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鼎主任经验拾零

2013-01-25 01:50王光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椎配穴太溪

梁 清 王光鼎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王光鼎主任经验拾零

梁 清 王光鼎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名医经验;医案

王光鼎主任是我院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师药专家指导老师之一,治医4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精于辨证论治,针刺配穴严谨,治疗手法得当,主张针药结合,擅长治疗针灸科各种常见病,疑难病。学术上能博采众长,衷中参西,提出 “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的观点,是我省针灸界的佼佼者。笔者有幸成为王老师学术经验继承人,跟随王光鼎老师学习,受益匪浅,先将其学术经验总结如下。

1 辨证正确,治疗精当

辨证正确,配穴精当,是王主任治病的特色,他认为治病必须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只有辨证正确,治疗才能无误,只有切中病机,直捣病所,方能克敌制胜。王主任临证首先务必辨清病在何经何脏,气血孰盛孰衰,寒热阴阳,邪正偏胜,然后再组方配穴,对虚损病人,常从脾胃经入手,取足三里,三阴交,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强则气血充沛;对情志疾病,必从心肝经入手,取内关、照海、太冲,因肝主疏泄,心主神志,肝气条达,心神安宁,则情畅志守。对中风后遗症,辨证为脾虚痰多者,往往取足三里、丰隆、太白、太渊等穴,原络相配,培土生金;而对久咳气喘的肺心病患者,则多取中府、肺俞、肾俞、太溪,肺肾同治;治肾精亏损者,必取肾俞、命门、复溜、太溪,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使阴得阳助而源泉不竭,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典型病案1:张XX,男,65岁,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膈肌痉挛,昼夜呃逆不断,已历五六天,寝食俱废,多法医治无效,靠输液提供身体能量。请王主任会诊,诊其脉弦而滑数,舌苔淡黄,腻而干燥,王主任辨证为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治以平肝和胃,降逆止呕,取太冲、行间、足三里、内关,得气后施以泻法,足三里穴温针灸三柱,留针20分钟,呃逆渐止,六小时后复逆,但呃势已轻,守法继针三次而愈。

2 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

在学术观点上,王主任能博采众长,把中西医理论融会贯通,“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是王老治病特色之一。督脉行脊里入脑髓,贯穿脊柱,属肾,肾主骨生髓,肾督二脉关系密切,故凡是影响四肢功能的疾病,如中风后遗症,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神经炎等病,王老都认为与督脉有关。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脑与脊髓发出的外周神经支配四肢的感觉、运动,当有关致病因素造成外周神经病损时,可出现四肢的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或肌肉萎缩等症状,纵观中西医理论,衷中参西,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治四肢疾病仅在局部取穴的治法,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的观点,主取督脉的选穴原则是上肢疾病主取大椎,因为大椎与全身阳经交会,能疏通四肢的气血经络,尤以上肢、头部为主;下肢疾病主取命门,以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使肾之精气充足,则下肢强健有力,加之再用梅花针在督脉行经部位叩刺后拔罐,每能获得良效。

典型病案2:徐XX,男,51岁,2008年10月3日突发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麻木不适,言语不利。曾在外院住院治疗十余天,症状无明显缓解转而求治针灸,其证见精神不振,面色晄白,形体消瘦,步态不稳,行步艰难,畏寒纳呆,大便溏薄,每日两次,舌苔白如积雪,舌质淡胖边有齿印,右脉沉细迟,左脉细软,王老师认为此属脾肾二脏阳虚寒湿深入督脉,导致气血瘀滞,经脉失养。当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法温补脾肾,逐寒湿,通督脉。取穴:大椎、风府、唖门、百会、腰阳关、至阳。配穴:肾俞、太溪、公孙、脾俞、足三里、风隆、三阴交、阳陵泉。均在得气后用温针灸,留针30分钟,并用梅花针叩督脉从头至尾骶骨,加火罐于肾俞,大椎,每周三次,二周后患者感症状明显减轻,尤以下肢恢复较快,肢体感觉基本恢复正常,肌力接近正常,守原穴方继治10余次后,患者言语转利,去拐独行。

3 针药结合,速蠲疾病.

一针,二灸,三服药是王老治病方法的原则 《素问·移精变气法》云:”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针药运用得当,往往能相得益彰。王主任经常说针、灸、药各有特长,不能偏废。临证凡遇初病,急症,首先针刺,以针刺取效之立竿见影顿挫其来势之猛烈,如急性胆绞痛,急性胃痛病人,针刺内关、合谷、阳陵泉、胆囊穴、三阴交、太冲、足三里等穴,一诊能使疼痛缓解,再诊而痛止;凡遇久病、虚症、寒症则针、灸合用,以温经散寒补虚,如长期咳喘不愈者灸大椎、肺俞,慢性泄泻灸天枢、足三里,寒性痛经灸关元、足三里,而对一些重症、危症,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则往往针药并施,双管齐下,以针刺导其气,以汤药荡其后,每能收到满意疗效.

典型病案3:XXX,男,37岁,患者因双耳耳鸣,耳聋半年,加重一月,收住入我院治疗,经电耳测听提示,诊断为双耳神经性耳聋,察其症见双耳耳鸣、听力下降,右耳尤甚,伴头昏,头痛,夜不成寐,面色潮红,情绪急燥,大便干结不畅,小便色黄,舌薄白而干,脉弦滑数,王老认为此属厥阴木火上亢,少阴精水消枯治以平肝潜阳,清热通络。取穴:行间、太冲、合谷、丰隆、太溪、翳风、风池、听宫、听会、大椎、脾俞、肾俞。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内服小柴胡汤每日一剂,药方如下:

柴胡10g,黄芩10g,太子参30g,法半夏12g,大枣15g,磁石30g,菖蒲10g,远志6g,淮牛膝15g,枸杞子20g,葛根30g,川芎10g,紫丹参15g,甘草6g。

10天后患者听力有所提高,耳鸣明显减轻,大便通畅,原穴继针,中药守原方加减,如此针药同用,历时2月,患者听力基本恢复正常,耳鸣现象基本消失。

R249.2

A

1007-8517(2013)09-0128-01

2013.04.01)

梁清 (1969-),女,硕士,云南省省中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为全国第4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王光鼎教授。研究方向:针灸临床常见病中风、面瘫、耳鸣耳聋的治疗。邮箱:1713681227@qq.com

王光鼎教 (1941-),男,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为全国第4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

猜你喜欢
大椎配穴太溪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温暖手脚
地震云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大椎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
大椎穴