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

2012-12-08 07:41郑文亚
中外医疗 2012年34期
关键词:异丙酚芬太尼血浆

郑文亚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山西大同 037008

靶控输注法具有操作简便、可控性好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 现就该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对收治的48 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8 例ASA(美国麻醉师协会)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 组(静吸复合麻醉)、B 组(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及C 组(异丙酚芬太尼靶控),每组各16 例,其中男29 例,女19 例,年龄36~63 岁,平均年龄42 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血管、肾和肝疾病,无神经、精神疾病史。

1.2 麻醉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全部给予开放上肢静脉,并面罩吸纯氧三分钟后进行麻醉诱导。

1.2.1 静吸复合麻醉A 组 使用异丙酚1.5~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 和芬太尼2 μg/kg 进行静推诱导,手术中给予吸人N2O、异氟烷,并间断性的静注维库溴铵给予麻醉维持,在手术结束后停止给予吸人麻醉药物。

1.2.2 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B 组 在诱导时,设定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为7 μg/mL,而异丙酚的血浆靶浓度为3 μg/mL,在患者意识消失后使用0.1 mg/kg 的维库溴铵进行辅助插管,在手术中维持药物的靶浓度不变,在手术结束后停止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注。

1.2.3 异丙酚芬太尼靶控C 组 在诱导时,设定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为4 μg/mL,而异丙酚的血浆靶浓度为3 μg/mL,在患者意识消失后使用0.1 mg/kg 的维库溴铵进行辅助插管,在插管之后异丙酚的血浆靶浓度可维持不变,将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下降到2 μg/mL,在手术结束之前的30 min 时停止给予芬太尼进行输注,在手术结束停止输注异丙酚。

1.3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患者离开恢复室、拔管后即刻、拔管后1、3 h 和24 h 的认知功能、意识状态、主诉需要阿片药镇痛的时间和伤口疼痛程度等,并做好记录。

1.4 麻醉判定标准

伤口疼痛程度采用VRS 评分:剧痛为4 级,非常疼痛为3级,中度疼痛为2 级,轻微疼痛为1 级,不痛为0 级。 认知功能采用MMSE 测试方法[2],通过询问病人问题,可定量评价病人的认知功能,满分为30 分,≤24 分表示认知功能缺陷,如果下降>2 分表示认知功能的下降。 意识状态采用OAAS 评分[3]:轻推或轻拍无反应为1,昏睡,轻推或轻拍有反应,不能辩其言语为2;仅在大声或反复呼唤后有反应,言语模糊,目光呆滞为3;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迟钝,语速较慢为4;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迅速,完全清醒为5。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取t 检验,用(±s)表示。

2 结果

2.1 3 组患者的OAAS 评分比较

C 组患者在其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拔管后1 h、拔管后3 h 的OAAS 评分全部高于A 组, 同时B 组患者离开PACU 的OAAS 评分较A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MMSE 评分比较B 组患者拔管后1 h 的MMSE评分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3 组患者术后OAAS 评分[(n=16),(±s)]

表1 3 组患者术后OAAS 评分[(n=16),(±s)]

注:与A 组比较,*P<0.05,与B 组比较,﹟P<0.05。

?

表2 3 组患者术后MMSE 评分[(n=16),(±s)]

表2 3 组患者术后MMSE 评分[(n=16),(±s)]

注:与A 组比较,*P<0.05。

组别时间术前拔管后1 h 拔管后3 h 术后24 h A 组B 组C 组29.61±1.41 29.81±0.92 29.29±1.31 27.81±2.39 27.52±1.82(29.52±1.42)*29.21±2.10 28.45±1.52 29.21±1.524 29.62±1.72 29.20±1.25 29.61±1.23

3 讨论

TCI 为一种输注静脉麻醉药的临床方法,但其并不完全是由微机控制的临床麻醉, 而是麻醉医师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来对靶位药物的浓度进行调节来维持手术麻醉的稳定[4]。 使静脉全麻方法更简便、有效、可控。 本研究结果显示,C 组的患者在其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 和拔管后1 h 以及3 h 的OAAS 评分全部要高于A 组,而B 组患者离开PACU 的OAAS 评分要高于A 组,同时B 组患者拔管后1 h MMSE 评分要高于A 组,而B 组患者在其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 和拔管后1 h 以及术后24 hVRS 评分要高于A 组、C 组,这些表明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明显由于静吸复合麻醉。

综上所述,在临床应用中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者瑞芬太尼进行靶控静脉麻醉比较静吸复合麻醉更加平稳,患者的苏醒质量更好,所以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广泛的应用。

[1] 王若松.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中华麻醉学杂志[J].2001,10(4):7-8.

[2] 柴伟,于代华,高昌俊,等,等.靶控输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15(7):4-6.

[3] 张守江,徐海生.靶控输注全凭静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3(1):11-12.

[4] 刘凤梅,魏桂良,张忠,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临床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0,23(5):17-19.

猜你喜欢
异丙酚芬太尼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麻醉50例效果观察
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危重患者镇静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