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遭遇药袋风波

2012-12-08 13:11
烟台果树 2012年3期
关键词:无辜风波烟台

近日,“烟台苹果”被推至风口浪尖。一个极少数果农使用“药袋”的事件迅速发酵,演变成为对知名品牌“烟台苹果”的质疑,让消费者产生了恐慌心理,也直接导致烟台170余万无辜果农“很受伤”。这则事件为我们提了一个醒:对于涉及重大民生事件的报道,应多一些理性研判,既要正视问题,更要关爱民生,这是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眼下,人们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任何一条与之相关的信息,不管可信度多高,不管发布是否权威,都会引起人们的热议、质疑,哪怕是与真相大相径庭的报道。此次“烟台苹果”风波的持续发酵,让人不由想起海南香蕉的“蕉癌”事件和四川橘子的“生蛆”新闻,前者让整个海南香蕉遭遇“灭顶之灾”,一毛钱一斤都乏人问津,后者则让全国橘农都深陷“一损俱损”的困境。然而,在蕉农和橘农的眼泪中,最终的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所谓的“虫害”,对人的健康并无影响,所谓的“蕉癌”,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真相不啻于黑色幽默,无辜的蕉农和橘农却被“错杀”,损失巨大,精心培育的香蕉、橘子两大富民产业惨遭打击,广大蕉农、橘农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由这两则事件我们再重新审视眼前的“烟台苹果”风波。“药袋”到底有无危害,其使用范围有多大,苹果“套袋”有什么好处等等诸如此类关键问题,却在报道中被忽略,信息的不对称直接导致消费者只能选择性吸收和传播,混淆了极少数果农的违规行为和整个“烟台苹果”的品牌概念,甚至一棒子打“死”所有果农,这让烟台170万果农欲哭无泪,也给他们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与海南香蕉 “蕉癌”和四川橘子“生蛆”的报道何其相似,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尤其是涉及重大民生事件的报道需慎之又慎———要讲规范、讲道德、讲道义,力求严谨客观,全面深入,避免因新闻操作不严谨伤及无辜,造成大面积的误读、误解和误伤,偏离了当初“提醒”的初衷。

“烟台苹果”风波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理性声音令人欣慰,越来越多的翔实数据让人重拾对 “烟台苹果”的信心。农业部2010、2011年两次对烟台苹果质量进行例行监测和风险评估,农药残留合格率均达100%;即便是“烟台苹果”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日子里,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重庆等各地果品批发市场,也未检出农药残留超标的烟台苹果;在农产品出口的检验非常严格堪称苛刻的WTO规则下,烟台苹果出口均未出现任何因农残超标引起的质量纠纷;甚至烟台自2010年发现“药袋”后,在“药袋”苹果整个生长期均未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由此不难发现,“烟台苹果”风波,系因新闻操作的不严谨引起,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烟台苹果自身的质量出现问题。

换句话说,烟台苹果质量过硬,可以放心吃,但是既然出现了极少数果农使用“药袋”的现象,我们也应不回避、不含糊,正视问题。当地党委政府对全市苹果主产区的果袋和果袋生产企业进行全面彻底的拉网式排查,既是对“烟台苹果”百年品牌的精心呵护,也是对烟台170万果农的高度负责,更是对消费者放心购买的有力承诺,洋溢着浓浓的民生情怀。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不是战斗。正视“烟台苹果”报道,通过深入全面的采访调查,为所有消费者还原一个真实的“烟台苹果”,避免更多果农受到无辜牵连,消除消费者的恐慌心理,以此保护“烟台苹果”百年品牌,才是理性选择,才是对民生的最大关爱。

猜你喜欢
无辜风波烟台
无辜躺枪的小碎花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打断腿”风波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迟到风波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洗个澡
无辜的思念(外三首)
改名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