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男子网球选手每局第一分的技战术特征分析

2013-01-04 02:06李明芝孙卫星
山东体育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外角中路接发球

李明芝,孙卫星,周 峰

(1.华北科技学院 体育部,河北 三河 101601;2.北京体育大学 网球教研室,北京 100084;3.耐克体育(中国),北京 10002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费德勒、纳达尔、德约、穆雷、罗迪克、特松加、纳班7 名男子顶尖球员的技战术特征为研究对象(见表1、表2)。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统计法

通过对比赛中各技术使用率、击球线路、落点等指标的量化统计来说明问题。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 统计软件和Excel 软件中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统计与检验分析,并对有关数据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分析。

表1 7 名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表2 统计比赛的情况一览表

2 分析与讨论

2.1 第一分的技战术特征

2.1.1 第一分得失分的阶段特征

根据隔网对抗类项目的战术模型理论,结合网球专业理论将网球比赛得失分归纳为7 个环节(如表3)。

表3 每局第一分得失分形成的技战术环节(%)

由表3 得知,在每局第一分的竞技过程中,以发球为核心的组合进攻形成得失分的比率最高,其占所有得失分的比率高达47.9%。由此可以认为,从单纯的技术角度分析,发球是最重要的网球技术,其直接、间接地在每局第一分竞赛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得失分。其次,通过双方的相持对抗形成得失分的比率也占34.4%。接发球击球组合形成得失分的比率较低。

2.1.2 发球落点

优秀发球手会充分考虑自身和对手的技术特点,准确、精细地综合运用落点、速度、旋转、线路等因素攻击接发球方。而这众多因素中,落点无疑是实施攻击的首要武器(图1)。

2.1.2.1 第一分平分区第一次发球

图1 每局第一分第一次发球的落点趋势图

图1 反映了7 名男子顶尖球员每局第一分第一次发球的落点分布规律。

首先,宏观上,除纳达尔外的其他选手发向内角和外角的使用率普遍高于中路的使用率。即大角度的两侧区域成为他们第一次发球的主要攻击点,中路发球使用率的平均值仅为15%。因此内外角发球的使用率较高。

其次,正手持拍选手除罗迪克外,其余球员发向外角和内角的数量相差无几,其使用率均值分别为43.2%和42.5%。外角:内角:中路的比例大致呈现4.5:4.5:1 的趋势(表4)。表现出无明显规律可循的特点。

表4 每局第一分第一次发球落点(%)

概括而言,在每局第一分第一次发球时,7 位顶尖球员主要以发内外角为主,追身发球的使用率均值较低。在纳尔班迪安与罗迪克的平分区一发战术中,这种内外角使用率均衡的态势不复存在。两名球员发向内角的使用率明显高于中路和外角,是个人技术特点的展现。

2.1.2.2 第一分平分区第二次发球

众所周知,与第二次发球有关的若干技术指标在评价球员综合实力的权威性上比第一次发球更为重要(图2)。

图2 每局第一分第二次发球的落点趋势图

由图2 得知,第二次发球各落点的使用率与第一次发球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与一发相比,追身发球的使用率得到明显提升,使用率平均值高达56.0%,追身发球成为几乎所有球员二发最主要的攻击点。

其次,第一次发球时内外角使用率接近的趋势已经被打破。二发时内角的使用率是继中路外的第二选择且明显多于外角的使用率。二发落点的整体特征可概括为中路〉内角〉外角(表5)。本研究认为,平分区内角发球被普遍采用主要因为其不仅逼迫接发球方在移动中使用普遍较弱的反手接发,还限制了其回球的角度。

表5 每局第一分第二次发球落点

由于二发在球速上明显低于一发,因此,保守、高稳定性的中路发球成为最常用的发球落点,这是顶尖球员二发的主要特点。

2.1.3 接发球线路

由于第一分平分区一发中路和二发外角的数量较少而无法满足样本数量,本研究主要统计了一发接内外角、二发接中路和内角的回击线路(表6)。

2.1.3.1 接一发回击线路

由表6 可知,首先,平分区接内角发球时,回击线路以中路为主,直线为辅,斜线回击的使用率整体较低。每局第一分平分区接一发的击球线路可概括为中路〉直线〉斜线。笔者分析,平分区内角发球不但速度快,而且常常将攻击目标直指接发方的反拍位。接发方在无法形成有效回击、缺少进攻机会的情况下通常选择回击中路深球。这种策略除了保证回击的稳定性之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发球方的第三拍抢攻,因此是接发球方的主要选择。

表6 每局第一分平分区接一发的回球线路(%)

面对平分区的外角发球时,斜线回击的使用率高于中路和直线。顶尖球员回发的整体策略可概括为斜线〉中路〉直线。其中,斜线与中路的使用率分别为42%与39%。本研究认为,平分区的外角发球通常都带有强烈的侧旋,接发球方的击球点一般都在场地靠近边线的位置甚至在场外击球。此时在本方场地留下大片空挡的情况下回击直线的风险太大,因此其使用率较低。而斜线回击遵循了“球往哪里来,就往哪里去”的惯用准则。这样的回击策略增加了接发球的成功率。

2.1.3.2 接二发回击线路

表7 每局第一分接二发回球线路(%)

表7 的统计结果揭示,面对速度明显减弱的二发,顶尖球员采用了侵略性更强的回击线路。

与接一发相比,回击中路的使用率明显减少。无论是接中路发球还是内角发球,回击中路的使用率都不超过10%。平分区接二发的主要策略为直线〉斜线〉中路。

接内角发球时,直线回击成为主要的击球思路,其使用率均值高达67%。穆雷、费德勒两位优秀的接发球手回击直线的使用率更高达70%。

2.1.4 发球抢攻战术

如果说发球是每分竞技过程的第一次进攻,那么第三拍抢攻则是发球进攻的延续。

2.1.4.1 外角发球抢攻

图3 每局第一分外角发球抢攻战术

图3 揭示了几位顶尖球员平分区外角发球后第三拍进攻战术的整体特征。

首先,攻击空当和击打重复落点位于波峰位置,其使用率均值分别为45.4%和25.6%。而回击中路和其他击球战术处于波底,其使用率总和仅占29%。因此,可以认为,外角发球结合第三拍攻击空当是几名顶尖球员第一分平分区击球的主要思路。根据经典的发球抢攻理论:外角发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带有强烈侧旋的发球将接发方调动至场外,从而在第三拍攻击其另一侧空挡。7 名研究对象在该策略上具有相当的共识。

其次,击打重复落点成为众球员抢攻的第二选择,这一击球组合的使用率占25.6%。笔者认为,击打重复落点在比赛中的某些时刻或对待特定比赛对手时比攻击空挡更为奏效。因为它反映了进攻方主动改变进攻节奏的意识,增加了防守方预判的难度。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赛录像发现,这一策略在攻击移动速度较快的选手时非常奏效,单一的击打空挡经常为那些移动迅速的球员创造了跑动中大角度回球的机会。

2.1.4.2 内角发球抢攻

内角发球虽然限制了接发方回球的角度,但同时也将对手带到了其场地中央这一最佳防守区域。失去了明显的攻击空当,此时发球方主要考虑的是攻击对方的弱点。图4 所示为7 位球员每局第一分内角发球抢攻的击球目标。

图4 每局第一分内角发球抢攻战术

宏观上,首先,V 字形的趋势图说明对方球场两侧是内角发球抢攻的主要目标。击打中路的使用率极低。录像观察结合分析发现,击打中路主要在接发球方回球质量较高时采用。此时发球方在难以实施有效进攻的情况下主要以回击中路深球控制对手。

其次,击打对方反拍位的使用率均值高达55%。

综上可知,顶尖球员内角发球抢攻的击球战术可以大致概括为反手位〉正手位〉中路。

2.1.5 相持段得失分的空间特征

将网球单打场地按球网到底线的前后顺序分成三个区域,依次为相持区(后场)、优势区(中场)和得分区(网前)。统计出顶尖球员第一分竞技过程中得失分形成的主要区域(图5)。

图5 每局第一分得失分的空间特征

宏观上,在每局第一分中,7 名选手得失分形成区域的位置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相持区〉优势区〉得分区。即第一分的得失分主要形成于相持区即底线附近,众球员在该区域得分的平均值高达90%以上。

其次,在相持区的得分中,左区和右区位置的得分多于中路的得分。其中左区的得分最多。笔者分析认为,反手位是大多数比赛中使用率最高的击球区域,因此容易形成得失分。而且,以费德勒、特松加为代表的顶尖选手善于在反手位采用侧身进攻。因此,后场左区形成得分的比率稍稍高于右区和中路的得失分比率。

鉴于当今男子网坛仍然以底线型打法为主,本研究认为这样的得分区域规律是合理的。在第一分的争夺上,由于压力相对较小,大多数球员一般不采用威胁大、高风险的上网策略,而是主要通过在相持区寻找进攻的机会。

2.1.6 相持段击球战术

概括而言,相持段的击球策略包括两种,即攻击弱点和调动对手。前者主要指将球击打向对手的弱点如反手位。后者主要指通过横向、纵向击球落点的变化调动对手,增加其移动中击球的难度。

如表8 所示,在第一分相持阶段的击球策略上,反手位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其使用率平均值接近50%。整体的击球目标可归纳为反手位〉正手位〉中路。击打正手位的使用率为37%。因此可以认为,在第一分相持阶段的击球战术上,顶尖球员以攻击对手的技术弱点为主,以落点的调动为辅。

表8 每局第一分相持阶段的击球目标(%)

2.1.7 第一分得分的技术结构

得分的技术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球员的个人特点。因为在实施同样战术选择时,球员总是尽可能多的使用自身的优势技术。如图6 所示为7 名球员第一分得分的技术结构特征。

图6 每局第一分得分的技术结构特征

首先,除费德勒、穆雷外,其余几名球员的得分技术结构基本遵循正手〉侧身攻〉反手〉拦网的总体规律。其中,正手是主要的得分手段,正手和侧身攻得分比率的均值分别为29.7%和28.7%。其代表的正手进攻占总得分的58.4%。说明正手击球仍然是男子比赛中最主要的进攻武器。

其次,反拍击球、拦网以及切削所占的比例较低,其平均值分别为21%、10.5%和2.7%。在观察录像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球员主要采用反拍和切削击球进行过渡和相持。由于在速度和角度上受到限制,这两种技术的得分能力相比正手大大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穆雷得分技术结构曲线的波峰反而处于反手击球这一点上。其双手反拍击球被认为是男子网坛最好的。结合录像观察分析,穆雷使用双手反拍既能在击打斜线上拥有惊人的稳定性,又能依靠击打以平击为主的直线展开进攻。他和纳尔班迪安在第一分中的反拍得分贡献率分别为44.3%和32.4%。

同理,特松加的得分技术结构曲线在拦网处形成了一个小的波峰。拦网是显示球员攻击性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以特松加为首的攻击性球员常常在进攻中来到网前给对手施压,其上网得分比率都超过10%。

3 结论

3.1 发球及抢攻:外角发球结合抢攻空当的调动是主要战术,内角发球结合抢攻对手反拍位的弱点攻击是次要战术。两种战术的球员代表分别是穆雷和费德勒。第二次发球及抢攻战术以中路发球结合击打对手反拍位为主。

3.2 接发球:遵循“球往哪里来,就回哪里去”的原则。如接外角发球主要回击斜线,接内角发球则主要回击中路。接中路发球的回击变线率最高,一般以回击对手反拍位为主。

3.3 相持段:攻击对手技术弱点是相持阶段的主要战术,纵横调动则是次要战术。击打对手反拍位在相持段的使用率均值高达48%。

3.4 得分的技术结构中,包括正手击球和侧身攻在内的正拍进攻是主要得分手段,两项技术的得分贡献率之和为58%。纳达尔正手击球得分贡献率为39.1%,费德勒侧身攻得分贡献率为31.2%。

[1]Brad Gilbert.Play smart under score[J].Tennis Magazine,2007,134(3):56-58.

[2]王群龙.运动表象能力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接发球准确性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4):56-61.

[3]张春超,付降河.世界优秀网球男选手左右区发球战术运用对比[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71-73.

[4]孙卫星.现代网球技术教学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5]Robert Weinberg.网球心理训练[M].张忠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Greg J.Tactical Game in Tennis[J].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06,122(16):23-24.

[7]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国际女子职业网球协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sonyericssonwtatour.com.2012-11-24.

[9]国际网球联合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itftennis.com.2012-10-28.

[10]Lance Dalleck.The Greatest Revelry:Rafael Nadal VS Roger Federer[M].2008,231-232.

[11]Nick Bollettier.Score Determine the Tactics[J].Tennis Magazine,2008,113(7):27-28.

猜你喜欢
外角中路接发球
道路工程中路侧用缆索护栏施工技术
变化的外角,不变的外角和
当奥迪RS5 Sportback的性能,邂逅乌鲁木齐中路的潮流与复古
瞌睡虫找朋友
添加辅助线 巧用外角性质
提升网球接发球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
吃火锅的发现
网球训练的接发球技术与训练方式研究
聚焦外角和整体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