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灸为主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2012-12-16 07:55徐斯伟胡蔚琼张必萌陈蓓琳俞芳黄文燕张为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艾炷灸法面瘫

徐斯伟,胡蔚琼,张必萌,陈蓓琳,俞芳,黄文燕,张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 20008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失当,会演变为顽固性面瘫。近8年来,笔者以艾炷灸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3例患者均来自针灸科门诊及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按收治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25~34岁4例,35~44岁7例,45~54岁12例,55~64岁13例,65岁以上7例;继发于耳廓带状疱疹4例,继发于腮腺炎2例;病程3~5个月19例,6~8个月13例,9~11个月7例,12月以上4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5~34岁3例,35~44岁8例,45~54岁10例,55~64岁12例,65岁以上7例;继发于耳廓带状疱疹5例,继发于腮腺炎1例;病程3~5个月16例,6~8个月11例,9~11个月9例,12月以上者4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1]。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病程大于3个月;③愿意接受针灸治疗;④停止其他方法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病程小于3个月;③正在接受其他方法治疗;④外伤、肿瘤及医源性损伤等因素导致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面瘫;⑤合并有严重心、脑、肾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取穴分两组,百会、风池、攒竹、阳白、丝竹空、承泣、迎香、地仓、水沟、承浆、颧髎、下关、颊车、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百会、翳风、攒竹、鱼腰、瞳子髎、四白、口禾髎、夹承浆、颧髎、牵正、颊车、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眼周及面部穴位采用0.25 mm×25 mm毫针直刺10~15 mm,余穴采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25~35 mm。眼周及面部选取 2~3对穴位接 G6805-2型电针仪,频率2 Hz,强度以肌肉出现轻微跳动为度,留针20 min。

2.2 治疗组

取穴及针刺方法同对照组。起针后采用艾炷灸法。艾炷灸穴区带包括听宫、下关、牵正经耳垂至翳风、完骨;上关、太阳至头维;上、下眶缘及眼睑内侧至外侧;攒竹至眉冲;鱼腰至阳白;口禾髎、迎香、四白、颧髎至下关;夹承浆、地仓至颊车。采用自贴式艾炷,去除底面的粘贴层,用血管钳夹住,点燃后在上述穴区带上轻压拖动。每个穴区带范围内灸2~3壮。

两组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星期,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1]

治愈 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

有效 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

未愈 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参数,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3 治疗结果

治疗结果详见表1-3。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病程<半年者总有效率优于病程≥半年者(P<0.05);年龄<55岁者总有效率优于≥55岁者(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表2 治疗组不同病程的临床疗效比较 [n(%)]

表3 治疗组不同年龄的临床疗效比较 [n(%)]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2]。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则是由神经轴索炎性改变损害所致[3]。面瘫在中医学中又称“口眼歪斜”、“口歪”。面瘫多是由于经络空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致使局部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最终面部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病。

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是治疗面瘫最有效、最普遍的方法之一[4-6]。本观察局部取穴以阳明、太阳经穴为主,可疏调局部经络气血、活血通络;远道取百会、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相配合,可调和濡养营卫气血、补益正气。后期可适当加取健侧颧髎、下关等穴,以调节平衡左右经脉气血。电针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还可以对肌肉的舒张和收缩进行一定的调节,有效地缓解损伤,进而促进患者自身机体防御能力的提升。

临床观察发现,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大多正气已伤,而邪实未去,临床多呈现本虚标实。古人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弥补针刺的不足。灸疗可通过温热刺激皮肤感受器,激发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促进其恢复。本观察采用温通之法,用艾炷灸灸治面部穴位,可以激发局部经气,增加人体阳气,祛除顽邪[7]。本观察所采用的艾炷灸法是由前期艾炷灸法[8]改进而来,点燃艾炷后在穴区带上轻压拖动,既有灸治作用,又有类似推拿按摩的作用,可温通气血,舒缓肌肉痉挛,双效合一,事半功倍。本观察还发现,针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与患者年龄及病程有关,病程越短,年龄越小,其疗效也越好。

对于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在治疗时不能盲目加大刺激量。正如管遵惠等[9]在分析针灸治疗面瘫失败原因时提出,面瘫发病后3个月病情仍未好转时,即应改为温和手法,以避免出现面肌痉挛等后遗症。所以对于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手法不宜过重,而应轻柔,当以补为主,攻补兼施。本观察通过以艾炷灸为主的针灸治疗法,可明显提高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1]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S].第 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410.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3] 阳作体.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 6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3):7.

[4] Li SP, Huo GM, Li JD,et al. Therapeutic effect analysis on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3):185-187.

[5] Zhang TT, Wang NH, He TY. Subcutaneous needling and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a report of 70 case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5(2):118-120.

[6] Deng X, Bao CL, Zhang YL,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48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reated by acupoint-penetrating acupunctur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6,4(3):189-190.

[7] 杨冲.温通针法配合透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87-288.

[8] 徐斯伟,张载义,胡蔚琼.艾炷灸加针刺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40-41.

[9] 管遵惠,郭翠萍,丁丽玲.针灸治疗面瘫无效病例原因的分析与方法[J].中国针灸,2002,22(3):197-198.

猜你喜欢
艾炷灸法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Chinese Acupuncture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