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支出、费用和成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3-01-11 09:11尤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性支出营业费用

尤敏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无锡 214000)

一、支出、费用和成本的区别

(一)支出、费用和成本的含义不同

1.支出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各项活动(包括生产经营活动和非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一切开支及耗费。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支出可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营业外支出三大类。资本性支出是指其所产生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相关的支出。如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支出等。资本性支出所获得的结果是增加资产,不能以当年的营业收入抵偿其支出,支出所获得效益可延至以后各期,其支出的影响不会使本期盈亏发生相应的变动。但是,资本性支出将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而分期转化为收益性支出。如有的资产可通过计提折旧的形式转化为收益性支出,有的资产则可通过摊销的方式转化为收益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指其所产生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相关的支出。如企业为购买材料、支付工资、水电费、修理费等所发生的支出,以及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收益性支出所获得的结果属于费用形态,支出所获得的效益仅限于本期,应以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其支出。营业外支出是指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支出。如企业罚款支出、非常损失等。

2.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从费用的涵义可知:费用是获得收入的基础,没有费用就谈不上收入,费用是为获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相应的耗费,不以取得营业收入为目的各种耗费都不能作为费用,如捐赠支出、罚款支出等。一般情况下,费用可分为应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期间费用两大类。生产费用(也称生产成本或制造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直接为生产产品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是指应由产品成本负担,但不能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包括车间发生的管理人员工资、修理费、折旧费、水电费、保险费、劳动保护费等,间接费用可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期间费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如月、季、年)发生的,不计入产品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3.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某种特定产品而支出的各项费用之和。西方国家将成本描述为:“用来取得经济收益的一切支出,或为获得某商品或服务所作的牺牲。”这种解释与我国相比,其含义要广一些。一般情况下,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成本(即管理成本)是指所有能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成本。管理成本,按管理问题的性质可分为决策成本和控制成本两大类。所谓决策成本,是指为解决事前管理决策问题而建立的各种成本信息,如变动成本、付现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可避免成本、专属成本、相关成本等。所谓控制成本,是指为解决事中控制问题而建立的各种成本信息,如目标成本、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可控成本、责任成本、定额成本等。狭义的成本(即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之和。产品成本既是一个费用的概念,又是一个价值的概念。从费用的角度来讲,产品成本是企业所发生的全部费用中的一部分,也就是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直接相关的那部分费用。从价值的角度来讲,产品成本又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也就是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和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之和。即C+V部分。产品成本与产品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图中C+V是理论上的成本范围,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实际的成本范围与理论上的成本范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为了加强成本管理,节约生产耗费,实际的成本范围一般大于理论上的成本范围。如属于社会纯收入分配的借款利息、属于损耗性质的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属于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资产短缺损失和罚款支出等,从理论上讲是不应该计入产品成本的,但在实际工作中,都将其计入产品成本之中。

(二)支出、费用和成本的计算主体不同

支出和费用的主体是为企业利益主体(会计主体)所发生的耗费,如某企业年度所发生的耗费总额为50万元。而成本的主体则是为某特定目标(产品、劳务)所发生的耗费,如甲产品的总成本为10万元,某项修理劳务的总成本为2万元。

(三)支出、费用和成本的计算范围不同

1.从支出、费用和成本的概念来看,支出这个概念范围最大,其次是费用,最后是成本。因为支出是指企业为各项活动(包括生产经营活动和非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耗费。从上面三个概念来看,支出是相对于各项活动而言,费用是相对于生产经营活动而言,成本是相对于生产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产品而言。

2.从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来看,一般是支出和费用发生在前,成本计算发生在后。支出和费用是按整个企业计算的,按照支出、费用的性质和发生情况,支出可以分别计算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营业外支出等,费用可以分别计算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而成本是按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产品计算的,根据不同情况和管理需要,成本可以分别计算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等。

(四)支出、费用和成本的计算期间不同

支出和费用的开支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并以会计期间(如月、季、年)为范围进行归集的。它的作用在于反映某一时期内所发生的全部支出(或费用)的数额。而成本的开支则遵循配比原则,并以成本计算对象(产品、劳务)为目标分配各项生产费用,进行各种产品或劳务的成本计算,它的作用在于反映每项产品或劳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所说的费用和成本一般是指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生产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产品成本指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从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这两个概念来看似乎是相同的,即都是为生产产品发生的费用。但实际上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生产费用是侧重于按会计期间来归集所发生的耗费,它与一定的时期有关,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产品成本是侧重于按产品品种(或数量)来归集所发生的耗费,它与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产品相关,而与发生在哪个时期无关。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持续进行的,在定期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某一时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受期初、期末在产品的影响,并不完全归属于该期的完工产品成本,一定时期某种完工产品的成本往往包括几个会计期间的生产费用。本期的生产费用和本期的完工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期初在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

(五)支出、费用和成本的计算口径不同

企业当期发生的支出,并不一定都能计入当期的费用、成本,就是当期发生的费用,也未必都能计入当期成本,支出能否计入成本、费用,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而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下列支出不得计入成本、费用:“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而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对外投资支出;被没收的财物,支付的滞纳金、罚款、违约金、赔偿金,以及企业对外捐赠、赞助支出;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

(六)支出、费用和成本的补偿方法不同

不论支出、费用和成本都是企业的一种耗费,必须从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但它们补偿的方法不同,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外支出等,可直接从当期的营业收入中一次性得到补偿;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等要待产品销售后才能逐步得到补偿。

二、支出、费用和成本的联系

虽然支出、费用和成本之间有严格的区别,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不论支出、费用和成本都是为企业各项活动所发生的耗费,所以,它们之间还是有密切联系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支出、费用和成本的关系

支出的范围最广,包含了费用和成本,即支出是形成费用和成本的基础,没有支出,就不存在费用和成本,也就谈不上归集生产费用和计算产品成本。反之,所有的费用和成本都应该属于支出的范畴。

(二)支出和费用的关系

从一般意义上讲,并不是所有的支出均能构成企业的费用,费用只是支出中直接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那部分。通常情况下,凡是与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支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即可表现为或转化为费用,如企业为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所形成的资本性支出,企业可按其受益的具体情况,运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转入相关的费用项目;如企业用于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资的收益性支出,一般可直接计入当期相关的费用项目。凡是与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支出,就不能表现为或转化为费用,如财产非常损失、罚款支出等。支出与费用的关系如下图:

(三)费用和成本的关系

费用和成本都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讲,费用和成本的性质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费用是计算成本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费用的发生,也就不可能有成本的计算。

2.成本是一种对象化的费用,将费用按一定的范围归集分配到某一成本对象上,则成为该对象的成本。费用与成本的关系如下图:

支出、费用和成本这三个概念虽然有严格的区别,但也并不是说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要将其严格地区分,有时也可以将这三个概念混用。在实际工作中,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要严格区分,什么情况下可以混用,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不同目的而定。如企业在进行预测、决策、预算、控制时,就不必将支出、费用和成本进行严格的区分,可以混用;如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那就不仅要弄清支出、费用和成本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必须要正确划分支出或费用的界限。即划清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营业外支出的界限;划清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划清本期费用和非本期费用的界限;划清各种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划清本期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只有正确划清了上述五个界限,才能正确计算企业的期间利润、应交纳的税金和产品的生产成本,才能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所需的重要数据,才能为企业外部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团体或个人(股东、财税部门、主管部门、银行等)提供正确有用的财务信息。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性支出营业费用
“太空旅馆”营业中
政府生产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和挤入效应——基于地区异质性的分析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研究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研究
医疗费用 一匹脱缰的马
医疗费用增长赶超GDP之忧
陕西省属国企营业收入位列全国前三
资本性支出计算方法的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
——多年年金概念的提出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