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拔罐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2012-12-16 07:54孙光华庄子齐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少阳面神经电针

孙光华,庄子齐

(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衡阳 42100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神经疾病[1]。中医学称之为“面瘫”、“口眼歪斜”等,其主要病机为“体虚风中”,多因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而致风邪侵袭所发病。目前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并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2-4],但针灸方法多样,而其临床疗效亦不尽相同。本研究采取了耳后拔罐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并与单纯电针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5例患者均来自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将所有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37±10)岁;平均病程(7.13±9.79)d。对照组37例,其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38±10)岁;平均病程(6.65±9.40)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参照《神经病学》[1]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排除外伤、手术损伤、面神经核性瘫、面部病变等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等疾病以及造血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疾病者与不配合临床研究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1.1 电针

参照石学敏《针灸学》[5]取穴及操作。主穴取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昆仑。患者仰卧位,采用 0.40 mm×25 mm毫针,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透刺,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昆仑行平补平泻法,余均用泻法。急性期面部腧穴不用电针,四肢末端可用电针;恢复期地仓、颊车,阳白、四白,风池(曲池)、合谷接电针仪,留针30 min,强度以患者感觉适度或局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忍受为度。

2.1.2 拔罐

急性期乳突周围闪罐2~3 min,并留罐5 min;恢复期患侧面部及乳突处闪罐 2~3 min,乳突处留罐5 min。

上述治疗每星期5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2 对照组

除不用耳后乳突周围闪、留罐外,针刺取穴、操作方法及疗程同观察组。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方法

分别于开始治疗时及疗程结束时观察记录下列指标,并且记录患者有效、显效、痊愈时所治疗的时间。

3.1.1 主要评价指标

参照 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6]确定标准,记录H-B面神经功能评定量表分级情况及量化得分。

3.1.2 次要评价指标

治疗前后诺丁汉分级系统(Nottingham system)量化的检测[7]。

3.2 疗效标准

痊愈 面部所有区域正常。H-B量表测试Ⅰ级。

显效 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H-B量表测试Ⅱ级。

有效 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H-B量表测试Ⅲ级。

无效 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H-B量表测试Ⅳ~Ⅵ级。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疗效用Ridit分析。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知,两组经治疗后均有良好的疗效,两组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u=-2.464,P<0.05,结果表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4.2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

由表2可知,治疗前两组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H-B评分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方案要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8 2.66±1.15 7.61±0.791)2)对照组 37 2.70±1.18 7.05±1.241)

3.4.3 两组治疗前后Nottingham System评分比较

由表3可知,治疗前两组间Nottingha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 Nottingha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 Nottingham评分要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治疗方案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ottingham System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ottingham System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8 39.60±15.35 97.13±6.991)2)对照组 37 38.62±14.91 91.90±13.841)

3.4.4 两组痊愈患者平均有效、显效、痊愈时间比较

由表4可知,两组痊愈患者中,观察组在平均有效时间、平均显效时间、平均痊愈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P<0.05,P<0.01)。

表4 两组痊愈患者平均有效、显效、痊愈时间比较(±s,d)

表4 两组痊愈患者平均有效、显效、痊愈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2)P<0.01

组别 n 平均有效时间 平均显效时间 平均痊愈时间观察组 28 6.54±2.321) 11.93±2.392) 17.25±4.142)对照组 18 8.67±3.11 14.72±4.06 21.39±3.55

4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急速,通常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伴或不伴有流泪及味觉障碍,若不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通常遗留后遗症。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临床医者多认为其为手太阳,手、足阳明经筋所主,临床多采用该经腧穴进行治疗。

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多数患者有发病时耳后疼痛不适之症。现代医学表明,本病解剖定位在于自茎乳孔出颅面神经病变,其本在于耳后。中医学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手太阳经及手、足阳明经均与面部关系密切,但未与耳后相交会较多,而手足少阳经之经脉、经别、经筋不仅循行于面部,而且与耳后相关密集。古代经典文献中对手足少阳经之脉阐述详细,《灵枢·经脉》:“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其支者……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主气所生病者……,颊肿……”《素问·厥论》:“少阳之厥,暴聋,颊肿而热……”《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此处曲牙,指颊面上部,下颌支)《类经》对“外维”注:“此支者,从颧上斜趋,结于目外眦,而为目之外维……”耳后局部穴位完骨为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述“治头痛……,偏风,口眼斜……”《太素》:“手少阳之正,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翳风为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为刺激耳后治疗面瘫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从拔罐探索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有效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较无耳后拔罐治疗疗效明显,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相关研究亦表明[8],翳风穴齐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对耳后疼痛患者疗效肯定。耳后乳突周围拔罐不仅能祛除两经之邪,且能疏通局部经络,改善面部气血运行。采用拔罐法调节局部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变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提高了本病的治疗疗效。本法操作简单,无痛苦,易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应用。

[1]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9-120.

[2] Zhang TT, Wang NH, He TY. Subcutaneous needling and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a report of 70 case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5(2):118-120.

[3] Liu YZ.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mind-fegulating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100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5(5):307-310.

[4] Deng X, Bao CL, Zhang YL,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48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reated by acupoint-penetrating acupunctur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6,4(3):189-190.

[5]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9-221.

[6]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讨论稿)[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1):22-24.

[7] 王兴林,黄德亮.面神经麻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5-176.

[8] 孙钰,窦嫦芝,吴弘.齐刺翳风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92-293.

猜你喜欢
少阳面神经电针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常少阳
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