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怎样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河南日报》“九论十八谈”宣传报道为例

2012-12-21 09:34朱夏炎
中国记者 2012年12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服务大局群众

□ 文/朱夏炎

(作者是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

编 辑 文 璐 wenlu@xinhuanet.com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重大主题宣传,关注的是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偏重于宏观叙事。“走转改”活动,能否与重大主题宣传相结合,实现底层与顶层融通,微观与宏观统一,小调与大乐共鸣?《河南日报》“九论十八谈”系列主题宣传在“走转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2011年8月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转改”活动从一开始,就将关注的焦点投到基层和群众,着力于微观叙事,具有鲜明的“草根”色彩,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最近一年多时间,在“走转改”活动中,《河南日报》围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题,先后推出“九论十八谈”,取得了宣传报道的成功,也在“走转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全面、深刻理解“走转改”

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不过,有的地方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和反思的现象。

例如,在报道选题上,较多地关注个体和局部,而对宏观大局关注偏少。报道题材上,一般层面上的民生新闻、典型宣传、舆论监督类的稿子比较多,而重大主题宣传、社会热点引导类的稿件较少。很多“走转改”稿件,关注的是一人一事,显得主题零碎层次浅薄,很难展示基层的整体状况,展示基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呈现出的好局面,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

有一些媒体和记者认为,只有进村入户、写田间地头的事情才是“走转改”,多用两句方言俚语才是“走转改”,简单地开个专栏、挂个题花就是“走转改”。还有人认为,重大主题宣传与“走转改”无关,专栏之外的新闻报道就不是“走转改”。这实际上是把“走转改”理解窄了,理解浅了,理解小了。

□ 《河南日报》2011年1月21日头版,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九论”版面。

对于“走转改”,我们必须有更深刻的理解。应当认识到,走基层,本质上是为了了解民情、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转作风,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的问题;改文风,说白了就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新闻宣传的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简言之,“走转改”就是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深入具体地宣传好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和伟大创造,就是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走转改”,视野就会开阔许多。“走转改”,应该落实到新闻采编的全部过程,体现在所有新闻版面和稿件上。“走转改”,不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活动,应该形成新闻宣传工作的常态和机制,成为一种新闻自觉。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职责,也是“走转改”活动的重要内涵。“走转改”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本质上是有机的统一。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最根本的中心和大局。而开展“走转改”活动,就是为了有效地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努力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发扬“走转改”精神,不仅要体现在捕捉基层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更要体现在深入透彻地阐释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上;落实“走转改”要求,不仅要体现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上,也要体现在准确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巩固壮大主流舆论上;丰富“走转改”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要“用一滴水珠折射太阳的光辉”,更要分析、总结、提升,充分展示时代发展的潮流。偏离了中心,脱离了大局,“走转改”很难走得好、走得远。

“九论十八谈”是“走转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成功实践

“九论十八谈”是《河南日报》推出的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的总称,包括四组报道:“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系列政论(简称“九论”)、“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简称“十八谈”)、“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简称“新十八谈”)、“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系列政论(简称“新九论”)。

“九论十八谈”刊发后,在河南各界产生巨大影响,广大读者争相阅读,各级党员干部自发组织学习,有力地推动了领导方式转变,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九论十八谈”的影响还超出了河南,许多中央媒体转载其中有关文章,还成为网上关注的热点。在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九论”的最后一篇《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荣获一等奖。

探究“九论十八谈”成功的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它贯彻了“走转改”的要求。

“九论十八谈”的发表有两大背景:一是近年来中央强调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河南省谋划实施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上升为国之方略。2010年6月3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命题。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河南日报》发表署名“何平”的“九论”,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和发展9个方面,对“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行阐释解读,推动全省党员干部转变领导方式,为即将起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进行思想动员。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河南日报》先后联合全省18个省辖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分别推出“十八谈”和“新十八谈”,进一步推动各地各部门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

“九论”和“十八谈”发表时,“走转改”活动尚未开展,但它们已经体现了“走转改”的精神。例如“九论”的第八篇《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是专门阐释“为民”这个主题。“走转改”活动启动后,《河南日报》积极响应,除开设相关专栏外,我们提出,“走转改”应该积极为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全省大局服务。当时“新十八谈”正在推出,于是报社编委会自觉地把“走转改”的要求贯彻到“新十八谈”的策划报道中去。

□ 2011年1月20日,“九论”最后一篇刊发前夜,本文作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朱夏炎(右二)来到《河南日报》夜班中心,仔细审看稿件和版样。

2011年10月,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子,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子,怎样走好这条路子?这些关系河南前途大计的问题,迫切需要向全省干部群众阐释清楚,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发展合力。经过半年准备,《河南日报》于2012年7月至8月推出“新九论”。

在“新九论”采写过程中,全体参与编写的人员更加自觉地贯彻“走转改”的要求,着力反映社情民意,汇聚民智民力。在落实“走转改”的要求上,“九论十八谈”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写作评论也进行采访,尤其是深入基层采访。“九论十八谈”在体裁上属于报纸评论。有人认为,消息、通讯等报道的是新闻事实,必须进行采访,而新闻评论主要是传播思想观点,所以不需要采访。我们不赞同这种看法,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采访是写评论的基石。在“九论十八谈”创作过程中,编委会特别强调要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密切结合起来,深入一线采访,和人民群众面对面。例如,新型农村社区是“新九论”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作为新生事物,它与“新农村”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群众怎样看待它,实际建设中面临哪些问题和矛盾……带着这些思考,写作组成员到省内上百个农村实地考察调研,其中既有已经投入使用的农村社区,也有在建的农村社区,还有未建社区的传统村庄,整个行程数万公里。通过深入采访,记者弄明白了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了解了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惑,掌握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这使得“新九论”文章不仅主题重大,而且与群众的实际生活贴得很近,能够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和指导性。

第二,变灌输为渗透,化宣传为阐释。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不仅要求采访扎实、深入,还必须和群众拉近距离、加强联系、增进感情。这一点,在当前的舆论生态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不断增强,党报等主流媒体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更新传播理念,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更加强调渗透、解释、说服。写作“九论十八谈”,我们没有板起脸孔,居高临下,摆出一副教训人的架势,而是放下身段,与读者平等交流,注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着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因为此,省委主要领导称赞说,“九论十八谈”不搞大轰大嗡,引领了一场静悄悄的思想解放转变提升的学习实践活动。

第三,文风追求短、实、新。习近平同志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一文中,针对一段时间以来文风中存在的“长、空、假”的现象,提出“短、实、新”的要求。“九论十八谈”的文风,就体现了精炼、平实、新鲜的特点。

“九论十八谈”每篇文章长度四千余字,在评论中称得上是“长篇”,但读起来却不觉得冗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字精练简洁,内涵丰富。文章努力说短话,用短句,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实际上,每篇文章的“原材料”都在二十万字以上,经过反复筛选、锤炼、浓缩,最后只剩下几千字,所以“九论十八谈”语言凝练隽永,精警的句子俯拾皆是。

“九论十八谈”堪称美文,这种美不是浮靡绮丽之美,而是文质彬彬之美。文章都经过精心润饰,但平实自然是它们的底色,不无病呻吟,不堆砌辞藻,没有空话、华而不实的话。我们强调哲学思考,使语言富于哲理思辨,但是不故作高深,努力用朴素的话语讲深刻的道理,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文章中引用了大量鲜活的群众语言,浅白而深刻,质朴而生动。

“九论十八谈”观点新、材料新、语言新,让人读了得到启迪,增长知识,享受美感。“新九论”阐释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这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但我们没有照抄文件上的话,而是创新表达方式,文中有生动的形象、鲜活的事例、深刻的义理、充沛的感情、精妙的用典,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抽象、枯燥、僵硬。“九论”阐述的都是老话题,我们避免老生常谈,努力讲出新意,这正是“走转改”的结果。如《创新激发无限活力》一文讲到何为创新时,用了一组形象的比喻:“创新是在人迹罕至的荒山原野中辟出新的道路;是在布满暗礁险滩的浩瀚江海里探索新的航道;是在人们前所未闻或视而不见的时空中摘取新的花朵。”像这样对创新的阐释,本身就是创新的表现。

“九论十八谈”对深化“走转改”的启示

“九论十八谈”的宣传报道,没有挂“走转改”的栏题,却处处体现着“走转改”要求和精神,成为《河南日报》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最大特色和亮点,在全国独树一帜。总结“九论十八谈”的经验,可以为深化“走转改”活动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第一,要坚持走基层,更要坚定走群众路线,以增强“走转改”的实效。开展“走转改”活动,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心里装着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走基层是形式、是现象,坚持群众路线是内核、是本质。身到基层不难,难的是心在基层;拉近地理距离不难,难的是拉近心理距离。在采写“九论十八谈”过程中,记者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努力做到“三贴近”。正因为坚持了群众路线,与普通百姓心理同频共振,所以作品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这说明,“走转改”活动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抓住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这个根本。

第二,要报道民生新闻,也要强调民生视角,以拓宽“走转改”的视野。“走转改”类栏目里的稿件,题材多数属于民生新闻,是把镜头对准普通群众。我们说,“走转改”的要求应该体现在所有稿件和版面上,那么,有关专栏专题之外的稿件,例如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等时政新闻,它们所报道的主体不是基层群众,怎样贯彻“走转改”?办法就是站在群众立场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百姓的视角观察、选择、报道,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因此,扩大“走转改”的视野和覆盖面,必须从民生新闻向民生视角转换。“九论十八谈”属于重大主题宣传,但处处体现着民生视角,报道的都是群众关心的内容,所以作品才有吸引力、影响力、生命力。

第三,要做好“下情上达”,还要重视“上情下达”,以完善“走转改”的功能。目前的“走转改”类报道,大多属于“下情上达”,主要反映基层和群众的情况。“九论十八谈”阐释“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命题,解读中原经济区这一国家战略,属于“上情下达”,它们和群众利益福祉息息相关,应该让百姓知晓。基层群众有着丰富的信息需求,他们关心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想看明白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走转改”要完善功能,关注群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在重视“下情上达”的同时做好“上情下达”,成为上级领导与基层群众双向沟通的桥梁。

第四,要关注局部和个体,更要强化服务中心和大局,以提升“走转改”的价值。常见的“走转改”类的报道属于微观叙事,关注的是个体命运、局部事情。而“九论十八谈”讲的是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关注的是河南改革发展的大局,属于宏观主题。“九论十八谈”里也讲了许多局部和个体的事情,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融入于大局中,成为时代大潮中的一滴水、一朵浪花。这启示我们,如果“走转改”能够胸怀大局,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在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工夫,就能够取得更大成就,彰显更大价值,发挥巨大作用。

总之,深入持续开展“走转改”活动,应该在坚持群众路线上求深化,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谋提升。只有这样,“走转改”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不断提高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服务大局群众
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忠实履职
多让群众咧嘴笑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服务大局新作为 强边护稳新成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全面推进人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