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

2012-12-08 07:41余万初
中外医疗 2012年34期
关键词:前路植骨椎管

余万初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景德镇 333000

近年来,随着高能量创伤的增多,胸腰椎骨折发生率也呈增高趋势,在临床较为多发和常见,常有脊髓损伤合并发生,多需要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 对手术入路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并行针对性内固定处理是使临床效果提高的重要措施[1]。 该研究对象选自该院骨科2009年5月—2011年5月就诊的胸腰椎骨折创伤的患者,共80 例,应用经前路减压植骨,并与内固定术联合实施的方法治疗,现就临床结果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80 例,男56 例,女24 例,年龄17~70 岁,平均(43.5±3.5)岁。 致伤因素:高处坠落伤21 例,重物砸伤11 例,交通意外伤42 例,其他6 例。 所有患者均行MRI、CT 或X 线摄片检查,病损阶段:8 例为T11,20 例为T12,43 例为L1,9 例为L2,均存在椎管狭窄症状,硬脊膜受到压迫,损伤骨块向椎管突入。脊髓不完全损伤77 例,脊髓完全损伤3 例。

1.2 治疗方法

将胸腹膜外正前方确定为手术入路的位置,尽可能地显露伤椎及其相邻椎体,依据显露的需要对T12、T11 或T10 行部分或全部切除,并留用做植骨材料。 常规对伤椎及其邻近椎体行充分暴露后,结扎椎体节段的静脉、动脉。 切除伤椎一侧的椎弓根,并对椎间盘行完整切除。 将椎体后缘及后纵韧带显露,并探查椎管,切除上下椎间盘、后纵韧带等,将脊髓压迫解除,同时行髂骨植骨,使脊柱序列高度恢复。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统计软件采用SPSS 13.0 版, 应用t 检验表示计量资料,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

2 结果

进行随访观察10 个月左右,X 线片检查显示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手术椎间矫正高度发生,脊髓3 例完全损伤的患者中,2 例部分恢复,无恢复1 例。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77 例中,神经功能部分恢复19 例,完全恢复56 例。 术后平均伤椎高度恢复情况、平均Cobb 角恢复情况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前术后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术前术后相关指标比较(±s)

注:*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指标例数术前 术后10 个月随访平均Cobb 角(度)平均伤椎高度(cm)80 80 25.1±2.4 1.37±1.97(4.8±3.1)*(2.72±2.31)*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应用手术的方式治疗,目的在于使脊柱解剖序列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使脊柱的稳定性达到良好重建的目的。 脊髓神经压迫在实施充分减压后可得到解除,极大的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2]。 近年来,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医学影像学不断完善,尤其是MRI 和CT 在临床应用后,在胸腰椎骨折后脊髓受压临床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与椎管前方相关, 如骨折为爆裂型椎后壁向后方面膨隆,患者为压缩型骨折存在的碎骨片等,均是导致脊髓受到压迫的因素。 应用后路撑开的方式虽使骨折所致的畸形部分或完全复位,对不能有效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且破坏后柱复合结构,导致胸腰术不稳定。

使神经、脊髓等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脊柱的后柱结构在实施前路减压术时未造成破坏,并有良好的植骨床提供,撑开复位操作后,植入钛网或髂骨块,基本类似于丢失的伤椎,保障了椎体高度的恢复,并血运好,与相邻椎体接触面较大[3]。 前路减压术可在直视下操作,对脊髓神经不造成牵拉,直视下骨块与脊膜的分界容易分辨,骨折碎块用力方向为远离脊髓处,可将椎间盘组织及椎管内后移的骨折块彻底摘除,具有理想的减压效果,可使未完全损伤的受压马尾神经和脊髓完全解脱,对继发性缺血及时阻断,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了较好的内环境,并降低了术中脊髓受到损伤的风险,降低了对脊髓、神经的医源性损伤发生率[4]。 前路减压术对脊柱的后柱结构未构成破坏,并提供了条件良好的植骨床,实施撑开复位操作后,将髂骨块或钛网植入,与丢失的伤椎基本一致,使椎体的高度得到保证,具有血运后,与相邻椎体有较大接触面,稳定性好,愈合快,不易发生移位的特点[5]。 且行前路减压术或获得牢靠的固定,符合生物力学特性,促进了脊柱负重功能的恢复。 同时应用前路内固定器械可使脊柱各方向的稳定性增加,内固定器械和植骨块对破裂椎间盘的负重功能和前中柱骨折的柱体直接重建;且利于脊柱稳定,降低内固定物断裂发生率,前路植骨床植骨块大,血运丰富,且易融合,远期抵抗力强大。 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所需手术时间长、存在一定复杂性,故需操作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综上,胸腰椎骨折采用经前路减压植骨联合内固定术治疗,可获得较理想的矫正畸形、减压、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效果,使脊柱稳定性得以重建,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1] 马辉,赵杰.脊柱胸腰段骨折诊断和手术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分册,2004,25(4):209-212.

[2] Grupp TM, Beisse R, Potulski M, et al.Mechanical testing of implant properties of thoracoscopic implantation of ventral spinal stabilizing systems.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ISO/DIS 12189-2 corpectomy model and an improved synthetic model[J].Orthopade, 2002,31(4):406.

[3] 罗春华,吴丽心,蔡正萍.儿童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内固定术后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16-117.

[4] Rath SA, Kahamba JF,Kretschmer T, et al.Neurological recover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fractrures after surgical decompression and stabilization[J].Neurosurg Rer, 2005, 28(1):44-45.

[5] 王清,钟德君,谭美云,等.胸腰椎骨折伴截瘫前路减压固定术并发症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2):116-120.

猜你喜欢
前路植骨椎管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莫愁前路无知己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新型L5/S1前路钢板的生物力学测试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
多孔钽棒联合植骨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一期复合植骨外固定架固定、VSD引流治疗Gustilo-Anderson Ⅲ型骨折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
中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胫骨骨不连23例
髓芯减压植骨内支撑术结合中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