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压铸模具寿命的措施

2013-01-07 05:37李恒扬
装备制造技术 2013年5期
关键词:氮化毛坯热处理

李恒扬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广西 柳州 545006)

压铸模服役条件较为苛刻,工作时反复承受高速(10~20 m/s)、高压(35~120 Mpa)、高温(650~700℃)合金液的冲击和喷涂水基脱模剂的冲击。因此,对模具在工作中产生的热疲劳、冲蚀、裂纹、表面压伤等要有充分的预防措施。

1 大型压铸模设计原则

设计大型而复杂的压铸模具,要遵循以下几个准则:

(1)模具结构必须结实,模壳要有足够的刚性和强度;

(2)型腔部分的零件尽量采用镶块,长的零件更应该如此;

(3)模具中的易损零件要便于装拆和更新;

(4)采用最可靠的钢材制造型腔和型心并充分注意热处理工艺,使钢材达到最佳韧性和硬度;

(5)滑动的零件热处理后要作表面附加处理,确保不致出现粘模或咬死现象;

(6)有良好而合理的模具冷却系统,自动控温装置必不可少;

(7)为减少热处理后的变形,所有镶块的尺寸能小则小;

(8)大模具的滑块要分成两件,型心部分需用1.2343或1.2344热模钢,而滑块的延长块可用1.2311钢制成,两者的联结要紧固可靠,滑块和模壳的导轨也要用1.2311钢,热处理后再氮化处理,保证其耐磨性;

(9)设计大模具的抽芯,其行程应留有充分余地,抽芯的端面应与模壳的外边缘至少相距50 mm,便于清除碎屑及修理;

(10)镶块的成形部分要绝对避免锐角,过渡区应有足够大的圆弧,一般应在3 mm以上,避免应力集中;

(11)设计大模具时,最好用发泡塑料浇出,避免因立体感不足,待上机装模时受空间限制无法安装而返工。

2 压铸模材料的选择

除满足以上设计要求外,材料的选用是最重要的。在选择压铸模具材料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2.1 动、定模壳材料选择

动、定模壳材料可用浇注钢或锻钢,但必须保证其材料化学成分及材料机械性能达到标准,具体参数为:调质后强度为850~1 050 N/mm2;屈服点为630~750 N/mm2;延伸率≥12%;收缩率≥145%;冲击强度≥40 J/cm2,且材料还需经过超声波探伤。

2.2 镶块材料选择

镶块钢材一般采用X38CrMoV51或X40Cr-MoV51,并且达到:

(1)材料的金相组织要均匀:为提高热疲劳强度,应具有高韧性和耐热性,但韧性和强度常不能兼有,增加合金元素,韧性即下降而耐热性有所改善。非金属的夹杂物和偏析也会严重影响疲劳强度和韧性。

(2)硬度要足够高而且均匀:大型模具应定为HRC38~43;中型模具可取 HRC43~47。

(3)回火后的稳定性高:钢材经热处理后,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长期而稳定的硬度。

(4)高的冲击韧性:使用中长期不发生裂纹且无塑性永久变形。

(5)质纯及低的含硫量。

(6)材料中的碳化铁成分在退火金相组织中必须分布均匀。

(7)高的抗冲蚀性:在压铸模中,熔融金属以极高速度(50~70 m/s)进入型腔,钢材表面受到严重的冲蚀,造成粘模或拉伤等。

(8)良好的焊接性。

3 其他影响

除了设计、材料因素外,在制造过程中的零件毛坯锻造、工序间的加工余量分配、热处理方法及后续的处理方法等都对模具的寿命产生一定的影响。

3.1 毛坯锻造及球化退火处理

为保证压铸模内部组织致密,碳化物及流线分布合理,消除材料物理性能方向性,压铸模成型零件都需要采用锻造方法准备毛坯。钢材必须各向锻造,在特殊情况下才允许拔长,一般以锻成方锭为好,各面的加工余量要均匀一致,否则在热处理时由于出现软点而引起龟裂。锻造后的毛坯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其硬度高、力学性能差,使得切削困难,内应力大,在加工过程中和随后的淬火处理时容易产生较大的变形和淬裂现象,因此需及时进行球化退火处理。

3.2 热处理前的准备

凡模具镶块的截面变化不大,加工切削量适中时,采用以下工艺:

(1)在粗加工时应留2~5 mm余量,从大截面至小截面要逐步过渡,圆角不小于10 mm。

(2)在750℃下消除内应力,保温时间按工件大小决定,炉冷至400℃,然后空气中冷却。

(3)对高精度铸件的模具,粗加工后先加热消除内应力然后再精加工,并留1~2 mm余量。大模具的圆弧半径尺不得小于5,否则热处理时极易开裂。

(4)当工件加工完毕,经检验合格后,即可进行热处理。预热可分三段进行,即400、650、850℃。

(5)升温至淬火温度(1 000~1 020℃),为确保工件完全热透,保温时间可按0.15 min/mm决定。

(6)取出工件在5 00℃的盐浴中急冷,保温一段时间,进行均匀处理。

(7)进行三次回火作业,每次分两段加热,先加热至400℃,然后加热至550℃左右,如图1所示。

(8)最后精加工至图纸要求的尺寸。

图1 三次回火作业要求

3.3 表面处理

(1)氧化处理。当模具镶块全部加工并热处理后,在装配前可再次加热至较末次回火温度低50℃,保温约1小时,使表面形成氧化层。这样可以防止粘模现象,还降低了模具的传热系数,减少模具表层温度梯度,缓和温度的交替冲击。

(2)盐浴氮化。Tefnieren是软氮化的一种,一般在570℃左右进行,经氮化后也能防止粘模,表面硬度可达HV900,硬化深度为0.01~0.03 mm,渗透深度可达0.3 mm。

(3)镀硬铬。镀硬铬对于细长而斜度在1°以下的型心特别有用。镀铬层约厚0.03 mm,可防止锈蚀,为使镀层不易剥落,钢的基体硬度不允许超过HRC50。该镀层硬度在室温时为HV900~1000,在300℃时为HV700。

(4)碳化钨涂层。用电火花强化模具表面,对防止粘模、冲蚀特别有效,常用于模具的分流器、料筒内孔及内浇注口表面,浇注次数可达10~20万次。

3.4 模具的冷却

为提高模具寿命和铸件的品质,中大型模具必须采用模具自动控温装置,对形状复杂的部位还可以采用热管吸热,使无法安置冷却通道的部位迅速散热。直接应用水冷却的模具,冷却通道应经常用弱酸去除碱性水垢。

3.5 模具使用过程中消除应力

压铸模在工作时的急冷急热会导致模具内产生应力,当积蓄的应力达到或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时,就会产生压缩变形或拉伸变形。压铸模使用过程中,数万次的20~600℃热循环必将产生热疲劳,最终出现放射状龟裂纹,导致模具早期失效。通过在模具使用过程中定期进行回火和再氮化处理,可及时消除内应力,减缓模具龟裂,延长模具寿命。

4 结束语

本文根据压铸模具工作的特点及容易使模具产生损伤失效的原因,从模具设计的准则、材料选用、毛坯锻造、热处理前的准备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对于提高压铸模具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1]姜银方,顾卫星.压铸模具工程师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马晓录,李海平.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林红旗,任义磊.4Gr5MoV1Si钢压铸模热处理工艺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0,39(2):131-133.

猜你喜欢
氮化毛坯热处理
民用飞机零件的热处理制造符合性检查
氮化铝粉末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水解沉淀-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碳氮化钛粉末
Cr12MoV导杆热处理开裂分析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基于机器视觉的毛坯件磨削轨迹识别研究
一种曲轴竖置热处理装置设计
XD超级氮化催渗剂的运用
以氮化鎵/氮化铝镓超晶格结构优化氮化铟镓LED
基于路径图的平面毛坯尺寸基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