子,甚至对伊藤博文说出了甘居“养子”之话:“譬如养子,既欲其长,又不喂乳,其子不死何待?”其卑躬屈膝、苦苦哀求之状,令人不觉凄然泪下。曾经的对手,仿佛一夜间一方成为另一方的天敌。

更为可悲的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大清帝国竟不知其何以衰落至此。台湾学者柏杨说,大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认为自己只要也有这么一副漂亮手套,就可发生同等威力。

李鸿章访问德意志时与俾斯麦的一段对话就很能说明问题。李鸿章在俾斯麦面前,大谈其与太平军及捻军对决时的神勇,本想获得俾斯麦的几句赞扬,不成想俾斯麦的话竟令李中堂羞愧难当。

俾斯麦说:“我国恰与贵国相反,以消灭异种为荣,以屠戮本族为耻。”梁启超《李鸿章传》记述,“昔俾斯麦又尝语李曰:‘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

世人已经知道,在位期间,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十分明智而且强硬,他的铁碗使德国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正是他将德国推向了强盛.,他的“铁血” 政策深深地影响着以后的德国历史。

俾斯麦认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俾斯麦为什么能够预测得这么准确呢?俾斯麦认为:“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善学者,学根本,是为胜;不善学者,学皮毛,必败无疑也。”甲午海战,中国之败想必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初,甚至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时已经定下。

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迟,然而,最终的结局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1896年,李鸿章访俄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谈了对李的印象:“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是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李鸿章是中国的上层,俄国人以为李鸿璋代表中国。俄国人在接触李鸿章之后,认为中国素质很低。而在国内,如此素质的官员已经居于“杰出”与“优秀”之列。可见,当时清政府中的“人才”,在世界面前,是处于什么样的一个水平。

我们再看一下另一番景象。

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下关春帆楼内,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就《马关条约》签署,两人正进行着最后一轮唇枪舌剑的谈判。

在谈到割让台湾的时候,伊藤问李鸿章:“中国曾经把东北大片的国土拱手让给俄罗斯,为什么却在台湾问题上和日本斤斤计较呢?”

李鸿章回答:“东北的那片土地不过是不毛之地。”

伊藤博文听后冷冷一笑:“祖宗基业,誓死必保。”

颇擅辞令的李鸿章,顿时哑口无言。连日本人都明白的一个浅显道理,作为中国的“杰出代表”必当深谙其意。

“祖宗基业,誓死必保。”天道无常。今天的钓鱼岛局势,由于日本悍然宣布实施钓鱼岛国有化,陡然升温。中日关系,骤然剑拔弩张。

在今日的钓鱼岛问题上,在中国各大城市,再次被无数的游行示威的人们重新拾起。或许钓鱼岛是片不毛之地,又或许它的周边海域蕴藏着珍贵的资源,但无论如何,中国人在钓鱼岛问题上都不应当有半分的退步。

只有牢记历史,才能勿忘国耻。 “没有一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明白‘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道理。”伊藤博文尚知“祖宗基业,誓死必保”,今日之中国,早已今非昔比。

无论军事实力与正义性,日本与中国都不在一个层级。就正义性而言,撇开中日两国不说,相信在世界范围内,正义的天平也将会向中方倾斜。

今天的中国绝不能听任日本重走军国主义的老路。在中华民族正在崛起的道路上,任人宰割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有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大和民族须谨记:仁至亦有义尽时。对于远在天涯的钓鱼岛,当一切的和平手段用尽,如若只剩下刺刀见红一途,其必曰:犯我疆土者,虽远必诛。

猜你喜欢
伊藤博文俾斯麦李鸿章
俾斯麦趣事
李鸿章
亲历戊戌变法的伊藤博文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治弱国如修坏室
治弱国如修坏室
戊戌变法毁于日本顾问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智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