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腹泻病的流行情况和防治措施

2013-01-23 07:56陈志明郭文韬
中兽医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补液病猪日龄

吴 菲,严 明,陈志明,郭文韬

(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06)

自2010年秋以来,我国华南、华东和华北部分省份出现了严重的生猪腹泻流行,造成仔猪的死亡率急剧增加。2011年年底,生猪腹泻卷土重来,给养猪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笔者通过临床所见和查阅相关资料,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1 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寒冷的冬季和早春季节,寒冷、潮湿、卫生不良等都能导致本病的发生,方式多为爆发或散发流行。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感染率可达90%~100%,但公猪、母猪、育肥猪和断奶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轻微,死亡率较低,并可于5~7天自然康复。但10日龄内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7日龄内仔猪感染后,出现腹泻2~4天后,大量死亡,死亡率在50%~100%之间,随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步下降。感染过本病的生猪可获得一定时间的自动免疫抗体。

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病猪排出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和各种用具,可成为本病的传染因素。总体来看,本次发病从2011年11月,一直持续至2012年3月份,2月份疫情最重。母猪健康度差,圈舍卫生条件差、保温不到位、饲料没进行霉菌素防控的猪场,仔猪腹泻严重。

2 发病原因

据调查,引起生猪腹泻的主要病原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轮状病毒病,博卡病毒,也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另外生猪腹泻病的发生与气候、饲养管理等原因均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也是导致该病发生的诱因。

3 临床症状

仔猪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生呕吐,随后迅速发生剧烈的腹泻,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水样粪便,内含不消化的凝乳块,病猪迅速脱水、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少吃或不吃、脱水消瘦,一般于2~5日龄内死亡;架子猪、育肥猪和成年公、母猪发病后症状较轻微,表现为食欲减少、不吃,有时可见呕吐,拉黄绿色或褐色水样稀便,并混有气泡,一般于3~7天康复,死亡率不高;哺乳母猪常因脱水导致泌乳减少或停止,妊娠母猪很少发生流产。病猪体温多数正常,初生仔猪感染本病死亡率达90%,10~20日龄仔猪死亡率10%~30%。20 k g以上生猪死亡率不高,很少因本病死亡,

4 病理剖检

病死猪尸体消瘦、脱水、胃黏膜充血,有时有出血点,小肠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变薄无弹性,肠黏膜绒毛严重萎缩,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5 诊断

该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或早春,猪群发病突然,通常在数日内感染大多数猪只,不分猪只大小和性别都可发病。主要症状是剧烈的呕吐和腹泻脱水,10日龄内仔猪发病后死亡率最高,且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并结合病理剖检,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

6 防治措施

6.1预防措施

6.1.1 加强防疫,不从疫区引入带毒猪,防止本病从外界传入。

6.1.2 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治疗病猪。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即看精神状态、看饮食情况、看粪便颜色和形状,如发现有发病的猪只,应及早隔离及早治疗。

6.1.3 加强饲养,做好营养调控。防止营养因子缺乏,妊娠母猪要饲喂全价饲料,保持营养平衡,防止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同时为使免疫母猪尽可能多的给仔猪提供特异性抗体,可在产前一个月给妊娠母猪注射一针维生素E注射液,在配种前15 d和妊娠后期给母猪日粮中加适量的低分子脂肪酸,可提高母猪的初乳质量。供给全价饲料,保证适宜的蛋白水平,据调查发现,如果饲粮蛋白质水平比饲养标准推荐值下降2%~4%,同时保证赖氨酸的供给,能使腹泻明显减轻,对增重速度也不会造成显著影响。

6.1.4 加强免疫,对母猪进行预防免疫接种,提高初乳中母源性抗体水平,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对母猪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建议对妊娠母猪免疫2~3次,每年10月首免一次,12月再免一次,母猪产前20~30天强化免疫一次;使用联苗预防以大肠杆菌为主的仔猪黄、白痢和魏氏梭菌为主的仔猪红痢,在母猪产前的35 d和15 d完成2次免疫接种;哺乳仔猪18~25日龄,再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油苗免疫。据调查,发病前,防疫到位,管理得当的猪场发病率在10%~20%,反之,发病率在40%~60%,甚至全窝死亡。

6.1.5 加强消毒,做好保温 保持猪舍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做好产房消毒工作,有条件的进行火焰消毒,但必须确保安全。加强母体消毒,特别是产前几天注意乳房、臀部、阴部、腹部等部位的消毒,将母猪开始的乳汁挤掉少量。做好产房保温工作,可通过烧煤炉等一些保温措施,但注意通风,使室温维持在25℃左右,小猪可通过保温灯进行保温,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同时对母猪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判断仔猪是否需要寄养,减少发病几率。

6.1.6 药物保健 依据当地腹泻病的发病状况,在仔猪生长的各个阶段采用适当的药物保健可以有效防止腹泻的发生,推荐方案:在仔猪出生后的 1 d、7 d、14 d肌肉注射铁糖分别为 1 m l、1.5 m l、2 m l,出生后的2 d、5 d、8 d分别注射20%的土霉素0.50 m l、1.0 m l、1.5 m l,乳猪断奶时保健:营养补液盐500 g+,电解多维227 g+,黄芪多糖200 g,饮水500 g。各场可根据自身情况在母猪产前1~2周使用一些抗病毒、抗腹泻药。

6.2 治疗措施

6.2.1 发病初期,口服庆大霉素,按每头猪2.5 m l,同时注射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2次/d。当病情不能控制时,可再注射抗病毒1号 (黄芪多糖注射液);发病后期,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00~500 m l、维生素C1 0 m l、庆大霉素8万I U/2支,2次/d,连用3~5 d。病情较严重的,可注射抗菌素金泻康、痢茵净、新奇等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也可适量注射阿托品等药物减缓胃肠蠕动,缓解剧烈的呕吐和腹泻。新生乳猪给予饮用或静注5%葡萄糖盐水效果良好。出生3~5天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铁和维生素E可明显提高乳猪的抵抗力。爆发此病时,抗菌药物无效,往往给药中死亡。一般来说,10日龄以内仔猪救活几率较小,但10日龄以上救活几率大。

6.2.2 补液疗法 口服补液可及时补充失去的体液、电解质,以恢复机体的正常循环,维持恒定的电解质、酸碱平衡,从而达到纠正脱水和酸中毒的目的。将口服补液盐(葡萄糖20.0 g、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 2.5 g、氯化钾 1.5 g)溶于 1000 m l凉开水中,供仔猪自由饮用,对体弱的初生仔猪,可以用婴儿奶瓶喂服。如条件有限,最简单的方法是在5%的葡萄糖液(白糖或红糖均可)中加入0.5%的氯化钠,同样可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对极度衰竭的病仔猪,还可加入地塞米松、硫酸阿托品、强心剂等药物。补液完毕后,术部进行消毒,0.5~1.0小时后给予清洁饮水,在水中添加酸化剂,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牲血素(补铁、补血),补液可参考如下处方: 处方1,5%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生理盐水150 m l、5%碳酸氢钠注射液30 m l、氨苄青霉素40万单位;处方2,5%葡萄糖注射液200 m l、5%碳酸氢钠注射液30 m l、氧氟沙星100 m g、维生素C 10 m l。

腹腔补液时常用倒提法保定仔猪,一般在耻骨前方3~6 c m腹白线(正中线)的侧方,局部剪毛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用普通注射针头,于皮肤垂直刺入腹腔2~3 c m,刺入针感有活动而无抵抗,回抽活塞无气体和液体时即可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注入药物,也可连接在备用的吊瓶输液管上,完全松开流量调节器,按常规吊瓶输入药液,每注射500 m l药液只用2~3分钟,补液量要依体重和病情而定。需注意的是实施腹腔补液时药液浓度不能过高,禁用刺激药物,温度需接近猪体温,补液用的注射器、针头以及注射部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感染。进针深度要掌握准确,过深则易伤及肠管等脏器,引起腹膜感染。

6.2.3 采用干扰疗法:以鸡新城疫Ⅰ系疫苗为干扰源注射,可明显减轻症状。剂量:一瓶鸡新城疫疫苗(按500羽份计)可注射15日龄的乳猪10头。可注射15日龄以上至10 k g仔猪6~8头。15 k g以上可注射4~5头。

6.2.4 中药疗法:(1)参苓白术散,组方:党参45 g、白术45 g茯苓45 g、炙甘草45 g、山药45 g、扁豆60 g、莲子肉 30 g、桔梗 30 g、薏苡仁 30 g、砂仁 30 g、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水煎服(此为10只 20 k g猪用量,可酌情增减);(2)和胃散,组方:苍术 15 g、墨旱莲 10 g、大黄 5 g、神曲 4 g、生石膏粉20 g、硫磺粉3 g、小苏打10 g,共为末,拌入饲料或水煎服,每天每公斤体重1 g,连用3~5天。也可作为预防保健用药,按饲料的1%添加,每月一次。(3)黄连200 g、苦参 200 g、白头翁 760 g、白胡椒 40 g,拌入饲料中喂母猪,每次10~15 g,每日2~3次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补液病猪日龄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早期液体复苏不同补液速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北京市某高校规律运动大学生补液知识与态度调查
不同初配日龄对二元杂种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26日龄肉鸡腹胀后死亡怎么办
如何用好口服补液盐
猪链球菌感染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