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家畜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探讨

2013-01-23 07:56牛永新
中兽医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治未病中兽医脏腑

牛永新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畜牧兽医局,743400)

“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兽医预防学有宏观层面的共识,把“治未病”理论纳入疫病防治策略中,在诊治和预防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愈后调摄等方面,初步探讨“治未病”的内涵,以期弘扬在动物养殖和提高动物产品质量方面的意义。

“治未病”思想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而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理论体系。《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至东汉张仲景对“治未病”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病脉证第一》指出“人能养慎”则“不会邪风干忤经络”,体现了对疾病的预防思想,而《金匮要略》首篇指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则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伤寒杂病论》扩大了“治未病”的理论范畴,把病后调摄也纳入“治未病”的思想中,将“治未病”思想落实到更加具体全面的临床诊治实践中,而不仅仅停留在“预防”这个层面,后世的温病学派在临床实践中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例如《温热论》指出的祛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等方法,使“治未病”理论更加全面。

根据现代兽医学理论:动物健康状态可分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即亚健康状态,三是已病状态。因此“治未病”的思想应用于中兽医临床就其内涵而言,实际上包含四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指通过调养的方法达到未病先防;二是出现疾病征兆的时期进行早期防治,欲病救萌,及早截断;三是在明确诊断疾病后,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既病防变;四是疾病的后期阶段做好愈后调摄,防止扩散复发。

1 未病先防,重视体质

未病先防是指疾病发生前,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法,调节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是兽医的最高境界。中兽医认为在疾病发生过程中,邪气入侵是外在条件,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1 固护正气防重于治。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合理使疫,固护正气,增强机体体质,防止外邪入侵,家畜活动要与自然界配合一致,即“天人合一”,做到协调统一,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正如《元亨疗马集》中所说:“冬暖,夏凉,春牧,秋厩,节刍水,知劳役,使寒暑无侵,则马骡无疴瘵也”。饲养上饥不暴食,渴不急饮,使役前后不能饮喂过饱,饮水和草料必须清洁,定时定量,不能有杂物,出汗和料后不能立即饮水。管理上,厩舍要冬暖夏凉,经常打扫,定期消毒。使役上要先慢后快和快慢交替使用,役后不立即卸鞍和饮喂,久闲不重役,久役不骤闲,母畜初配不使役,临产不闲拴等,只要动物健壮,疾病自然不易发生,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

1.2 脾胃为本,抵御外邪。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畜体赖以生存的仓廪,脾胃对畜体抵御外邪起着重要的作用,脾胃的盛衰,关系到抗病能力的强弱,脾胃健旺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强健,机体没有弱点给疾病可乘之机,则不易成病;既成病之后,调理其脾胃则病易愈,所以应时时刻刻注意饮食草料的管理,顾护脾胃,减少疾病的发生。

1.3 针药预防。根据地区、气候、季节,以及家畜体质的情况采用放六脉(胸膛、眼脉、带脉、肾堂、鹘脉、尾本)血和灌四季(春灌茵陈夏灌黄,秋理肺金冬茴香)药,调理畜体,扶正祛邪,预防疾病。在动物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中草药,以增加动物产品质和量,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古已有之,现更是中兽医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大量应用于畜牧业生产。随着人类呼唤健康,回归自然意识增强,会越来越需要无公害食品。中草药的主要活性成分有生物碱、多糖类、有机酸、植物色素等,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抵病力,抑菌,抗病毒,增进食欲,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促生长,增强抗应激功能,提高畜产品质量。因其天然性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污染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饲料添加剂,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动物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畜群隐形感染,免疫障碍,霉菌毒素中毒,自身防御能力差等亚健康状态时有可见,疫疠随时可致病,如《三农记卷八》中说:“人疫染人,畜疫染畜,染其形似者,

豕疫可传牛,牛疫可传豕……”。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如《元亨疗马集》有“三饮三喂刍水论”和“腾驹牧养法”等。发现疾病后应立即隔离,适当处理死畜,如宋代《陈旉农书·医之宜篇》说“……,欲病之不相染,勿令与不病者相近”。将病防发,扭转病势,防微杜渐。同时,及时做好预防接种,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广泛采用生物防疫免疫制剂,使动物通过主动或被动免疫方法,提高机体抵抗力,有效预防疫疠类疫病。

3 既病防变,主动出击

既病防变是家畜已经发病之后,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传变,又叫“早治防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说明外邪侵入机体以后,如果不做及时处理,病邪就有可能逐步深入,由表传里,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治疗也愈未愈困难。《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用五行乘侮规律提出的“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思想,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典范。所以动物发病后要掌握疫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早期诊断,有效地治疗,才能防其发展和传变。

3.1善调脾胃,可安五脏。《灵枢·五味》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中藏经》又说:“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脾胃位于中焦,主受纳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脏腑因受外感内伤而发生疾病时,大多数影响脾胃,脾胃损伤,百病丛生,久病不愈。所以应把调护脾胃作为治病的前提,不论何处有病,宜调护脾胃。

3.2 寓治于养,方法多样。中兽医学提倡在治疗疾病时,尽量采用药物、针灸、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方法治疗,寓治于养,使正气得到维护,更有利于康复。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应脾胃并举,以平为期,通补相施,寓治于补,选药精细,轻灵取胜。

3.3 及早施治,慎防传变。清·叶天土注重温病治疗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体现了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预防医学思想。动物机体的各种脏腑之间密切相关,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到他脏,因此,应根据疾病的发生规律和传变途径,有预见性地截断和阻止病变的发展,在用药上除治疗已患病的脏腑外,同时也用一些先安未受邪脏腑的药,以达到防传变的目的。例如2012年春夏,我们静宁雨水偏多,长夏时节耕牛感冒发热的疾病偏多,长夏热象偏盛,易伤气津,又兼湿困,患畜表现虚实夹杂,湿热胶结的矛盾状态,如单用清热,则湿热缠绵难愈,易致脾胃湿困型前胃弛缓,只有应予清热解毒,顾护气津,运脾化湿等,做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伤脾,及早施治,防其传变,才能取效。

4 愈后调理,防其复发

愈后防复是指疾病初愈,正气未复,余邪未尽。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时,要从饲养饮食等方面调理,防止疾病复发。张仲景早在《伤寒论》就提出“劳复”与“食复”之变,他告诫人们疫病初愈,应节饮食,勿劳作,病后调摄,防止复发。俗语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对病畜护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三农记》中指出:“人但知药能治病,而不知之调护,先药而治也”。《元亨疗马集·七十二症》中,每症都有调理一项,例如寒病忌凉,不可寒夜外拴,宜养于暖厩之中。热病忌热,棚内不可过温,宜拴于阴凉处。家畜病后饮食调理尤为重要,特别是牛前胃弛缓病愈后,饮水应少量多次,草料应少给,勤添,以干草为主,循序渐进,以防复发。

5 结语

“治未病”的精髓在于“预防”二字,随着兽医学的发展,人类对动物医学由治疗转变为预防为主,“治未病”的思考正契合了这样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我们要从“有病医病”的被动状态发展为“没病防病”的主动状态。目前大多数动物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并不十分明确,治疗棘手,因此根据“治未病”的思想,采用中兽医方法,预防疾病就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略)

猜你喜欢
治未病中兽医脏腑
中兽医药治疗鸡痘的新思路
动物疫病诊断中兽医病理诊断技术探讨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发展中兽医需要认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论筋性脏腑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