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谦教授“从胆论治”小儿积滞经验

2013-01-22 12:52冯海音徐荣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内积通利消食

冯海音, 徐荣谦

小儿积滞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乃儿科之常见病。临床上多采用“消食”“导滞”“运脾”等方法治疗。但临证之时发现仍有部分患儿应用此类方法收效甚微,说明治疗小儿积滞须在传统辨证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徐荣谦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积滞的辨证中结合小儿体禀少阳的特点,“从胆论治”每收良效。笔者有幸随诊,获益匪浅,现将徐教授治疗小儿积滞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徐荣谦教授“从胆论治”小儿积滞的学术思想

1.1 对小儿“体禀少阳”的生理特征诠释 小儿的基本生理特点是“体禀少阳”[1]。明·万密斋在《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指出:“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形象的描述了小儿“生机勃发”[2]的特点,同时表明了少阳在小儿的发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少阳在脏为肝,在腑为胆。肝胆通于春气,主于疏泄。人体内卫气的升发、血量的调节、津液的输布、阴精的生化都与肝胆关系密切。只有肝胆疏泄功能正常,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才能正常营运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中说:“盖肝之有余者……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者也……有余者,乃阳气自然有余也。”

小儿还具有脏腑娇嫩的特点。《素问·阴阳类论》云:“一阳也,少阳也。”张锡纯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也。”突出强调了小儿的“体质稚嫩”[2]。小儿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原本较成人更高,而其脏腑的发育又不及成人完全,与其旺盛的生机相比,其脏腑显得尤为稚嫩;再加上小儿饮食不知自节、神气常显怯弱,极易为饮食、惊恐所伤。故其脾胃、胆受损的概率也较成人为高。

1.2 小儿胆气不利与积滞密切相关 小儿脏腑脆弱,且乳食不知节制,故其脾胃常易受损而引发积滞。传统辨证多认为本病或由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由脾胃不运而致食积,病位在脾胃[3]。然临证之时发现患儿除了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之外,有的还呈现目下、鼻周唇周泛青,胆小、脾气急、睡眠不实,脉弦滑,苔腻等症状。究其病因多是家长唯恐小儿营养不足,盲目追求高蛋白高能量过度喂养所致。

徐教授结合小儿体禀少阳的生理特点,认为积滞的发生发展除了关乎脾胃还与少阳胆气通利与否关系密切。病位包括脾胃胆三脏。小儿脾常不足,《幼科发挥》中曰:“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不足也。”过度喂养易造成饮食内积,导致脾胃运化不能而痰浊内生,从而出现厌食、脘腹胀满、嗳气酸腐、苔腻等症状。胆为清净之府,中正之官,《古今名医方论》云其:“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痰浊内生易壅塞少阳升发之气,导致胆腑不宁而出现胆小易惊、脾气急、睡眠不实等症状。反之,胆主疏泄的功能失常又可引起气、津代谢的紊乱,加重疾病对于脾胃的损伤;且现代医学认为,胆汁是一种重要的消化液,在脂肪的消化吸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少阳胆腑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徐教授从胆论治小儿积滞经验

1.3.1 治病求本 徐教授根据本病的基本病机-饮食内积、脾胃失运、胆气不利,在治疗上采用“消导运脾”[4]与“通利胆气”并举的方法。方选保和丸与温胆汤合方加减。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主治食积一证,证见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气吞酸,厌食呕恶,苔厚腻,脉滑。可消食化痰,和胃健脾。温胆汤出自宋·成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主治胆虚痰扰证。证见“心胆虚怯,处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眩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或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全方清热化痰、通利胆气。两方合用一消食积,一利胆气。使食积得消,脾胃得运,痰湿得化,胆气得舒。

1.3.2 随症加减 饮食积滞明显者,加炒谷芽、炒稻芽、炒麦芽以消食和中;腹胀明显者,加枳实、厚朴、木香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伤阴者,加麦冬、沙参以养阴生津;郁于胸膈者,加炒栀子、淡豆豉以清热除烦;纳谷不香者,加砂仁、豆蔻以醒脾调胃;大便秘结者,加郁李仁以润肠通便;兼脾虚者,加四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兼心神不宁者而见睡眠差者,加枣仁、蕤仁以养心安神。

2 典型病案

患儿,男,6岁,2011-12-20初诊。主诉:乏力消瘦,纳差腹胀,胆小眠差1年。查体:身高120cm,体质量16kg,身形瘦弱,面色黄,目下、鼻周泛青,口唇红赤而干。舌尖红,苔腻,脉弦滑。证属饮食内积、脾胃失运、胆气不利。治以消导运脾,通利胆气。处方如下:柴胡、黄芩、钩藤各20g,清半夏、炙甘草、陈皮、竹茹、枳壳、茯苓、远志、炒谷芽、炒稻芽、炒麦芽、连翘、白豆蔻各10g,枣仁30g,鸡内金15g,砂仁3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2-01-02二诊。服药后诸证好转。查体:身高120cm,体质量16.7kg,身形瘦弱,面色较前好转,目下、鼻周泛青,舌淡红,苔微腻。上方继服15付,体质量渐增至正常,临床治愈。

3 讨论

本例患儿除有纳差、恶食油腻,脘腹胀满等积滞特征外,还表现出胆小眠差,面色黄,目下、鼻周泛青,脉弦滑等特点。详细追问病史发现其家长恐患儿营养不足以大鱼大肉喂养,且平素锻炼较少。小儿体禀少阳,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乳食不知节制且又缺乏锻炼,则易造成饮食内积,壅塞脾胃。脾胃运化不能则易化生痰浊,故出现纳差腹胀,苔腻。胆“喜柔和,不喜壅郁”,痰浊内生易壅塞少阳胆气而致胆腑不宁,故见患儿胆小眠差。《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脾胃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乏源,故见消瘦,面黄。饮食痰浊郁而化热,故见口唇红赤而干,舌尖红。本病涉及脾、胃、胆三脏。病性虚实夹杂。既有脾气不足、胆气受损,又有饮食内滞、痰浊内生。其病机为饮食内积、脾胃失运、胆气不利,治以消导运脾,通利胆气。方选保和丸合温胆汤加减,取其消食化痰,健脾利胆之意。方中山楂味酸而甘,消食力佳,能消一切饮食积滞;神曲消食和胃,善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面之积;三药相配,可消各种饮食积滞。食阻气滞、脾胃失运而痰湿内生,故用二陈汤之陈皮、半夏、茯苓行气健脾化痰燥湿;再加连翘清热散结。温胆汤方中半夏辛温,入脾胃肺经,长于燥湿化痰;竹茹甘而微寒,入胆肺胃经,可止呕除烦,清热化痰;二药相合,辛开苦降,清化痰浊,令少阳胆气通利,胃气得和。再佐以枳实破气消痰,陈皮理气健脾,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兼加姜枣、甘草,止呕解毒,和胃健中。再加柴胡、黄芩以清解少阳郁热,远志、钩藤、枣仁以宁心安神平肝,白豆蔻、砂仁醒脾开胃,收到较好疗效。

[1] 刘弼臣.论小儿体禀少阳[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1):3-5.

[2] 徐荣谦.少阳学说与小儿体质特点[J].中医杂志,2004,45(2):155-156.

[3] 赵霞,罗兴洪.小儿积滞的理论探讨[J].中医研究,2003,16(2):6-7.

[4] 赵霞,汪受传.小儿积滞的治法探讨[J].中医药学报,2003,31(2):13-14.

猜你喜欢
内积通利消食
2个随机量子比特混合态内积的概率密度函数
粗糙裂缝对井眼声波传播的影响
消食药膳方
不同裂缝条件下斯通利波幅度衰减实验
关于无限域和有限域的几点差异注记
随钻声波测井斯通利波反演渗透率应用研究
Hilbert空间的张量积的连续性
我家秘方
食欲不振喝点山楂茶
巧用向量的加法证明点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