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文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2012-12-01 02:06刘红梅
教育艺术 2012年10期
关键词:贝聿铭外祖母风采

刘红梅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这话虽是仿句,但确实反映了语文教学的真谛。现在不少语文教师确实够辛苦的,他们一走进课堂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模式化的语文课:“交代时代背景一讲解文学常识一疏通字词一整体感知文本一局部赏析语段一小结全文的主题和写作特色一拓展延伸”,讲得似乎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唯恐“鸭子填不饱”。打个比喻,如此一来。鸭子是饱了,但路也走不动了,苦了填鸭人,更苦了鸭子。之所以出现这样苦不堪言的状况,其实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应有的信任。

那么此种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呢?不少名人先知都已指点了不少迷津,笔者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就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一论题谈一谈自己的实践经验。

一、精心培育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同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带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语文大师吕叔湘也说:“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当今语文教学的大家: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他们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方法都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不是鸭子的饲养场。遵行这些名家名师的教育理念,笔者觉得对学生两个重要方面的培育是很必要的。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充分才能学得轻松。当然预习的关键是看教者能否设计出一个统揽全局、触及文脉的预习提纲来,有人形象地把它比作是“导游图”,学生靠这张网能跨进大门,饱览门内的美丽风光,领略其中的奥妙。从而在课堂上能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如笔者让学生预习《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给学生预设了以下导学案。

A导学目标:

积累文章中的重要词汇;了解贝聿铭的建筑成就,明晓人物通讯选材的特点和基本规律;辩证地理解爱国情怀的内涵。

B导学过程:

一是读课文,积累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语。

①给下列词语注音或写出字形。(略)

②根据语境解词。(略)

二是参看第48页的注释④,了解贝聿铭的简历,写出读后感。

三是读课文,自己设计一份表格,列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不凡业绩和获得的相应荣誉称号,并从文章中找出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总特征。

四是结合第48页的注释④关于贝聿铭个人简历和本文的详细介绍。请给贝聿铭先生写一份较详细的简历。

五是比较一下:人物通讯和人物简历的不同之处。

六是探究。

请读《读者》中的这样一段言论:如果你说中国不好。你就是西奴;如果你说美国好,你就是美狗;如果你不想做中国人,你就是十恶不赦的汉奸。但如果你什么都不说,悄悄把中国籍变成美国籍,你就是成功人士;如果你拿到绿卡并在美国街头高喊“我爱你,中国”,你就是令人敬佩的爱国主义者。

《读者》中的这段言论对那些改了中国籍加入外国籍反过来又口口声声称想念祖国的成功人士给予了有力的讽刺。你是怎样理解像贝聿铭这些成功人士的爱国心的?

给出学生导学案后,学生课前就学有所依,学有所获。这样的预习就为有效课堂中学生的“学”赢得了主动权和话语权。因此各位语文老师要坚持做好课前“育导”的工作。

2 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有句谚语说得好:“给人一群羊,不如给人一支猎枪;给人一筐鲜鱼。不如给人一张网。”可见教给方法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今中外的师者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秘诀。南宋的朱熹有:

“心到、眼到、口到。”近代粱启超有:“鸟瞰一分析一吸收。”西方学者有:“纵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除了这些学习语言类同用的方法之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语文不同体裁类的阅读方法。如教说明文单元前,让学生明白学习说明文要掌握四大方面: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内容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风格。学生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自主预习,老师上课稍一点拨,教学任务就能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又如教小说单元,可以指导学生从情节、人物、环境三大方面人手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先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再找出小说中的主人翁,然后认真分析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主要角色性格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这样紧扣小说的三要素,整篇课文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语文内容的丰富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新的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再教给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富有生气。

二、用心改变自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重要。精心培育学生“学”的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改变自我。笔者以为可以重点从以下三方面予以改变。

1 改变面面俱到的观念,精选教学内容。一节课45分钟,面面俱到反而会“一面”都不到。教学目标越明确越集中,越容易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越容易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样一篇课文安排在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单元,它的教学价值是有所不同的,它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也相应不同。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文教学的内容首先要发掘,而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选择、整合,并精心设计学习板块,让我们的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和谐的整体发展!”所以教师要从“一般可以教什么”中筛选出“实际要教什么”。薛法根老师还强调:“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不讲,留到以后再讲。”可见,善于取舍是教师的智慧,“讲”与“不讲”之间正体现了老师有没有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如笔者在《一面》一文中选择的教学重点就是探讨鲁迅在外貌上和一件小事中彰显出来的人格魅力,通过探讨这个重点目标,让学生深深了解一个人拥有正义感和平民情怀的重要性。

2 改变一成不变的上课流程,精细教学过程。如果一成不变地去上每一节语文课,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无聊乏味的课堂。古语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里的“精细”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规划教学程序。一般来讲。教学程序越简洁流畅,教学环节越明确清晰,越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笔者教《童年》一文就很简洁地设计了两个教学程序,脉络清楚,要点明确,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

A读文本:

一读选文,试着赏析外祖母的外形“风采”。具体步骤如下:

①从文本中划出对外祖母的外形描写。

(明简洁准确的词语概括外祖母的外形,概括的词语可以直接写在划出语段的旁边。

③综合所有的外形描写,用一句话概括性地捕述一下外祖母的整体外形“风采”。

概括格式:我的外祖母是一位有着——的老人。

再读选文,试着赏析外祖母的内在“风采”。具体步骤如下:

①从以上外形特征分析外祖母的内在性格,把分析的结果写在语段的旁边。

②选文除了从外形去表现人物的内在“风采”外,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些描写又分别展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③综合所有的描写,用一句话概括性地描述一下外祖母从外形到内在的整体“风采”。

概括格式:我的外祖母是一位有着_________的老人。

B练表达:

①口语表达实践。试着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述一下外祖母对“我”的影响。然后阅读最后一段文字,品味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述这样的影响的。

②书面表达实践。试着用选文中展示人物风采的描写方法,写写身边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风采。

③改变讲间为主的课堂模式,构造教与学的和谐课堂。课堂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不同的生命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过程的空间。和谐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成为知识发现的“引导者”、对话的“启发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组织者”、信息的“重组者”,因此“教”与“学”的交融过程成为师生聯动互进的过程,成为创建和谐课堂的基础。构造教与学和谐课堂的重要一点就是要“依学定教,顺学而导”。如笔者执教《天上街市》一文时,抓住初中生想象力丰富这个特征,让学生根据诗中的细节和大量的留白空间将诗歌扩写成一篇记叙文,然后让学生在交流习作时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那节课教者只说了几句话,做了几次提示,就把整个课堂教给了学生,而实践的效果却意想不到地出色。

当然,提高学生课堂主体性的方法和策略不胜枚举,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只是笔者亲历而来的个人感受。语文教学之路漫漫无边,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通透,它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中)

猜你喜欢
贝聿铭外祖母风采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关注知识贯通 再现三角风采
庆丰收 展风采
散步
猎犬感冒
菊香依存
贝聿铭的灵感
“明星”外祖母
琴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