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像一块橡皮泥

2012-12-10 02:16陈霁
读者·原创版 2012年7期
关键词:橡皮泥母亲孩子

文 _ 陈霁

幼儿园一个班的小朋友,几十个小天使,相同的起点,一样地可爱。

但是20年后再看,他们已是良莠不齐,千差万别。

安是我家乡县城的一个小伙子,把他放在任何一堆人里都很难被注意到。但就是这么一个不声不响的人,不久前却制造了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安杀父母,并非他们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更不是他们对儿子冷酷无情,让他忍无可忍。恰恰相反,他的父母都对安爱得无微不至,有求必应。这次安大学毕业,以创业为由,向父母要了5万块钱。这件事看起来还是一如过去,父母延续着对儿子有求必应的惯性。但是安还不是块正经干事的料,可能他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创业计划,只是想放纵一把,总之他迅速将这笔钱挥霍一空。这笔钱对这个家庭其实只是小钱,因为安家很富,但是安毕竟才出校门,还没有脱离学生思维,5万元于他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分量的。他绞尽脑汁,怎么也编不圆一个可以忽悠老爸老妈的谎言。于是他觉得,只有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自己才可以心安。

安的父母还在为宝贝儿子即将自强自立而窃喜,万万想不到,被他们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贵重的安,正准备拿毒鼠强来孝敬他们。安第一次投毒并没有得逞,他们只是上吐下泻而已,以为吃了变质的食物。第二次安加倍将毒药混入饭菜。父亲吃后很快咽气,但是母亲还清醒着,意识到是儿子下了毒手。她哀求安放过她,她永远也不会说出真相。但是,这些都无法打动安。他不但不抓住最后的机会施救,反而是紧闭门窗,将电视机音量开到最大,扬长而去,让自己的母亲在痛苦、绝望中死去。

悲剧震撼了全县。老人们,尤其是年迈的母亲们,对逆子恨得咬牙切齿,叹息那个最凄惨、最倒霉、最窝囊也最失败的母亲。

听妹妹讲起安家的故事时,安已经被执行死刑。在义愤填膺的议论中,我的看法却逆流而上。我觉得,安固然罪不可赦,但也正是安的父母在不经意中,“培养”出这样一个杀人恶魔,酿成了自家的灭门惨案。

因为,一切事情都是有因果关系的。人都是父母所养,吃五谷长大,安肯定不是一个天生的杀人犯。知情者说,从小到大,安享受的是持之以恒的娇生惯养。就是犯下滔天大罪之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在拼命奔走,幻想法律能够网开一面,刀下留人。正是溺爱,使安体验不到父母的艰辛和付出,无法形成道德约束和做人的底线。同时,温室一般的成长环境使他心理脆弱。一旦与父母产生冲突,反而可能让他潜在的野性释放,向对他百依百顺的父母伸出毒手。

毫无疑问,安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但是,安的父母也应该为安的行为负教养责任。

说到安的父母,让我想起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

那时父亲在县城工作,母亲在乡下独力养育我们兄妹三人。

记忆中最温馨的场景是在晚饭以后,就着桌上昏黄的煤油灯,我为弟弟妹妹读连环画。母亲一边继续忙活,一边听我结结巴巴地朗读。读得差不多了,她就点评起来。她只粗识文字,当然不知道艺术高于生活之类的理论。但是她一再强调,世上有,戏里才有。她总是用信手拈来的题材启发我们,为自己的孩子做人生向导。

过生日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母亲总记得在那天给我们煮一两个鸡蛋,说一席勉励的话。通常,还会给一块钱——这是可以买几本连环画的“巨款”了。她很放心,知道我们不会乱花。过一次生日,就像去一次精神的加油站,使我们在精神上长大一岁。

小学三年级时,因为母亲对我在学校的表现很满意,就奖励了我一支金星钢笔,那是我的宝贝。一天晚上,母亲让我给远在绵阳工作的舅舅写信,我将书包翻了个底朝天也找不到笔。母亲发现后勃然大怒,找来一根荆条就给了我几下。气生完了,丢下荆条,她哭了,说,娃啊,妈不是想打你,而是要你爱惜东西,改掉粗枝大叶的毛病。一支笔要三块多钱啊,更重要的是,学生娃娃的笔就等于是放牛娃的牛、士兵的枪,哪能轻易就丢了呢?

母亲仅有的一次“暴力”,事后却让我深深感动,并且终生感恩。因为,作为 一个农村妇女,母亲以她自己有限的条件和能力,点点滴滴地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品格和人格,让我们今天能够堂堂正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在我们自己也有了孩子时,也就明白了该如何当父母。

繁衍后代是动物共同的生物属性。经常看《动物世界》,看到动物们对下一代爱的表达和付出如同人类,令人感动。但是人总归是人,比之动物,人在下一代身上的表现就理性得多,也丰富得多。这里,有生物的本能,有人类精神和心理的特殊需要,更有责任的承担。

人活不过一座房子,甚至活不过一棵树,更活不过一条河、一座山。一个新生儿的到来,与其说是父母给了他生命,不如说是父母们在延续自己、抗拒死亡的威胁,为身后那一片永恒的黑暗燃起光亮,也为自己已经损耗太多的生命充值,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储蓄和投资。

婴儿初生,大同小异,许许多多的可能之门,都面向他们而开。幼儿园一个班的小朋友,几十个小天使,相同的起点,一样地可爱。但是20年后再看,他们已是良莠不齐,千差万别。究其原因,关乎孩子的天资、家庭的条件,更因为父母的努力。因为父母,他们可能赶超;因为父母,他们也可能进一步拉开差距。

每一个孩子在父母手上都像一块橡皮泥,关键在于父母如何拿捏。就像老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橡皮泥可以随心所欲,不断从头再来。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不可以从头再来的。

就像安。

Getty Images供图

猜你喜欢
橡皮泥母亲孩子
做个橡皮泥爸爸
借像皮泥
给母亲的信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